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pf.39.net/bdfyy/bdfal/index.html新市之名,六朝人诗文每用之。如梁元帝《县名诗》:“长陵新市北,郑卫好容仪。”《鸳鸯赋》:“*上相思之树,文生新市之机。”张正见诗“调鹰向新市,弹雀往雎阳。”徐陵《玉台新咏序》亦有:“颖川新市,河间观津,本号娇娥,曾名巧笑。”而《庾子山集》引用尤多,如《哀江南赋》:“*火乱于平林,殇*游于新市。”《谢赵王赍丝布启》:“遂令新市数钱,忽疑贩彩;平陵月夜,惊闻捣衣。”《为梁上*侯世子与妇书》:“人非新市,何处寻家。”(倪璠注):“皆谓汉江夏郡之南新市,梁之郢州,子山故国也。予案开府流寓江陵,或亦寄居新市邪?[9]1新市古地名,位于京山县三阳镇三王城村。战国时期为楚国地。易本烺先生摘引了多位诗人用新市之名所作诗句,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云杜新市的重要性。在西汉以前新市隶属于南郡所辖云杜县,与古随地平林县接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正史《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王)八年,使将*羋戎攻楚,取新市。”[15]公元前年,秦昭襄王派遣将*羋戎攻打楚国,夺取了新市。这是新市最早见诸于史料的记载。此时的“新市”只是一个集镇聚落,而不是东汉以后的县名。(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载有:“秦昭襄王八年,使芈戎伐楚,取新市。裴中郞引《晋帝纪》曰:‘江夏有新市县。’是为县著名之始,然是时县尚未建,特聚落之名耳。”[1]东汉王朝建立之初,在京山县境内设立了“新市侯国”,属江夏郡。因西汉时中山国已设置有新市县,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唐武德五年(年)废为镇。故而京山境的新市前加“南”字以别之名,治所在今京山县宋河镇东南(见后“富水”详细介绍)。南朝刘宋王朝时去“南”字,改名新市,属竟陵郡,西魏废帝三年(年)改新市县为富水县,新市县历时多年后被废除。新市聚落与新市县是京山县境内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性质的名称。作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新市聚落,我们有必要作一个更为详细的论述。发生在京山县境内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太多,能载入正史的更是屈指可数。然而,发生在新市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正史中就出现了两次。可见新市在历史上的*治、经济和*事地理位置的重要价值。第一次是发生在战国晚期,因*棘结盟而引发的秦楚两国之战。秦国在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周边国家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前年秦灭蜀国后,秦国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即位,其母芈八子为楚国王族后裔,昭襄王在母亲的促成下于公元前年与楚国在*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再次会晤签订“*棘之盟”。次年,齐、韩、魏三国以楚背弃列国与秦和亲为由联合攻楚,楚以太子熊横入秦作人质,请求秦国出兵相救,三国*队撤走。公元前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13]30因为此事件,秦国与楚国反目结怨,于公元前年秦国派华阳君芈戎攻打楚国,大破楚*,夺取新城(一说襄城)。公元前年芈戎攻打楚国,夺取新市。秦人是由南阳盆地进入古随国地。“所谓汉东之国,隋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3]24新市正是处于随县南部交界处,即随枣走廊西南缘,也是秦国进入楚国腹地的“路口”,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成为秦人攻打的重要目标。第二次是发生在新莽末年的大规模农民运动“绿林起义”。这也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运动。《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记载:“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2]16另据《后汉书》、《资治通鉴》记载,天凤四年(17年),南方发生饥荒,百姓成群拥入野泽之中,挖掘荸荠而食,互相抢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其评理争讼,于是王匡被推举为大帅率众起义。最初起义队伍只有数百人,后有南阳马武、颖川王常、成丹等前来投奔他们,并开始向周边新莽王朝地方*权发起攻击,共同攻打离乡聚,藏于绿林山中,数月间发展到七八千人。地皇二年(21年),荆州牧派遣快速部队两万人围剿起义队伍,王匡等率*迎战官兵于云杜,大破荆州牧所派遣快速部队,杀官兵数千人,并缴获了全部辎重。于是乘胜向南攻打竟陵,又转攻云杜、安陆,多掠妇女回到绿林中。此时起义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州郡不能制服。地皇三年(22年)四月,绿林起义策源地发生瘟疫,起义*队死者过半,因此,起义*不得不离开新市地区。以王常、成丹、张卬为首的一队人马西入南郡的蓝口乡,号称“下江兵”;以王匡、王凤、马武、朱鲔为首的一队人马北入南阳,号称“新市兵”。至此,绿林起义从发生到起义队伍的形成、壮大,都是在新市及新市周边的山林生存、驻守、抵抗,长达近五年之久。起义的*队发展最多时有五万多口之众,可想当时的新市并非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古籍中从《后汉书?李贤注》“绿林山,在今荆州当阳县东北也。”后,并有了绿林起义在当阳绿林山之说。对这一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有很多学者、历史学家已作纠谬论证。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原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所撰《云杜、绿林故址新探》[17]84京山县文化馆干部李飞熊所撰《关于“绿林起义”遗址的考证》[18]31,对绿林起义是在汉云杜县的绿林,而不是当阳的绿林山。在此不再赘述。下面根据历史文献对绿林起义的记载,并结合新发现的考古材料来对绿林起义策源地进行探讨。(1)历史文献对新市地理位置的记载(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志·胜迹》载有:“新市故城在县东北,本楚地。…‘秦昭襄王八年,使将*芈戎攻楚,取新市。’《史记·秦本纪》”[1]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三·京山县》记载:“南新市城县东北百里。楚新市邑。《秦纪》:昭襄八年,使将*芈戎攻楚,取新市。王莽时,王匡兄弟举兵于此,刘伯升收新市、平林兵讨莽,是也。光武即位,置南新市县,属江夏郡,以常山郡有新市县也。”[8](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首《舆图》辑录有《宋淳熙富水郡志舆图》[1]34(见附图)新市被标注在京山县北小富水西岸。史料中对新市记载,最早,最为详细、最具有权威性的应为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一《涢水》中对新市及其史实的记载:“又东南流而右会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大阳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阳,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东,而南迳三王城东。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阙落,不可复识。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谓之大泌水也。…又王匡中兴初,举兵于县,号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水出土山,南迳隋郡平林县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故中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东入于涢。”[3]26这里郦道元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线索:①三王城是绿林起义*的屯兵之所,起兵之处。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三王城遗址见前文)②漳水南迳随郡平林县故城西,平林县故城与新市接壤。这两座古城相去不远,我们只要确定其中一处的地望并可以以此寻找另一处的踪迹。漳水发源于京山县三阳镇北屈山店,呈西北至东南流向,在小周塆北入随县境,经郑家河水库后再入县境,经坪坝镇古城西南而过,在京山罗店镇仁和村易家嘴入安陆县境,注入涢水。境内河道长40.3公里。年4月修建郑家河水库渠道时,在坪坝古城北约1公里的苏家垄出土一批西周末的曾国青铜器,共计97件。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对墓中出土遗物研究证实其墓主人身份可为曾国国君级别。显然,苏家垄墓地是西周末至春秋早期曾(随)国贵族墓地,年3月,苏家垄墓群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漳水沿岸首次发现的曾国青铜器,后来又相继发现了商晚期严家畈墓群;春秋早期的祠堂塆墓群。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材料显示,越过漳水南岸香山山脉,并不见曾国青铜器出现。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漳水应为随、楚两国的交界地标。坪坝古城地理位置正处于漳水河东岸,与《水经·涢水注》记载的平林县故城非常吻合。坪坝古城址至今仍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垣、城门。另外,在坪坝古城西北端发现有商周至汉秦家塆遗址,周边地区除上述四处文化遗存外,还发现有范家塆遗址(新石器时代)、前朱塆遗址(新石器时代)、喻家城遗址(新石器时代)等。众多考古材料证实,坪坝古城及周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石泉教授在《云杜、绿林故址新探》一文中说:“…《水经注》涢水篇所记,平林就在新市以北与富水相邻的章水(现今地图上仍然叫章水或漳水;又名杨家河)东岸,大致在今京山县东北边境的平坝镇(离县城90里,距宋河镇30里)附近,而不是象《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说在随州市东北80里处。杨守敬对此有订正,这里就不多谈了。平林既与新市交界,又去绿林不远,则绿林与新市之间必亦邻近。”[17]我们依据所有历史文献对绿林起义史实和地理位置的记载,并结合已发现的考古材料为佐证,可以初步断定“平林故城”就是现在的京山县坪坝镇的镇治所在“坪坝古城”。那么,推而及之“新市”应该就在与之相邻的三阳镇三王城村一带。坪坝西去12公里(直线距离)便是三阳镇,越过香山山脉北麓川岗,就是三王城遗址。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