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一首轻快活泼的小诗,好像是李白在四处旅行、畅游神州时,看着美景,心情愉快而写出的佳作,朗朗上口、畅快无比,其实这是他经历了人生一段灰暗的历程之后,境况得以转变时的心境记录,由前途未卜的困境,到重获自由的喜悦,眼前所见皆有快感。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奉他父亲的命令,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安史叛军。李白被召致在他的幕府。混乱时期的立场是相当重要的,李白此时是跟着李璘做事,其前途命运也是息息相关。
这时李璘和他已经在灵武做了皇帝的哥哥李亨——唐肃宗,各怀野心,发生了内讧,结果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这件事所牵累,于唐肃宗乾元元年被判处流放夜郎。
李白去夜郎是溯长江而上,第二年路经三峡到达了夔州(今四川奉节),此时得到消息遇到了天大的好事,因为特赦可以回还。在遇赦后回归的途中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早发白帝城》。短短的28个字,以轻松的旋律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多年以后读他还仿佛是身临其境,轻舟快驶,乘风逐浪而前近。
白帝城就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滨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离开了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峰高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白帝城,已经看不见啦!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来过的地方。
读这首诗会令人想起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名的《江水》那一段儿,现在节录对比看一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特别是这首诗的前两句,似乎是《水经注》文字的改写,但是读起来并没有抄袭的感觉,而是活泼泼地表达了李白的思想感情,像这样的利用成语,确实还有推陈出新的效果。
“朝辞白帝”是成语,而“彩云间”三个字加的极好,他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还有天气好,心情舒畅。看似简单的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这样极有想象力的写法,独属于李白!
他是“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诗中所说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看应该是沿用了《水经注》的说法,可是有它的崭新的内容,用来表达归途中喜悦的心情是再贴切不过了。如果译成现代语,大意就是:“这千里迢迢的江陵城啊,一天就可以回去啦!”这显然是心情极度兴奋时的夸张语句。古代航行的是木帆船,从奉节到湖北江陵,纵然是顺风顺水,顶快也得三两天,一天赶到是不可能的。好在这时李白并没有到,而只是表示一种意愿,怎样说都可以不受限制。这两句从叙述中充分的抒发了感情,就让下两句能产生更好的新的意境了。
据说在三峡两岸的山中,原来是有猴子的。《水经注》中引的当地民歌也可以印证了这一点。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岸边山上,到处有猿猴在啼唤,一处接着一处。第三四两句是写的就是这一情景。在不断的猿声中,轻舟飞驰过了万重山;出峡以后,就听不到猿声了,可是令人产生了另外的遐想: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已经开阔,可以顺流而下了。这是多么开朗豪放的胸怀,多么勇往直前的形象!这才是李白留给后人的经典形象,对吗?
难怪明代人杨慎赞此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后人还有评价,说读者都为之惊叹,但是作者却好像毫不经意,且不费一丝力气,把这首诗推为三唐压卷之作!
相比李白这首小诗与《水经注》那一段,真的是形似而神不似了,意境上更有新意,活脱脱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大家觉得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