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1司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于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
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3青铜立人像
青铜立人像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
青铜立人像高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厘米,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
该像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
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现藏|三星堆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4毛公鼎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字、字、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
十大青铜器之一5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
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
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
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
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6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
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国家一级文物。
因“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剑上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因剑身镀有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历经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7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编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8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前年间。
出土时破碎为块,经修复,完整如初。车通长3.17米,高1.06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
总重量为公斤,由大小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其中青铜制件个,黄金制件个,白银制件个。
其形体之大,堪称“青铜之冠”。
其设计制作也与现代工程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9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公元前年铸造。
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
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墓葬,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夺目。
宫女穿宽袖长衣,梳髻,戴巾;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处可拆卸;
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
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字,其中有“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
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器之一10铜奔马(马踏飞燕)
这件铜奔马(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现已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成为中华民族向外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代表。
奔马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法向前奔驰,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
飞鸟展翅回首,支撑着奔马,并成为器座。马头小而俊朗,脖颈长而弯曲,前胸宽厚,躯体粗实,臀部浑圆,四肢修长,完全是通常所说千里马的标准,又是当时人们相马的式(示)范。
奔马蹄下踏的飞鸟,展翅欲飞正惊愕地回首反顾,恰恰与微微左倾的马头相呼应,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却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像空间。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
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迅疾的飞鸟衬托奔马的神速。
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而且巧妙地使奔马的重心集中在蹄下的飞鸟上,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
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