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北岳恒山转封的文章,关系到曲阳恒山和浑源恒山,因为转封发生在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史料还比较清楚。
但在南岳衡山上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参赛的选手有:衡山(湖南衡阳市),天柱山(安徽潜山市),南岳山(安徽六安市霍山县),大别山主峰群(安徽六安市霍山县与安庆市岳西县交界处,白马尖、天河尖、多枝尖等峰组成大别山主峰群),天堂寨(安徽金寨县与湖北罗田县交界处),回龙山(湖南郴州市)、横岗山(湖北武穴市)等。
霍山南岳山
南岳衡山
潜山天柱山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
正式册封南岳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年),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
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
可见汉武帝封的南岳,在灊(潜的异体字)之天柱山,又名衡山。并不是湖南衡山。隋文帝开皇初年(公元年)改湖南衡山为南岳,以潜山、霍山副之。古南岳历史持续近七百年。
湖南衡山是否自古以来就叫衡山在史料上是有争议的,竞争对手就是灊(潜的异体字)县的天柱山。秦朝时因此地衡山之名设立了衡山郡,汉初为衡山国,主要管辖今安徽、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湖南衡山在秦朝之前是否叫衡山还不算大问题,毕竟从隋朝开始,多年的南岳衡山地位未受挑战。
但古南岳在哪里,还真就是个问题。
湖南省郴州市回龙山,称古南岳,是说自己的道观、寺庙是南岳衡山的起源,是蹭南岳的名头可以排除。
湖北省武穴市横岗山是民间传说,古南岳证据也不太充分。
天堂寨的古南岳要求也是民间的,而且汉武帝浮江而下,然后在深入大别山上深处的天堂寨去封南岳看起来不太合理。
这样对手就剩下霍山和潜山两地的三座山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灊县在哪里?
汉衡山国废后,灊县归于庐江郡。灊县于梁武帝天监八年设霍州及岳安县,隋文帝开皇初年因失去南岳地位,改岳安县为霍山县。管辖地域在今霍山县及岳西县北部(岳西迟至民国才建县,取霍山、潜山等四县一部建立),大别山主峰群和南岳山归古霍山县管辖。
今潜山市汉武帝时为皖县(安徽简称由来),后又改舒县、怀宁县,到明朝洪武年间才有潜山县。作为汉武帝随身史官,司马迁参与了汉武帝封五岳的过程,当不至于弄不清楚灊县和皖县的区别,所以今潜山县的天柱山应该不是汉武帝时的天柱山古南岳,当时名称应该是皖山。所以霍山说潜山因先发优势抢了自己的古南岳和天柱山的名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霍山还在努力,不仅城关镇改名衡山镇,还推出了两位选手,南岳山和大别山主峰群。
查南岳山位于霍山县城以南2.5公里处,海拔米。岳顶面积约平方米。山体南北长约米,东西长约米,南坡陡峭,北坡平缓,山巅东西两侧均向南延伸。此山体量很小,似乎当不得天柱山之名。《尔雅释山》记载“大山宫小山,霍。”意思就是:大山围绕小山,曰霍。此山应是霍山,霍山因此得名。霍山人很早就把此山作为古南岳推介,原因可能是离县城很近,才五里地,文化遗存较丰富,景色也可观。民国时于右任题名小南岳,现为小南岳风景区。
但司马迁记载的南岳是天柱山,衡山,不是霍山,此小山很可能不是汉武帝封的古南岳。汉武帝雄才大略,北伐匈奴,南灭南越,见识过泰山、嵩山、华山雄齐壮阔,让他来封此小山为南岳,具体经办人胆子得有多大啊,就算此前小山是被叫做衡山的,也不行啊。
我生于岳西县,对那里的地形比较熟悉。县北和霍山交界处是多座连绵起伏,海拔相差不大的大别山主峰群,白马尖(山顶立有碑,海拔米带碑米)、天河尖(近年有测量据说高于白马尖)、多枝尖等峰,山峰群南部还有司空山、明堂山等较小的山峰。其中明堂山据说是因为汉武帝在此建明堂以祭祀南岳,我们知道祭祀名山都是在山的南边阳面山脚进行,现存的五岳庙都是如此。所以汉武帝封的南岳就是明堂北面的多座大别山主峰群,只有主峰的体量才能称为天柱山,但汉武帝可能并未确定具体是哪座山峰。
此后,大别山主峰群之所以名声不显,可能是山路难行,景色较之皖山逊色,文化遗存差距大,逐渐名声不显。
隋文帝改封南岳后,以潜山、霍山副之。潜山(皖山)已排名在霍山之前,此霍山可能是现霍山县南岳山。因为此时潜山(皖山)已经起势,禅宗三祖在此建寺,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此后又获得了天柱山的名称,目前已经是安徽省第三大名山。而且衡山获得南岳称号后,在72峰中也有一峰名曰天柱,估计也是抢天柱山正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