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穴镇因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丛集,经济发展很快,明清至民国时期就成为江陵县东南经济重镇,仅次于沙市。建国初期,这里中药铺多达三十余家,名气很大的中药铺有松鹤堂、朱德太、朱德丰、进仁堂、保和堂、永长春、*太和等;坐堂医、走方医近百人,著名的有李衡卿、陶圣斋、覃家保、杨月卿、熊烈臣、汤先玉、*贻珍、戴古愚、王伯章等,中医、中药行业技术人员很多,基础也扎实。
年3月郝穴镇松鹤堂、赵天寿、朱德丰、保和堂、进仁堂等五家中药铺和七名坐堂中医组成中医联合诊所,后来谭家巷的李立森药铺也自愿加入了该诊所。
年底,全镇中西医药工作人员在城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推动下,迅速组织起来,建立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联合诊所(又称大联合),结束了数百年的中医个体开业和坐堂行医的局面。医院成立后,年8月,由张忠辉、*远峰、王培均等34名中医药人员在郝穴镇人民*府支持下,经县卫生局批准组建医院。
当时,中医院医疗技术人员雄厚,年获得湖北省卫生厅“临时中医师证书”的有熊烈臣、邓俊杰、傅云波、李考丞(西医)以及多年从事中医中药工作的中医药骨干。全院职工有50多人,首任院长由湖北省中医进修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前身)结业的张忠辉医师担任,副院长是*远峰医师。中医院成立初期,门诊部分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骨伤科、针灸科、风湿科、皮肤科等;还设有中西药房、中药炮制室、中药制剂室等。门诊量每天达人次,同时开设了住院部,设病床50张,以中医药为主,收治一些难治性的疾病,医疗范围辐射到四周乡镇和临近县市。
中医院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医治疾病外,还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医护人员宣传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法接生和卫生知识,打预防针,给儿童接种各种疫苗,开展防蚊灭蚊,防治血丝虫,下疫区调查血吸虫发病情况,组织工作人员下乡参加查病灭螺。同时响应*府号召,开展医药采风活动,老中医积极献方献药,把多年家传秘方或自己的经验方公开出来,汇集成册,为江陵县出了第一本《江陵医药采风集》专集,受到江陵县卫生局、荆州行署卫生科的表彰。
在医术上,这些老中医都有自己的特色或专长,如熊烈臣医师擅长开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和妇科病,曾用《金匮》方“下瘀血汤”治了一例濒临死亡的“干血痨”(西医诊断肠结核)患者,经熊医师治疗后,病获痊愈,一时在全县传为佳话;邓俊杰医师崇尚陈修园,擅长治疗内科病,对肺系疾病有独特的见解,如治疗老慢支咳喘、肺结核咯血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贻珍医师擅长小儿科,对小儿咳喘、小儿惊风、小儿营养不良等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医内科医师*远海擅长治肝肾病;王少武医师主治骨伤科,专治跌打损伤、正骨、接骨;王伯章医师擅长内科、针灸科等。在中药炮制和制剂方面,有炮制药师伍海山、*贻珂、李茂刚、李家义、王家猷等,他们都是在省、地、县有名的中药制剂大师。年初,县卫生局在该院召开全县“中医中药工作经验交流会”,医院的工作赞口不绝,可以说,医院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人才济济,医院相比,难分仲伯。
年2月,中医院因有良好的医德和医术,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县卫生局决定医院医院合并,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业务收入上交。年,因三年困难已缓解,县医院医院分开,医院被解体,降为集体所有制的郝穴中西医联合诊所,医院医院。
医院于年停办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恢复,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建立医院的计划。年9月17日,医院职工以“医院革命委员会的名誉,报请江陵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医院,县革委会于10月10日批复“不同意恢复”。直至年,县委、医院,荆州行*公署才同意江陵县在荆州城区东门至小医院,并决定不在其他地方重建。年,医院(医院)落成,中医院院长由余忠林医师新任。时隔29年后医院得以重建,但院址不是在郝穴,新医院。
新江医院至今为止已盼望58年了。
作者:谢川
江陵记忆:日寇曾出动5架飞机,对资福寺狂轰滥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