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在古代是吟的,且看古代男女对唱 [复制链接]

1#

文/项苏农

项苏农,苏州市人,现在苏州从事律师工作。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类似于二重唱或者多重唱这种形式,我国古已有之,不过名称是叫联句诗。

所谓联句诗,是由两人或多人,各自写成一句或几句,合成为一首诗。起始于汉朝的《柏梁诗》,被认为是这种式样诗的雏形。

诗在古代是吟的,所以有“吟诗作对”的说法。所谓的吟,是吟唱吟诵的意思。

重唱中有男女声二重唱,连句诗中也有男女二人分别连句的诗。

男女合作的连句诗,虽然数量上少的可怜,但由于是性别的缘故,内容却是很悲伤和哀婉的。

(一)“咏絮才”谢道韫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东晋朝担任太傅的谢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雪天,对围绕在他身边的子侄辈说,刚才我已经和你们说过了在文章中怎么用比喻的写法。现在我就以眼前的下雪为题,来考考你们是怎么用比喻的?

他起身推开了房门,望着扑面而来的漫天飞雪,兴致勃勃的吟诵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话音刚落,他的小名叫胡儿的侄子谢朗,就迫不及待的接了一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说完就得意的看着谢安说:叔叔,我用空中撒盐来比喻飞雪是不是很形象?

谢安看了看谢郎,没有说话。

这时此前一直不声不响的谢道韫,轻言慢语地也接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马上高兴的大笑了起来:还是侄女的诗句好,不但接的好,更是比喻好。雪花用柳絮来比喻,就比喻出了雪花的轻盈,反而衬出撒盐的笨重。而且还用了一个风字,将轻盈二字落到了实处。说到这里,他环顾了围绕在身边的子女:柳絮比喻飘雪,精妙而切题,要点一个大大的赞。

谢道韫也因此被人称为“咏絮才”。

(二)史载最早的夫妻唱和

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男女连句诗,是《与妻李夫人联句》,由晋朝的贾充和妻子李婉共同联手写就,此诗又名《定情联句》: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但恐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所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贾充和其妻子李夫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并运用日常化的比喻,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联手演出了一段夫妻互诉衷情,希望白头偕老的生活场景。

房间里是谁呀,在那里为什么唉声叹气呀。

贾充首先故设疑问,以“是阿谁”的口语入诗,为以后接下来的双方连句,定下来了直白而坦率的基调。

作为回应,其妻子李夫人也做了直截了当的回答:

是我在叹息呀,我是深怕夫妻情义不到头而叹息呀。

我们夫妻情深如胶似漆,我爱你的心像石头一样不会变呀。

人世间的事是很难说的,太阳和月亮都有分离的时候呀。

我的心和你的心,始终是相通的呀。

如果你说话算话,那我就和你成家去过日子呀。

贾充和其妻子李夫人的连句诗,相互表达的内容很是感人,但根据《晋书·列传第十贾充郭彰杨骏》的记载,可知贾充和李婉这对夫妻的婚姻并不长久,其妻李夫人最后的结局很是悲伤:

就在他们两人写好联句诗后不久,贾充妻李夫人的父亲李丰,因参与政变被杀。贾充为了自保,就和李婉离婚,此后李婉作为罪犯家属,就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后来晋武帝登上皇位,李婉因为大赦得以回来,可这时已经身为宰相的贾充,已经与以善妒而出名的郭槐结婚了。

晋武帝知道这个情况后,特别准许贾充把两个妻子都留下,分别为左夫人和右夫人。

但贾充一想到郭槐曾经双手挽起袖子,并用手指指着他的发怒神情:“修改制定法律条令,完成辅佐天命功业,也有我一份功劳。李氏有什么资格同我并列在一起?”知道他惹不起郭槐,于是他就以谦让为托辞,回答晋武帝说,宰相的一言一行,是天下人行为的准则,所以我不能同时享有两位夫人。

贾充在国都洛阳一个叫永年里地方,建了几间房,将李婉安置在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同她有任何来往。即使他们两个的亲生女儿,经常哭着闹着请求父亲贾充,去看看妈妈为李婉,但贾充终究还是不去。

(三)唐人小说中的男女重唱

唐朝人薛渔思在传奇小说《河东记·成叔弁》中,写了一个堂上人用续接连句的方式,委婉拒绝了鬼向人求婚的故事:

在唐朝元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年,有一个媒婆到江陵一户叫成叔弁的人家去上门提亲,说有一个名叫田四郎的田公子,现正在你家门外,愿意和你们家的女儿兴娘结为夫妻。

成叔弁夫妻两人,看见田四郎长得很难看,就以兴娘年纪还小,还没来得及备办资产嫁妆为由,拒绝了媒婆的提亲。

谁知道田四郎是有备而来,他对成叔弁夫妻两人说,我田四郎是上界香郎,难道配不上你女儿吗?说完之后冷笑一声,这时就有两个人从空中下来对他说,我们已经用迷魂药迷住了成家女儿兴娘了。

话音刚落,陈家的女儿兴娘就在房中大叫说,我要嫁给田四郎。

正在这尴尬之际,媒婆对成叔弁和田四郎两人提议说,今天这个婚姻成还是不成,就以你们各自的联句结果而定吧。

田四郎想了好久后说道:“一点红裳出翠微,秋天云静月离离。”

成叔弁不会连句,所以接不下去,正在僵持之下,忽然就听见房屋的客堂间上,似乎是一个女子说话的声音:“为什么不说:‘天曹使者徒回首,何不从他九族卑’。”

四个人听后,就急忙忙的一起走开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四个人离开之后,此前一直昏昏迷迷的兴娘也就醒来了。

(三)越溪杨家女儿以联句选夫婿

宋朝人施宿等撰的《嘉泰会稽志·卷十九·杂记》中,讲了一个也是发生在唐朝一对夫妻之间的非常凄美的故事,巧合的是故事以连句诗开始,又以联句诗结束:

越溪杨家有一个女儿,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还会作诗,只是每次写诗都只写两句,写完以后就再也不写了。

许多懂诗的人就感到奇怪,纷纷就问她:“你的诗为什么不写完整呢?”

杨女回答说:“因为写的时候情思缠绵,所以写完两句后,思绪就不能集中了,再也写不下去了。”

有位姓谢的书生前来求婚,杨女的父亲说:“我女儿作诗只写两句,你要是能把她写的诗续完,而且续诗能符合她的心意,我就将她许配给你。”

姓谢的书生就说:“好啊,我来试试吧。”

杨女的父亲就把女儿最近写的诗拿给谢生看。这两句诗是:“珠帘半床月,修竹满林风。”

谢生一眼便看出了诗中首句中描写的珠帘半床啊、月啊,暗藏着深深的闺怨和春愁,末句中的修竹满林啊、风啊,背后是难遣的孤独和苦闷。

谢生心想,她要找的是一个能与她精神上共通灵犀的知音啊。这有何难啊?他对杨父说:“请你对小姐说,我的续诗是‘何事今宵景,无人解语同。’”

杨女看了谢生的连句诗,不由得大喜过望,她对她父亲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夫君啊。”。

于是杨女和谢生就结为夫妻了。

七年之后的一个暮春日子,杨女又忽然以“春日”为题,先说了两句诗给谢生,要求他进行连句:

春尽花随尽,其如自是花。

谢生觉得杨女语出悲观,而且不祥:竟然说什么春天一完花也就随着完了,而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朵花。言下之意是说不能久留于人间。

谢生马上就宽慰她,劝她不要伤春不要瞎想:

从来说花意,不过此容华。

杨女接着又说了下面两句诗:

“明月易亏轮,好花难恋春。”

谢生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写这种不吉利的诗?”

杨女说:“你别问,你只管连句吧。”说完,她就靠在谢生的怀里。

谢生顿时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预感:我将永远怀着花残月缺的遗憾,同你一起做一个可怜人吧。于是他声音哽咽的连句道:

“常将花月恨,并作可怜人。”

“常将花月恨,并作可怜人。”杨女在嘴里一再重复着这句诗,渐渐的声音就低沉下去,就像睡着一样,在谢生的怀里平静的去世了。

该故事的结尾带有一点浪漫主义的亮色,原文是:“后一年,江上烟花溶曳,见杨立于江中,曰:‘吾本水仙,谪成人间;后倘思之,即复谪下,不得为仙矣。’”

(四)古代书生总离不开聊斋

在明朝人余象斗编撰的《万锦情林卷之四、五、六上层》中,记载了一个鬼女联诗的故事:

有一个很有学问很是正经的读书人,在经过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天色突然变暗了,而且开始下起了小雨,望着眼前如烟似雾的朦胧景象,顿时诗兴大发,张口就说出来一句诗:“山前山后雨蒙蒙”,谁知说完以后,一时间怎么也想不起下面一句怎么接。

正在他愁眉苦想之间,突然听到有人接了一句:“才入桃源路便通。”循声望去,看见路旁的一个茅草屋内,茅草屋内的一张帘子后面,帘子后面一个正在刺绣的女子,正停下手中的针线,用直勾勾的眼神望着他。

他朝她感激的一笑:“偶向堂前逢绣女,”

她回他会心的一笑:“岂知帘外有诗翁。”

受到夸赞的他,也许是出于喜出望外,也许是出于情不自禁,也许是出于卖弄才情,软语款款的又出了一句:“三春杨柳家家绿,”

她还是端坐着,却是低着头,两腮绯红,含情脉脉的对了一句:“二月桃花处处红。”

他很是佩服她倚马可待出口成章的才华,觉得她就是他苦苦寻觅的知音,一时间竟然不能自已,突然有一种撩妹的愿望:“欲问今宵端的事?”

绣花女听到后,脸色陡然一变,声调冷冷地接了一句:“想来只是梦魂中。”

他犹如受到了当头棒喝,绣花女接的这最后一句诗,太突兀了,多么美好的诗情画意,竟然全是白日做梦。这弯也转得太快太急了吧,令他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禁不住的问绣花女道:“你难道是鬼吗?”

谁知他话音刚落,,那个隔着帘子和他联句对诗的绣花女突然消失了,而且那个茅草屋也随之消失了,只剩下一地的灌木丛茅草堆。

看到自己竟然真的在白日撞见了鬼,而且还是个女鬼,这个读书人害怕的不得了,不由得浑身发抖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人和人的连句诗、还是所谓的人和鬼的连句诗,竟然能连出这么悲伤的故事,表达出如此哀婉的情调,实在是今人想不到的。这也多多少少的反映出隋唐时代,男女在婚姻和交际方面,至少要比明清时代要开明开放的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