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郡不仅是郡级行政区它还承载着时代变 [复制链接]

1#

两汉时期,南郡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作为一个郡级行政区而存在,但也一度作为王国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过。南郡辖境存在一定的变化,但所含县数相差无几,整体上趋于稳定。至东汉建安十三年,南郡被一分为三,析置出襄阳郡和临江郡。

南郡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光热资源充足,外加该地区河湖众多、土壤类型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

南郡政区概述

一南郡政区沿革与自然环境

1.南郡政区沿革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将其立为临江王,建都江陵。汉高祖五年,“故临江王尉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

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西汉末年南郡辖境大致相当于重庆市巫山县以东、湖北武汉市以西、湖北襄樊市以南、湖北监利县以北,郡治为湖北省江陵县。

东汉顺帝时期南郡有17个属县,分别为江陵、巫、华容、临沮、枝江、襄阳、夷道、夷陵、州陵、秭归、当阳、邔、宜城、鄀、中庐侯国、编、佷山,郡治江陵。

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东汉后期南郡辖境大致相当于重庆市巫山县以东、湖北武汉市以西、湖北襄樊市以南、湖北监利县以北的地区,郡治为湖北省江陵县。

2,南郡自然环境

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业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两汉时期,南郡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其农业发展与本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我国气温状况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波动,但整体上变动不大。由上可见,秦汉时期的气温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波动,但与现在气温的差距不大,因此可以以今天湖北及附近地区的气温状况来大致推算两汉时期南郡地区的气温状况,从而加深对其气候状况的认识。

总体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多,且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除光照条件外,气温和降水也会对农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南郡地区河湖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一方面可为民众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可为农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农业用水。此外,南郡地区河湖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多样,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方便。

湖北地区土壤种类丰富,且不同类型的土壤交叉分布,有利于农业的多样化发展。南郡地势大体上是西高东低,导致河流流向多为向东或东南,河流从上游地区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遇地势变缓而逐渐沉积下来,在河谷地区和河流冲积平原地区易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且土质较为疏松,易于耕种。

二南郡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两汉时期,南郡农业发展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地区社会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继承先秦时期楚国的农业遗产;二是朝廷重农政策与太守治理;三是南郡人口增多;四是水陆交通逐步发展;五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六是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在以上六个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南郡地区的农业得到稳步发展。

1.先秦时期楚国的农业遗产

先秦时期,南郡农业就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丰富和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等方面,为两汉时期南郡地区的农业发展积累一定的经验。

先秦时期,南郡地区已形成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兼种多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布局。新石器时期,南郡地区的水稻种植就有所发展,这可以从今天湖北地区发现丰富的新石器时期的稻作文化遗存中得到证明,如宜都城背溪遗址、枝江关庙山遗址,等等。春秋战国时期,南郡地区的水稻种植业继续向前发展,其水稻种植情况可从考古资料中得到一些证据。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铁质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已出土的铁农具种类来看,南郡地区的铁农具主要包括铁臿、铁锄、铁镰、铁锛、铁铲、铁、铁斧、铁锹、铁耙、铁耒耜。

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业垦荒能力,同时为汉代南郡地区铁农具的运用和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

2.朝廷重农政策与太守治理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础性生产部门,朝廷重农政策对全国和地区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农本’思想的影响下,秦汉王朝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管理体系,制定和推行劝课农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重农政策。

此外,若遇灾害年岁,统治者也会减少税收,甚至免除税收。除此之外,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等措施也有利于农业发展。

除朝廷重农政策外,南郡农业发展与太守治理也密切相关。南郡太守作为南郡地区主要权力掌控者,其治理措施直接影响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深刻影响。

西汉元始二年全国人口接近六千万,而东汉永和五年全国人口接近五千万,全国人口呈下降趋势。在全国人口减少的大背景下,荆州刺史部和南郡的人口呈增长态势。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国)在两汉时期人口总体上呈增长状态,只是增长幅度不同而已。

南郡每户平均口数高于全国和荆州刺史部的平均水平,每县平均口数和户数在全国和荆州刺史部内也处于较高水平。

基础设施的完善

一水陆交通逐步发展

1.水路交通

南郡地处长江中游,西溯三峡可达巴蜀地区,东下长江可直抵大海,北经南阳盆地可达中原地区,向南可达岭南地区,拥有向外发展交通的良好条件。

同时,南郡地区河网密布,加之政府重视交通建设,在先秦时期交通发展的基础上,两汉政府不断完善和发展本地区的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

南郡地区的水路交通以长江和汉水为主干,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路线,加之本地区较为发达的造船业,水路交通事业获得较好发展,增强了地区内部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2.陆路交通

经过这两次全国性的道路整治,全国陆路交通必定有所发展,南郡地区也不例外。南郡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其陆路交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秦汉时期,武关道是连接南郡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3,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南郡农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密切相关。南郡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与推广,从而促使其农业得到较好发展。

南郡地区出土两汉时期铁农具的地点和数量不多,但种类比较齐全,主要包括铁锛、铁臿、铁镰、铁锄、铁铲、铁斧。

铁农具在南郡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农业垦荒能力,提高耕作效率,同时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铁农具虽然已是农民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取代木质农具,木质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仍有一定地位。

二南郡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两汉时期,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南郡农业继续向前发展。南郡农业生产部门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渔业,生产部门齐全。

汉代是南郡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它上承先秦时期南郡地区农业发展的余绪,下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

南郡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商品化有所发展;二是土地开发面积扩大;三是地方大族势力渐盛;四是荆州战略地位提高。

1.农产品商品化有所发展

两汉时期,南郡地区的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这直接促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商品交换市场,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发展。

豉是一种美味的豆类制品。汉末江陵徐母能够凭借卖豆豉而达资产巨万,并以此来结交荆州牧刘表,可见其商业活动已达到较大规模。

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南郡农业已取得明显进步,对南郡和荆州都产生重要影响。南郡地区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促使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有所发展。

南郡地区人口增多、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和地区政治中心转移,导致土地开发面积扩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随着农业发展,南郡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地方大族,对地方政局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南郡农业发展也为荆州战略地位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2,土地开发面积扩大

南郡地区农业发展是以土地开发和利用为前提的。随着南郡地区人口增多和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必然带来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从而扩大耕地面积。关于南郡地区的耕地面积情况,史无明载,但可从一些史书记载中推知一二。

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促使政治中心向襄阳地区转移。随着政治中心转移,加之良好的自然环境,必然加速襄阳地区的开发。南郡地区土地开发水平不断提高,耕地面积扩大,但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兼并。

南郡地区曾是楚国腹地,但因秦统一战争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西汉时期南郡地方大族已有所兴盛,东汉时期则形成多个地方大族,且多由本土发展起来,少有外来迁入的。南郡地方大族不仅拥有较强经济实力,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典型例子是初平元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时。

3.荆州战略地位提高

南郡是荆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汉末,南郡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繁荣的文化事业直接促使荆州战略地位明显提高。南郡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荆州的腹地所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南郡农业发展为荆州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至汉末,荆州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