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m.39.net/pf/bdfyy/zqbdf/在近期的网络上,追星文化再一次被炒上热搜。
起因是某教师拍视频让学生应援明星,随后该教师被停职引起热议。
然后又爆出一教师上网课时“夹带私货”播放偶像歌曲,被学生公然抵制后,该教师当众批评学生。
这似乎便是此次追星文化被吵翻天的原因。
不过说是争论追星文化,却更像是肖战粉丝和黑粉两个群体的斗争。
这两个群体的矛盾也引出了今天微博的热搜话题:饭圈文化该不该出现在校园。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了,不过在讨论这个话题前,我们先回到此次两个事件本身。
教师应援明星
一位教师,拍学生应援明星的视频,确实不妥,她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课堂上跳手指舞拍视频的比比皆是,可这一位老师完全以个人原因利用学生做虚荣的应援,停职处理的确是活该,这毋庸置疑。
我们应该反思教师团队里的素养问题,但网友和大部分媒体首先把炮口对准了肖战,对准了饭圈文化,因为这才有话题性。
这些老师固然有错,但一个社会的问题却完全让老师和饭圈来背锅了。
如此歪的应援风气下,艺人胡歌有着对应援特别正的态度。
但由此就批评肖战没有带好这届粉丝吗?
他其实也多次表示他不需要应援。
自发的应援已经不是他可以掌控的了,他的粉丝们又一定要跟着那些职业黑粉争个你死我活,就算把自己偶像们拉下水也无所谓。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粉丝太年轻了。
这是老一辈和新一代的对撞,那些看不惯如此追星的人大批量的加入黑粉阵营中,从此开始没完没了的争论。
去年那一场“周杰伦”和“蔡徐坤”的榜首之争,便是新老一辈的碰撞。
如果你也反对现在的孩子追星,也许是你看不惯现在新出道的明星。
你认为你当年追的那些明星比这些小鲜肉好太多,那些火了这么多年的才是真正的巨星。
看不惯现在的明星,是你抵触的一个原因,就犹如当年你的父辈看不惯你喜欢的那些偶像。
可以前的未必都是好的,现在的也未必都不如从前。
最近的一个出道多年的偶像罗志祥,不是照样人设崩塌。
网友更是翻出一年前应援王俊凯的视频。
这些在教室里拍应援视频的老师,如果把应援的对象换成老一辈的偶像:“周杰伦”或“刘德华”,那呈现的讨论或许完全不一样,那还能起这么大的讨论度吗?
而且可能有人会叫好。
老师批评网络戾气
那些拍视频的老师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代价。
可到了第二位网课里教育学生的林苗苗老师,我觉得实在有些无辜。
大家真没必要一片倒指责网课上批评学生的林苗苗,网友竟然已经把这位老师骂上了热搜。
林苗苗逼学生邪教追星?未免这个锅扣得也太过大了。
我一直在想,老师当众批评的做法不妥吗?难道老师在学生前教导学生的资格都没了吗?
以往敢严厉教导学生的老师,在网络的放大镜下,已经快连打手掌的体罚都不敢了。
林苗苗老师批评的是这位学生把饭圈那一套带入了课堂内,该学生用着黑粉的那句“肖战必糊”带入课堂,当面让老师下不了台面,显示了该学生的不礼貌和不懂事。
林苗苗从她的微博来看,的确是肖战的粉丝,把该歌曲带入课堂内的确是夹带私货了。
可如果把肖战换成任何别的一个明星,事情都会变了一个样。
现如今年轻的互联网课堂里,太多的老师都给学生放过歌曲和电影。
我的学生时代,老师甚至给我们播放过周杰伦的歌曲,也曾在课堂里播放过《阿甘正传》等电影。
部分的娱乐很正常,孩子在课堂里并不能全都只是学习。
看看网络上这些自以为有趣的孩子,在课堂的公屏上刷着黑子的专业术语。
这种踩踏他人的肆意宣泄真的可取吗?老师教导并没有错。
不要把网络上的这些戾气话语带到课堂上,真的没任何问题。
只是刚好是肖战的歌曲,刚好是时下争议特别大的肖战,这件事被放大了很多。
更有网友扒出肖战新歌《光点》涉嫌抄袭。
黑点越来越多,黑子的数量也水涨船高,网友纷纷看着肖战被踩叫好,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着那些黑粉的用语。
可如果试试在课堂上放周杰伦的歌曲,再有一个学生来说一句饭圈用语“周杰伦必糊”。
看看网友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反应呢?
那必然变成另一幕:老师教育的好!
媒体们一直在争论着这些话题,真的是在争论饭圈文化在校园这件事吗?
不是的,他们只是把矛头对准了话题的那个中心——肖战本身。
偶像效应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不应该全部把责任推给一个明星的饭圈群体。
人们讨论着饭圈该不该出现在校园里时,其实校园的文化里必然有偶像效应的一部分,一味的压制不可能能阻挡住饭圈文化的入侵。
网友翻出一个个针对应援明星的视频,想说明对孩子的荼毒已经有多恶劣。
这是网友的集体狂欢,就算刚开始有人带头黑,但现在无疑已经不需要那个领袖。
网友们自发的正义感,以为这样便可以好好教训那一群不听话不乖的后辈,誓有我要教你们如何正确追星的架势。
我想起十多年前的韩流热潮,那几年韩国艺人在中国大火。
便同样出现一大片韩流误了年轻人的说法。
随后,个人和媒体开始大肆的抹黑韩国。
孔子是韩国的,韩国抢了中国的端午节(实际为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完全不同)这些谣言一抓一大把。
我们都是随着人群沸腾的一小部分,那一年,你信了,我也信了。
然后我们加入了抵制韩流的大军,批评着那些追星的同学与网友。
那几年对韩流贴吧的爆吧行动,更是数不甚数,现在仍有人对当年的战绩津津乐道。
后来这些韩国的传言皆被证实是谣言,可到现在仍有大部分人真以为韩国人做过这些事。
这像极了现在的正义之师们寻找着黑点教育着下一代不要盲目追星。
现在的校园里,别的一些歌曲,老师们也在课余时间排练着手势舞。
以前的抖音里,这种视频可是一抓一大把,相信大家都曾看过。
这一次的事件,要说真正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让教师们再也不敢乱拍这些视频了。
压抑了人性,才是你们想看到的吗?
网络环境下,又有谁能避免饭圈文化进入校园呢,有人的地方就有这种偶像效应。
校园的存在便有偶像效应的诞生,小到老师和课本书的作者,大到教科书里的伟大科学家。
人的一生,必然存在着偶像,这指引着人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当你是孩童时,大人们问你未来想做什么,你的回答是科学家或警察,这些皆是因为偶像效应。
因为在媒体和人们的口中,你听到了他们光辉的传闻,潜移默化中你被这些偶像人物所影响。
除非现在的孩子失去了人的本性,成为一个机器,只要存在读书学习,便会出现偶像效应。
有着偶像和网络,学校里必然出现饭圈文化,粉这个明星或者那个科学家,只需要正确的引导。
人们在谩骂着追星时,当然也有正能量的追星。
粉丝追了刘惜君八年,从要签名到做专访,刘惜君记得她送她玫瑰,记得她说要来北京,记得她说要成为主持人采访自己,等到她真的去采访刘惜君时,刘惜君见到她第一句话是“你把头发剪短了”。
追逐着光成为更好的人,才是追星的意义。
教师们和家长们如何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整个问题,而非一两位老师和一两个明星的粉丝圈的问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