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德风情下 [复制链接]

1#

真正代表一座城市的不是高楼大厦霓虹闪烁

而是这里的山河岁月和风土人情

日新月异的是一座城市的外貌

一以贯之的是这里的山水、历史和人心

这是一条古老的河,传流万年奔腾不息

这是一条青春的河,河道两边的风景衬出她的灵动

这是一条文明的河,流露出沅澧文化的浓墨重彩

万年以来,这里的人们依水而生,居舍傍河而筑,人口渐渐多了,房屋也渐渐多了。清澈的河水滋润了方圆百里,万物生灵,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一座城也在水的蜿蜒流淌中兴起、兴盛、发达,又因水而变得灵动、潇洒、美丽。

常德风土人情都有哪些?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

·澧州大鼓·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了十字句等句式。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它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地、人、和、龙、虎、豹、豺、*、花、黑。早期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走进茶馆,改为二人站立演唱,也可加乐器伴奏演唱。澧州大鼓唱腔丰富,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大块。

澧州大鼓因为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深为老百姓喜爱,并为地方夺得了殊荣。曾获国家、省级奖数次,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多次。

澧州大鼓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鄂边境一带。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已知的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起码有年以上的历史。

·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原随商船的产生而形成,又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随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突飞猛进,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澧水流域的水上运输,百分之九十的船民早已改行,另谋生路,船工拉纤已成陈迹。老一辈的船工也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在此情形下,曾经名扬中外的古老的澧水船工号子正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澧水船工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澧县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的西缘。这里是湘西北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明清时代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澧县境内的澧水、涔水、道河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船舶近千,桅杆林立,船工不足一万也有八千,每只大型木船的纤夫不少于二十人。在逆水行船拉纤的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自然而然出现了一种由地方小调转化成的独特的劳动号子,这就是澧水船工号子。

·石门土家山歌·

石门土家山歌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门地处湘北边陲,县境西北地区,大山绵延,是古代巴人生息的地方。元代前,为“峒蛮”所属,元末明初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为世袭土官添平千户所管辖。石门土家山歌就孕育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山,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流传,集中分布在石门县西北地区的磨市镇、罗坪乡、壶瓶山、子良乡等地,与石门交界的桑植县以及湖北鹤峰县、五峰县、松滋县等相邻的边缘乡镇也相互流传。

石门土家山歌源远流长,专家考证,它源自商周时期的“巴人巴歌”,按内容主要可分为劳动、爱情、时*、叙事四大类;按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对唱(盘歌、解歌)、齐唱等;按腔调可分为高腔和平腔。它音乐上极具地域特色,套曲“翻天云”发音高、亮、“尖”,极具音乐的穿透力;溜溜歌、伙计儿歌、拉拉扯扯歌,歌中嵌入土家方言衬词,充满山野生活的野趣之美;赶骡调、采茶调旋律悠长、低回,富于音乐的感染力;石门土家山歌歌词多用土家方言,其中五句山歌别具一格,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与生产生活,是研究、了解巴楚文化与湘鄂土家文化的“活化石”,对于这一地区的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民间音乐等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杨幺的民间故事·

杨幺(-年),名太,龙阳(今汉寿)新兴乡人。出生雇工,幼时读私塾2年,辍学后在商船上佣工糊口。

杨幺

建炎四年(年)至绍兴五年()期间,他多次参加各类保家卫国的战役。年2月,宋高宗以右仆射张浚为监*,从抗金前线调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置使,发起对义*的第七次“围剿”。岳飞引诱*诚、杨钦等投宋,并用杨钦之计,掘闸放水,伐木塞港,以杂草漂浮水面。义*车船失去战斗力。6月11日,宝台山总寨被攻破,杨幺拒不降宋,泅水突围,于天鹅凼(今围堤湖乡境内)为牛皋所获,英勇就义。杨幺死后,他的事迹在汉寿和洞庭湖区广为流传,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

杨幺的民间故事流传久远,充满魅力,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且广泛,是湖南省珍贵的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门桩巴龙传说·

桩巴龙传说被人称为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湖南、江西、湖北、黑龙江等10多个省都有流传。但石门桩巴龙传说更原始、更典型,产生年代更久远,流传面更广;现在,石门桩巴龙传说已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门桩巴龙传说是一个很古老的神话传说。自洞庭湖溯澧水而上有一条龙卷风、冰雹、洪水灾害带。当人们对这些灾害不能科学认识时,便认为有神怪在作祟,便希望有一种更强大的能制伏这种神怪的力量,于是桩巴(没尾巴)龙传说便产生了。太平镇是桩巴龙的故乡,传说遍及全县,老少皆知,周边几个县也流传这一传说。

如今,桩巴龙成了孝子的典型,它的母亲成了人民的保护神,每当清明总有外地人到墓地祭奠、挂扫,到墓葬区后甚至有一步一跪拜的。在伦理学、社会学上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石门桩巴龙传说

·安乡硪歌·

安乡硪歌是在修筑堤垸打硪夯实泥土时演唱的一种地方民间歌曲,来源于劳动工具石硪而得名。

安乡硪歌

安乡县位于湖南省的北部西洞庭湖地区。县境内众水环绕,河湖密布,从东到西,有澧水等八条河道自北向南泄流。整个县境被河道分割成五个大垸,有公里临洪大堤。水患一直是安乡境内的最大灾害。千百年来,安乡人民为了安居兴业,年年在秋冬两季定要开展修堤筑垸,用石硪夯实堤身。在修筑临洪大堤、夯土打硪时,为统一节奏,消除疲劳,鼓舞士气,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便逐步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地方民歌。安乡硪歌独具水乡特色,遍布于安乡县安福乡、安凝乡、下渔口镇、*山头镇等八镇十二乡,一、二农场,50个居委会,个村民委员会,村村有硪工队,组组有硪工员。

所谓硪,就是一方凿刻的石头,又分飞硪和抬硪。飞硪,约两尺见方、二十公分厚、五十公斤重的一块青石,四角凿有孔,系着八根绳子,由八名劳力各扯一根,匀称地站在飞硪的四面八方,沿着新铺垫的新土一段一段地夯打下去。

比起飞硪来,抬硪就笨重得多,号子和歌调也深沉的很。抬硪,就是一麻石柱,这石柱约一米高、一尺见方、八十公斤左右,四根结实的木棒在石硪上端捆扎出八支木把。八位彪形大汉各执一把,随着硪歌的旋律和节奏将硪尽力抬高,然后突然松手抛下,石硪将松土砸实。

·嘉山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山孟姜女传说在湖南津市新洲镇嘉山孕育、产生,并最终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嘉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年,嘉山孟姜女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嘉山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汉代,后在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嘉山孟姜女传说与流传区域原有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清康熙四十四年()《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可见孟姜女的传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20世纪50年代,澧县文宣楚(花鼓戏)剧团经常上演《孟姜女哭长城》连台戏,十天半月方可唱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化厅组织大规模民间文学调查,嘉山孟姜女传说被列入重点调查项目之一。年,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收入了《嘉山》条目。

·荆河戏·

荆河戏,湖南省澧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荆河戏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保存下来的剧目有多出,舞台语言以荆州口语或澧州官话为主,唱腔具有高昂、响亮、气势宏大的特色,音乐南北交融,唱词、道白通俗有韵味。

荆河戏的传统做功,各行均有一套表演形式和基本功法。如走:生角多走方步,花脸多迈八字步,旦角多走骄步,丑角多走蹦步,富老且走大方步,穷老且走小方步。站:生角、花脸两脚呈小八字形,全身面朝一方,挺胸收腹站“块碑”;旦角两脚呈丁字形,身躯微侧站“风摆柳”;穿褂的丑角,则扭曲身子站“猴儿抱桩”。坐:花脸要坐得高(椅上要加垫包),生角要坐得稳(端坐椅上),旦角要坐得空(侧身坐小半边椅子)。举手“开山字”:花脸过头,生角齐眉,小生、丑角平肩,旦角平胸。用指:花脸用虎爪,生角用龙爪,旦角用菊花指或兰花指。

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等内心情感,“外八块”功夫则指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摆裆、下盘等八种外部形体程式动作。荆河戏以武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马”、“抖壳子”最具特色。

·常德跑胡子·

“跑胡子”亦称“字牌”、“纸牌”,在我国某些地区也叫“跑胡纸”、“跑和字”、“二七十”、“煨胡子”、“棍棍”等。“常德跑胡子”的正面是白色底子,印着大、小写的中文数字;背面一般为红色,有时也能看到带有金色花纹的点缀物等,外形酷似湘潭特产银片糕。它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发明的,就没有办法去考证了。“跑胡子”的正宗名字是“跑符字”,由于常德方言中,“符”和“胡”有时没有区别,所以写到纸上时,人们往往就写成了“胡”字。

常德人玩跑胡子,其兴趣远远胜过其他桌面娱乐游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文化。常德人发明了跑胡子,又在博弈中不断发展了跑符字。反过来,正是因为跑符字牌局中的千变万化,开阔了常德人的思维,使得本来就十分精明的常德人更多了一份睿智,这也是常德跑胡子文化带来的成效。

如今常德跑胡子已经有了官方网站,只要申请注册,就可以在线博弈,方便、健康、高雅。很多有识之士曾经说过,跑胡子不仅属于常德,更应该属于全国乃至全世界。

·安乡偎麻雀·

安乡偎麻雀儿是安乡县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纸牌游戏,现在基本上已流传到了整个常德市,成为湘北人最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

这种纸牌长约10公分,宽约2.5公分,厚度约0.3毫米,整幅牌有80张,材质为硬纸片或塑胶片。牌叶子的背面一般为大红或暗红色,正面一般为白色或米白色。牌叶子正面印上楷体的小写“一”到“十”,和大写“壹”到“拾”。其中,“二”、“七”、“十”和“贰”、“柒”、“拾”是红字,其余是黑字。每个字有4张牌。大字牌和小字牌在游戏中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相互混合,这与常德跑胡子是不同的。

这种纸牌长约10公分,宽约2.5公分,厚度约0.3毫米,整幅牌有80张,材质为硬纸片或塑胶片。牌叶子的背面一般为大红或暗红色,正面一般为白色或米白色。牌叶子正面印上楷体的小写“一”到“十”,和大写“壹”到“拾”。其中,“二”、“七”、“十”和“贰”、“柒”、“拾”是红字,其余是黑字。每个字有4张牌。大字牌和小字牌在游戏中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相互混合,这与常德跑胡子是不同的。

·常德方言·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徒一直延续到南北朝。

常德方言

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北方居民迁徒规模大,人数多,地域集中,使其语言不仅难以被本地土著语言所同化,反而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

另外,从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归入以荆州(江陵府)为中心的*区,客观上促使了常德话与北方话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说,常德方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话的浸润、冲刷,最后终于与之融为一体。尽管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居民迁至常德,但由于规模较小,地域、时间不够集中,因而并没有对常德方言产生大的冲击,最终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生活,就是不断的接受和更新,停下充满的脚步,有一个人陪着,去一个喜欢的地方,了解那里的历史,欣赏不同的风景,看不同的风土人情,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常德风土人情在等你去发现和感受!

◆常德风情(上)◆民生在线每周要闻丨.3.15-3.20◆民生在线每周要闻丨.3.8-3.13◆聚焦热点丨一起期待未来5年,你的生活将发生这些变化◆民生在线每周要闻丨.3.1-3.6◆民生在线每周要闻丨.2.22-2.27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