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岁老人亲写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绿梳子》导读谨以此献给天下母亲

金辉

深切缅怀百岁老人李长慧

李长慧老妈妈以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煤矿工人服务几十年,是中华医学会儿科理事、全国三八红旗手、两届全国劳动模范,曾光荣出席年全国“群英会”。她92岁高龄开始写自传,《绿梳子》彰显出人性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人生信条是: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瞭望中国新媒体致敬

李长慧(.9.26—.10.28)渠陆军摄

《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年出版,作者李长慧是我的母亲。这本自传的写作,可以说是她漫长人生的又一份答卷和果实。

南方一位出版社的总编,看了《绿梳子》之后连连称奇,说真是“奇人、奇书、奇迹!”

这是一部百岁老人的自传。作者92岁才开始本书的写作,焚膏继晷,经年累月,一点一滴情景再现,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倾注了老人对岁月的珍重,对生命历程美好的回忆,对人性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主人公李长慧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诗书世家,其父李宝常为湖北书法家,以“三楚名士”之誉而名重一时,并为青年时代的张大千所仰慕与推重。

这本自传记述了一名弱女子“志于学”而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作者自幼饱尝人世沧桑,但她自强不息,未读小学而直接念初中,继而16岁独自离家负笈远游;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艰难自立谋生;尽管没有读过高中,却仅凭八个月的昼夜补习,终于在录取比例悬殊的情况下考取了中正医学院,并收获了在战乱中萌生的美满爱情。毕业后,她以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煤矿工人服务几十年,是中华医学会儿科理事、全国三八红旗手、两届全国劳动模范,曾光荣出席年全国“群英会”。

她的人生信条是: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

《绿梳子》是对历史的感性解读,是民国时期口述史的珍贵补充。全书以个人经历为主线,通过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的细节描述,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与人生的鲜活气息。

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呈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艺术与生活之种种,掀开了旧时代大家庭沉重幕帘之一角,传递了内陆商埠城镇近现代化的早期面貌,记录了中国第一批教会学校的办学新风。而一代学子在抗战中艰难刻苦求学,不仅有著名的西南联大,还有作者履历所至的唐山交大和中正医学院。作者在颠沛流离中屡屡遇到陌生的好心人,闪烁着离乱年代的人性之美;主人公经历的炽烈青春爱情,则不啻为苦难岁月中穿透沉郁阴霾的一缕温暖阳光。个性化的书写,使人看到了和历史书不一样的历史。

《绿梳子》写作缘起

母亲做了一辈子医生,在我印象中和文字有关系的,医院的工作总结,文化大革命时写检查交代材料,再就是给我写信,这些都不是一般所说的“文学”,更没有写过书。结果到九十多岁,一下写了这么一本书,确实让人吃惊。

年夏天,父亲95岁去世,共同生活70年,母亲很悲伤,最后几年照顾父亲也非常劳累,身心疲弱。我给母亲推荐“12锻炼法”,主要是两条腿起立下蹲。看上面介绍治疗各种慢性病的效果很好,母亲也想练,但是下蹲开始只能勉强做一个,我让她千万小心,慢慢来。一个月后回家,母亲说,她每天增加一个,一个月已经可以做0个了,食欲睡眠都明显好了,腰背疼了十几年,也基本好了。后来母亲继续坚持,一直到一次能够下蹲多下,每天早晚做两次。几个月后,家人发现,老太太的黑头发多了,脸上的皱纹少了,身体和精神都好多了。人的生命力真是奇妙,即使九十多岁,仍然具有可观的恢复能力。母亲特别有毅力,做什么都能够坚持;坚持就会有成效。

90多岁时,母亲摔倒过两次,都比较厉害,躺了几天她就挣扎着起来,忍着疼痛一点一点恢复锻炼。她知道,高龄卧床,时间一长也就起不来了,生命力就会很快下降。两次摔伤后都是忍痛坚持走路和下蹲,经过一两个月就基本恢复正常。

精神好了,就要有点事做。有一天,母亲看到报纸上的广告,花元就可以出自传,就问我她能不能写回忆录,我一听好啊,马上鼓励她写。母亲又说只有作家才能写书,担心自己写不了,我说,您的经历很丰富又很坎坷,非常值得写。又说,写自传其实没什么,您就当是给我写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用管什么文学啊文笔啊那些东西,就像给我们说当年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就行了,您一定能写好,肯定会很有意思的。

那时候主要是想老人应该有点事做,这样晚年生活更充实,有奔头有意思,同时还可以给亲人给后代留下一些历史记忆。

结果,写出来的文字,让我大吃一惊。不仅是我觉得母亲写得好,印出来后同事朋友们也都看好。出版后,吸引了各个阶层和各年龄段的读者,好多人都说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

《绿梳子》让人喜欢,一是如此高龄还能写书,非常令人感慨和惊奇,而更主要的还是它的内容,自然而生动的讲说,既朴实又传神的文字,很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母亲的文化功底和文字感觉,来自于童子功,出生在诗书世家,遗传加上熏陶和影响。

《绿梳子》封面

母亲的家庭和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李宝常先生,是清末和民国年间湖北荆州的著名书法家,有人评价他是地方上久负盛名的一位文化耆宿,近现代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一位“入朝智可辅国,归隐谋当兴邦”,以屈原为榜样式的人物。

我母亲的祖父李芙塘就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书画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画家,一个成为书法家,书法家就是我的外公李宝常。李宝常自幼习诗文书画,年青时考中秀才,并以优秀成绩成为第一批官费去日留学生。回国后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其才气深得张之洞赏识,又在四川做过益州(成都)知府,为正四品。辛亥革命后回归江陵,息影家园,不问世事,他自述:“夫博览百家,耕驭数十年,于古法稍有所获,愧为公员,鬻书为生,本壮夫之末路;自食其力,亦志士之苦心。”

他喜爱金石书画,是收藏家和鉴赏家,他对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有较高造诣。他的书法,学古人而“得其精,挥其宏,取其神”,形成了自己雄浑古拙的书风。其书用笔苍劲老到,刚中有柔,古朴庄重,笔画奇崛,浑厚豪迈,具有浓厚的金石韵味。李宝常的书法艺术对荆沙地区的书画家有较深的影响,是清末民初荆沙地区不可多得的具有较高成就的书画家。

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十九岁随兄张善子出川,经过江陵时,因仰慕李宝常书法,登门造访,在李家习字数月,所以有人评价李宝常与张大千的关系“尽在不言中,至少是张大千的启蒙老师”。上世纪末,荆州发现一幅张大千赠李宝常的对联,新华社还播发了通稿。后来网上传出一张李宝常与张大千等人合影的老照片,荆州文史专家陈礼荣先生推测照片中李宝常牵手的小姑娘很可能就是我母亲,年夏天他专门让我请老人确认。母亲一看照片,坐在中间的就是她父亲,还指说张大千和张善子兄弟,还记得她父亲旁边的是童月江。那是年,李宝常为了设计沙市中山公园,和荆州富商童月江一起去苏州考察古典园林,看望老朋友张大千兄弟。那年母亲1岁,这张照片记录下了90年前的瞬间。

90年前,李长慧和父亲、张大千等名士在一起

老照片说明:李宝常(中间坐白衣长者)偕女儿李长慧(左立小女孩)与张大千(后排中站者)、张善子(前右),童月江(中右坐深色衣长者)等合影,年夏摄于苏州网师园。

母亲的启蒙教育,就来自家庭。开始主要是外婆教她读书识字。那时候重男轻女,外公望子心切,娶了五房生了十一个女孩,最终也没有儿子。外公是个文人,对家里的女孩却放任自流,只有我母亲在外婆的督导下从小学文化。后来外公一看这个女儿很聪明,也开始用心教育。她十二岁时,一位中学教导主任来家串门,看了她写的诗,就对外公说,你女儿的语文程度已经达到初中水平,上中学没问题。这样母亲没有读过一天小学,就直接上了荆州第八中学读书。

外公李宝常中年便沉寂荆沙,蹉跎壮志,报国无门,精于书道,默默无闻。他的诗作惋叹世事空漠,充满悲凉之气。他崇拜屈原,诗云:

芳园夜静灯悬树,

萧寺钟鸣月满厨。

唯有离骚千古在,

不随兰芷弄荒芜。

据史迹记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南下湘沅前,曾在沙市住了一段时间,李宝常写过一首《过屈原居感赋》:

抱洁生污世,

含愁孰忍言。

人穷多著作,

身死有余冤。

兰芷千年秀,

离骚一卷存。

我才惭宋玉,

何处赋招魂。

十六岁只身外出求学

从母亲身上,可以看到外公的人格和学养,外婆的善良和坚韧的影响。外婆几岁时看戏和家人失散,被人贩子拐卖,16岁嫁到李家做小妾,料理家务之余依靠自学,能读古诗文和红楼梦。所以外婆从小就不断教育母亲,女孩子一定要读书,读书才能自立。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母亲的一生,就是读书志于学而改变命运的传奇。

母亲初中毕业后,还想继续念高中,但是荆州没有高中,只能去武汉读。初中的同学毕业后基本都准备嫁人过日子了,找不到同伴,但母亲决心已定,一个人也要去,最终说服了外公,16岁开始外出求学,只身走天下。到了汉口举目无亲,不知道去哪里报考,幸好旅店老板很同情她,主动介绍宜昌来的一对父女,女孩也是要报考女子高中。那位女孩的父亲跑到武昌为她们报了名,最后她俩都考取了省立女子第二高中。

高中开学不久,母亲听到武昌同仁高级职业助产学校招生的消息,那里学费和食宿费全免,毕业后就有工作,母亲想尽快独立,就转学了。母亲之所以选择学医,和她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她出生时就遭遇难产而窒息,已经被扔到外边又捡回来最终死而复生;她的母亲后来又死于难产。她们姐妹11人,竟有5个夭折。还有家里的大妈、二妈和二姐夫都是得病突然去世。那个时代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在动乱的社会中更是人命如草,所有这些应该都是母亲做一个好医生、一辈子尽心尽力治病救人的因缘和动力。

助产学校毕业,就赶上日军进犯,武汉沦陷,母亲和同学匆忙乘船经三峡逃难到重庆。本来是要投奔她三姐,结果三姐一家躲避日军轰炸搬到乡下去了。隔壁人家留她住宿,可这家人第二天也搬家了,临走还给她二十元。母亲一个人在重庆,白天到防空洞躲轰炸,夜间到餐馆打工,又被骗逃跑,几乎走投无路时,傍晚在嘉陵江边,忽然遇到了她在助产学校另一位同学的母亲,把她带到家里,然后两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就在合川开诊所,挂牌接生。好不容易经营一年,诊所被日本飞机炸毁了。这段时间,外公也从荆州逃难到了重庆及合川。

外公李宝常那时年已古稀,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他写了一组律诗,字里行间饱含个人感遇,民族气节,情真意切,悲愤满腔,是乱离年代和战祸中人心境的深切写照。

己卯()暮春,余挈眷避难入蜀,经渝,适敌机狂炸,其破坏惨状,目不忍睹,乃上游合川,赁屋以居,感而赋此。

仓皇烽火逼残春,

买棹移家蜀水滨。

十二巫峰笼夜月,

千寻剑阁绝飞尘。

已拼骨肉填沟壑,

妄冀琴书护鬼神。

侥幸乘风登彼岸,

惊心已是再来身。

惶恐才经十八难,

抛开舟楫入渝关。

崔巍楼阁成灰烬,

颓坏墙垣溅血斑。

罗雀已空廷尉宅,

沐猴犹戴楚人冠。

敖鸿遍野浑闲事,

我独衔杯泪暗弹。

浩劫红羊遍大千,

关河梗塞复经年。

羁人每恨无容地,

逆寇何堪共戴天。

万里悲风嘶战马,

半山凉月听啼鹃。

黄龙痛饮知何日,

呼起同侪猛着鞭。

轻泛嘉陵江外舟,

自憎潦倒负清游。

泉温滑腻堪宜夏,

禾秀迷离空有秋。

野灶炊烟穿破壁,

荒营暮雨逼高楼。

缙云山色空蒙里,

何日登临一洗愁。

外公的诗作,既有慷慨悲壮的家国情怀,又有流离失所的个人忧思,大气格局与细微觉受交融呈现,堪称抗战诗篇的佳作。

绿梳子的见证

诊所被炸毁,合作的同学也准备结婚离开合川,母亲的生活又没有了着落。这个时候在重庆的朋友家,碰到了我的父亲金传炳。他们在荆州就是邻居,两家也很熟,外公李宝常是荆州社会名流,祖父金荣甫是荆州商会会长。但那几年两人却没有说过话。那时祖父一家也逃难到了重庆,父亲就读的唐山交大迁到贵州平越,他是放暑假到重庆。《绿梳子》这样记载他们的异地重逢:

天气热,男人们都到井边去擦澡,回来传炳拿着一把绿梳子梳头。朋友陈破读看见对传炳说,昨天在河里游泳,我将长慧一把绿梳子掉到河里,没有捞起来,你就将这把梳子送给长慧吧。传炳也很喜欢这把梳子,因那时在抗战期间,物资缺乏,一般市场上都买不到。但传炳听说是送给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将梳子送到我的手上,并说作个纪念吧,以后不知是否有机会再相逢。我很珍惜这把梳子,经过多次流离失所,我总将它藏在身上,因为它是相爱的象征。以后我和传炳都特别喜爱绿梳子,见了绿梳子就买,因此我家绿梳子就有三四十把。

全书关于绿梳子的描写就这么一段文字。但这却是母亲和父亲最终走到一起的机缘和见证。吴稼祥先生的文学感觉极好,他提议说,这本自传的名字,应该用《绿梳子》。这个书名确实很有韵味和意象,给人印象很深。后来一位年轻的朋友,看了这书之后,专门买了一把精致的绿梳子,特地送给李奶奶。

母亲还是想上大学,就到了贵州平越,父亲还在读大学三年级,自己一边上课,一边给母亲补习。开始母亲连初中的内容基本都忘记了,就从复习初中课程开始,接着学习高中数理化和英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搞定。抗战时期到大后方的年轻人特别多,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在五六十个才录取一人的考场上,母亲接连考取了两所医学院,选择到江西的中正医学院就读。

母亲没有读过高中,报名用的是假文凭,后来被查出来,医学院教务处长直接谈话追问,母亲只好如实招来。所幸母亲第一学期考试全部及格,才没有被除名。因为中正医学院的教学和考试非常严格,最终能够完成学业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教务处长了解母亲复习情况后说,那你很聪敏,那位老师也很会教。他说,现在考生质量很高,去年他的大儿子参加考试,但最后还是没有被学校录取,只得再补习一年,明年再考。母亲说,那您跟评卷老师说一下,录取不是很容易的事吗?处长马上说,当领导哪能这样做呢。好了,希望你继续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好医生。母亲写道:多亏陈处长成全,不然我真的可能被勒令退学,遗憾一辈子。当然,他鼓励我的话,他的为人,对我的影响更大。

——《绿梳子》中这样的细节很多,随处很平常的一句话,都给人印象很深。

母亲的青少年时代,从大环境来说,是战争动荡年代;而她自己的经历,没上小学,也没读高中,所以格外珍惜学习机会。那也是一代青年学子在抗战中艰苦求学精神的缩影。

《绿梳子》写作情形

母亲以《绿梳子》朴朴实实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原生态,因此给读者的感受就特别丰富。

母亲从来没写过书,也就没有任何模式和框框;写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出版,就像是给晚辈们讲故事一样。从战争年代到后来的各种运动和动乱,家里没有任何书信日记等资料可以参考,鲐背之年忆韶华,母亲完全凭记忆写作。静心沉浸其中,许多久远的历史画面竟然自动浮现。母亲自己也说,真是奇怪啊,多少几十年都没再想起过的事情,拿起笔一写,它们自己就出来了。从书里可以看到,母亲记忆力特别好,那些七八十年前的经历,时间、地点、人名、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小时候背的《长恨歌》《滕王阁序》,几十年不念了,那年录像时张口就来。那是年,北京00后的中学生徐雅飞同学,看了《绿梳子》之后,利用参加暑期纪录片夏令营的时机,专门到唐山为老人摄制了纪录短片,名字就叫《学霸太奶奶》。母亲和父亲都学习能力超强,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学霸,学习精神一直持续到晚年高龄。父亲五十多岁病休在家,后面四十年一直钻研数学,为了及时阅读外文期刊,七十来岁开始自学德文、法文和日文,我从王府井外文书店买回去的教材和磁带,父亲从背单词到直接读外文专业论文,两年时间搞定三门外语。父亲说,学外语的窍门就是集中时间,一天一小时学十年,不如一天三小时学一年。父亲九十来岁时对我说,脑子越用越灵,好几个多少年都没想通的大题目,最近竟然接连突破,非常有意思。母亲本行西医,八十岁开始学中医,后来诊治就经常号脉开方子,年届百岁短临记忆差了,但只要一把脉,马上垂目凝神进入状态,还能说出我们身体和以前的对比变化。母亲八十多岁时我让她经常念念心经,到百岁还能流利背诵。

母亲写自传时非常投入,写到动情处,经常流泪不止,不能自己。家里人很担心,毕竟那么大年纪了,那么伤感怕出事。我劝母亲,不用着急,慢慢来,情绪比较激动时,就停一阵。母亲很有毅力,只要精力稍可,每天都要坚持写,哪怕有的时候一天只写几行。从92岁到9岁的一年多里,一字一句地写出了十多万字。母亲在纸上写出一两个章节,大姐就拿到街边的复印店电脑录入,然后传给我。我边看边校对,同时从网上查找外公的诗词书法等资料作编排。写到母亲从医学院毕业和父亲一起回到唐山交大,母亲说就先这样吧,然后以“我的青少年时代”为名,轻印刷出来,送给同事邻居朋友,反响都很好,人们纷纷索取传阅,母亲也很高兴。

空军作家王苏红女士说:

《绿梳子》激起我的好奇和思索,那就是92岁的老者之前从不曾笔耕写作,居然在耄耋之年伏案提笔写出18万字的自传。且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手难释卷,这是何等的神奇和惊世啊。由此我感到,人类其实对生命以及生命力,也许并非有真正的认知。老人在执笔之初,也许对撰写自传亦存有怀疑,但是从书中看来,她是越写越好,越写越自信,越写越酣畅,文字简洁平实,却是直抵人心。尤其是写到“孤身去武汉”“学习高中功课”,完全是少女的笔触与情怀。尤其那“12封挂号信”,她是字字句句复背下来的!想到笔者的年纪,我突然意识到,她的写作过程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重塑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力在复苏、绽放的过程。就像一棵已经快要干枯的生命之树,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一点点由枯黄变为黄绿、墨绿继而青绿、碧绿……也许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时地为笔下的文字和奔涌而来的灵感吃惊,不相信这是自己写出的文字。由此,读得激动时我掩卷沉思,这书不仅是对历史感性的解读,更是对生命力的再认识。对我来说,我从《绿梳子》里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可意会神解的,但还有一些是我仍然要继续思考琢磨的。我认为这本书是老人走到人生边缘时的一次生命力的展示和绽放。我先生也是边读边称“奇书!”“奇人!”他说“绿梳子”的书名太好了,不仅有诗意和吸引力,读完全书还会深深的明白其中的寓意,那就是期颐之年的作者仍如绿梳子一般晶莹剔透,怡然碧绿!

周围许多朋友对《绿梳子》都很喜欢,评价很好,于是就想着正式出版。年8月,《绿梳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母亲百岁寿诞之时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也凝聚着许多朋友的诚挚心意。

所以特别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刘炜先生和周红女士的真诚支持和大力帮助,使《绿梳子》能够顺利出版;

感谢裴飚先生的题词:医者仁,仁者寿,这六个字的组合,对《绿梳子》犹如画龙点睛;

还要感谢母亲的闺蜜刘曼华阿姨,她和母亲的友情交往持续了80多年。收录在这本书中的《铭记永生的书房》,是她20多年前写的文章。她年近90岁时坐着轮椅从美国飞到北京与母亲相会。两位老人这些年通过越洋电话、电子邮件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