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遗传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907/6511050.html拖船埠地处江汉平原南部,与监利程集、石首横沟市相接壤,距江陵县城郝穴镇二十三公里。古时候,由于它南临*金水道长江支流,北依四通八达的湖河港汊,因此占尽了天势地理之优,一九三五年以前,它曾是江汉平原远近闻名的水陆交通之要冲,素有“小沙市”的美名。
拖船埠支流的上游是从长江主道的蛟子渊进人,到监利堤头的20号堤桩处又汇入长江,该支流由于它节省行程水流平稳,故此大多数中小船只都由此经过。拖船埠向西:可以上沙市、经宜昌、到达重庆;向东:他可以下汉口、过南京、直抵上海;向南:他出石首,经藕池口可通达湖南的三湘四水;向北:他过潜江,走沔阳又可连接汉江,可以说在当时,拖船埠的地理交通位置是十分独特的。
拖船埠,故名思意,是因拖船过境而得名,不过他在兴市之初却被人们称之为“拖茅埠”,这同样也是因为地缘环境所赐。过去拖船埠对岸是一片水乡泽国,杂草丛生,芦苇成片,每到冬季洪水退却之后,人们便过江砍柴割草,然后用船运到北岸,拖过江堤,搬运到家中烧饭取暖,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拖茅埠”。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拖船埠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往来发达,久而久之,就因拖船而兴市,到明末清初时,他已经是店铺如云,客商如蚁,依堤而建的对面街主道长达二里多路之遥,而且路面全部是由青色条石铺筑而成。江面上往来的舶泊是千帆竞争,百柯争流;经营买卖的商品有:地下种的、天上飞的、山中长的、水里游的。到了清朝末年时,拖船埠已经拥有榨油厂1家,槁子铺6家(即小型棉花加工作枋),条行3家(即木材交易所),猪行1家(即牲畜交易所),槽坊6家(即酿酒作坊),勤行3家(即副食加工作枋),鱼行4家,肉案子3家,杂粮行6家,豆制品作枋3家,私塾学堂2家,药铺3家,染房1家,纸货店2家,铁匠铺2家;另外还有早点、茶馆、酒馆以及各类日用杂货商店和小摊点达30多家,并设有堤工段(金拖段)行*机构一处,可以说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公元年7月(即民国24年),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乙亥年溃口事件,这是拖船埠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年7上旬,一场江堤溃口事件让拖船埠坠人了苦难的深渊,从此一蹶不振。当然,让拖船埠真正走向万复不劫的还并非完全是天灾,而是具有一定的人祸因素,因为堤倒了是可以再修的,而且长江大堤溃口也不是只发生在拖船埠一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拖船埠一步一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呢?这就要从一个人说起,此人名叫*良恕,他在拖船埠街上姓*的家中排行老五,因此,人们俗称“恕五爹”,大堤溃口那年,他正好时任长江大堤金拖段段长(即:金果寺——拖船埠),俗话说的好,“心中无私天地宽”,人一旦有了私心,他办事就没有了全盘思维和大局思想,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良恕为了自己在江对岸的百多亩田地,所以,他把荆江大堤从吴堤村改道,把江堤向南移了2到3公里(至今人们依然叫南堤),这样一来,他就把拖船埠的旱路和水路,一下子给堵死了。改道的结果是:改死了拖船埠,改活了麻布拐,麻布拐过去本来是一块水泽荒地,就因为江堤改道,一下子兴旺起来,成了一个新兴的货物集散地,而拖船埠却从此慢慢由集镇而演变成村庄。
解放后,拖船埠几经岁月蹉跎,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逐渐遗忘,特别是那些曾经熟悉的店铺,如“熊万春”“万长松”等药铺和商行,它们在岁月的风雨中渐渐远去,只留下了一些记忆的痕迹,再也找不回往日的繁华。年,拖船埠与吴堤村、千合村被划入第七区,归属石首县管辖。年以后,拖船埠又重新划回到江陵,并改名为“永二大队”,直到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重新启用拖船埠地名。
出门见水,举步登舟,这是对古时候拖船埠最真实的写照。由于水系交通的发达,他在给人们的出行和经济流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地人称为头次革命),拖船埠很多有识之士在*玉才等人的带动下,积极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后由于杀“改组派”运动,许多热血青年因此一去不复返,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解放后又无幸存者证明,故头次革命的拖船埠人士无人知晓,但贺龙领导下的红二*团曾多次在拖船埠战斗生活过。据老人说,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头次革命时就曾在拖船埠召开过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种子,民间一直传颂着一九三零年间,红二*团在拖船埠大败川*(人称双枪*)的故事,差一点就活捉了该团团长,一直成为人们酒后茶余的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称之为二次革命),拖船埠人民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早日驱除日寇,他们在*谷林、*林万等人士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由陈少敏(人称陈大脚)领导的新四*五师,并在拖船埠袁家台(现为八组)成立了新四*招兵连新兵训练大队,*谷林任大队长,这是江陵县境内第一个正式为新四*训练新兵的基地,每次输送兵源都在两百人以上。年,国民*反动派调集30万*队,将中原部队6万多人包围在鄂东宣化店地区,中原局根据中央决定分三路突围,史称“中原突围”。在中原突围后期,由于中原局采取“沿途化装,疏散不直接参加作战的干部,以减轻部队压力”的措施,*谷林、*林万等人到达汉江后,才与大部队分手,从襄阳、沙洋沿途乞讨回来。
数百年来,拖船埠曾盛极一时,也曾盛极而衰,他的街道上也曾大声喧哗过,也曾寂然无声过。但是,无论他成败与得失,拖船埠的先辈们曾经在这里奋斗过、搏击过,它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后人们以此为荣。
(作者简介
荣阶,男,一九五五年出生,江陵县工商局退休干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