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裕打完江陵这一仗,桓玄直接就焉儿了 [复制链接]

1#

刘裕的弟弟刘道规自出道以来,还没有立过什么象样的战功,如果不敲打一下桓玄,以后哥哥那里都不好给自己杆子爬。刘道规不同意退兵:“桓玄的强大只是表面上的,桓玄志大才疏,胆怯如鸡,乌合虽众,不足一扫。闻桓玄在大舰旁系有小舟,以便败时逃跑,如此怯弱,三军谁肯用命?两军决战,胜负之间,尽在主将雄怯与否,汉光武破昆阳,魏武克官渡,都是以寡制众,彼能行之,我何不可!”刘道规不愧是刘寄奴的弟弟,够英雄。

刘毅觉得也是如此,便下令进击楚军,江上突然起大风,晋军一把大火烧过去,万箭齐发,楚军大败而逃,桓玄果然跳上小舟,带着可怜的司马德宗窜回江陵。说来也是巧合,晋朝有两个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而且都非常苦命(痴呆不是他们的错),晋惠帝司马衷在八王之乱时被人当宝贝一样抢来抢去,司马德宗也是这样。做了十几年的皇帝,一天好日子没享过,最终都被人害死,这也是司马家的气数吧。桓玄打仗不怎么样,逃跑的功夫倒是一流,见江陵也不是个安稳之地,打算去投奔梁州刺史桓希。桓玄屡战屡败,人心丧尽,桓玄不从部下冯该的苦劝,出城北逃。他的手下见桓玄果不是个成大事的,都起了二心,不知道是谁乱中冲着桓玄就砍,可惜没砍到,桓玄吓的连滚带爬的逃到船上,没来得及带上司马德宗,自己轻舟窜去。

桓玄的屯骑校尉毛修之是益州刺史毛璩的侄子,毛修之知道桓玄人头的价值,想把桓玄骗到蜀中,一刀给废了,夺取首功。桓玄真上了当,轻舟直进至枚回洲,没想到遇上了毛璩的侄孙毛祐之,毛祐之大喜,天下掉下块大肥肉,不吃那是傻子,下令放箭,射死这个国贼。桓玄不备,被射中一箭,还没等桓玄叫痛,益州督护冯迁就已经跳上了桓玄的船。死到临头了,桓玄还不忘摆谱:“你是什么人?敢弑天子!”冯迁大笑:“你这忘恩负义的贼!今日迁将为天下除害!”一刀干掉了桓玄,桓玄死时三十六岁。

桓玄做为一个失败者,在历史自然得不到好的评价,《晋书》对桓玄毫不客气:“得据全楚之地,驱劲勇之兵,因晋政之陵迟,乘会稽之酗,纵其狙诈之计,扇其陵暴之心,敢率犬羊,称兵内侮。”随后《晋书》又谈了对成功者的看法:“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龙宫凤历表其祥,彤云玄石呈其瑞,然后光临大宝,克享鸿名,允彳奚后之心,副乐推之望。”这些称赞明显是在说刘裕,最后取笑桓玄:“干纪乱常,倾宗绝嗣,肇金行之祸难,成宋氏之驱除者乎!”这倒是大实话,刘裕之所以最后能成大家,自建宋朝,最根本的动力便是桓玄,孙恩都排不上号。

桓玄虽然做了古,但桓家的余孽们还能蹦达几天,桓谦和桓振趁着江上起风,晋军无法前行的时机,又盘踞了江陵。刘毅留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何无忌与刘道规继续西进,何无忌没有听从刘道规的劝告,贸然进攻,被楚军败了一阵。随后晋军再战,刘毅出马对付鲁城的孟山图,何无忌与刘道规对付偃月垒的桓仙客。楚军早就成了惊弓之鸟,一打既散,活擒楚将。晋军乘胜进击,直迫马头(今湖北江陵南),同时南阳太守鲁宗之也向朝廷反正,出兵攻江陵,已经行至纪南城(江陵北),楚军大乱。晋军士气极盛,一鼓作气,攻下江陵,桓谦逃走。江陵是桓氏经营几十年的老巢,得到江陵,也宣告桓氏家族的彻底衰亡。何无忌奉命护卫皇帝司马德宗还建康,桓玄之乱,终被扑灭。

这次破江陵,功劳最大的应该是刘道规,刘道规为人谦逊,自居功末,请让刘毅为首功,何无忌为次功。刘道规之所以让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觉得哥哥在京师立足未稳,人心未必尽服,如果现在就把自己立为首功,怕被别人说闲话,影响哥哥的前途,要知道,刘裕的前途就是他刘道规的前途。随后朝廷就有诏下来,封刘道规为荆州刺史,刘道规得了彩头,那是靠自己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史载刘道规镇荆期间,“善于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爱之。”刘裕有这样一个英雄弟弟,再加上刘穆之在旁辅佐,刘裕便无后顾之忧,这时的刘裕,已经成了晋朝头一号的军阀,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