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郢都故事bull文化荆州从文物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5218115.html
从文物看荆江流域的镇水习俗与镇水神器文/图张卫平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长江,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一泄千里,奔腾着冲出三峡,穿荆州全境,将豪放不羁与万千妖娆,赋予这段九曲回肠的“地上悬河”造就了沃野千里的云梦古泽,派生出众多的干流、支流和“江汉群湖”。

长江文化,在荆州地区孕育出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群落,用瑰丽灿烂的荆楚文化改写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孕育出独特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与荆江水文化,呈现出了中华民族母亲河不同于*河和长江上下游的人间仙境,丰盈着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史。

荆州不怕干戈动只怕南柯一梦中

多情的荆江之水,流丘陵岗地,润广袤原野,靓繁华都市,越千年古都,用丰富多姿的历史文化,装扮着古老的荆州,将荆州大地景色绚丽的美景,以清奇、灵动、幽深,彰显着南方长江文化的独特风韵。

荆州,就是一座江河环抱,人水相依的城市。这座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利水而活。可以说,水是荆州的生命之源、兴盛之根,发展之本。

古代荆州,因为水路交通便捷,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又因背靠荆江,怀抱洪湖、长湖等“江汉群湖”的众多湖泊,而饱受水患之苦,千百年来防洪一直是荆州“天大的事”。

在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前,荆江沿江人民群众一年之中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大堤上——汛期守堤抢险、冬季修堤除险。

所以,在荆州古老的民谣中一直流传着“荆州不怕干戈动,只怕南柯一梦中”。

过去,荆州之所以水患不绝,形象地说是因为荆江“九曲回肠”。先秦时期,水流湍急奔腾的长江之水劈开群山,以汹涌澎湃之势进入广阔的古云梦泽。当时,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的湖沼中,河床形态并不显著,荆江以泛滥漫流的形式向东南汇注。

在藕池口以下,河道蜿蜒淤狭,九曲回肠,江流不畅,难以承接云岭巫峡来水。加上长江从上游挟带而来的大量泥沙,不断地沉积,河床与河堤逐年增高,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荆江河段逐渐变成了地上“悬河”。

每到汛期,荆江沙市江段就形成了“帆船楼顶驶,江水屋上流”的悬河奇观。站在沙市沿江大道上遥观江面,轮船犹如航行在城市楼顶之上,让人觉得江堤危如累卵。

更危险的是,荆江河段流经的古云梦泽冲积平原,底层是强透水性极强的卵石层,中层是弱透水性的细砂层,地面是不透水的壤土层。但凡大堤溃决,往往形成口门宽达千米以上,形成长数千米的跌塘,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镇水”,千百年来荆州最重要的关键词

战争来了,人们可以逃跑当难民,可如果荆江大堤一旦决堤,洪水将一泻千里,人往哪里跑?

所以,水患之严重,以至于“镇水”就成为几千年来荆州最重要的关键词。

于是,古代荆州便逐渐形成了镇水习俗。由于人们认为洪水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水中某种神兽或怪兽兴风作浪,因而对“水中神灵”产生崇拜。

一方面,人们希望用水神来镇水,便通过修建寺、庙、庵等宗教建筑,用供奉的各种水神来镇水,比如古时候,在江陵建有水神庙、江神庙和龙神庙,在沙市建有禹王庙、晏公庙和镇江庵,在石首建有禹王宫、镇江宫、和天妃庙……人们通过举行水神祭祀仪式来表达对水神的崇拜,以取悦水神,达到天下安澜的目的。从而,形成了荆江流域独具特色的水神崇拜习俗;

另一方面,人们又本着从“一物降一物”的逻辑出发,“发明”了多种“镇水神器”。

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来看,至少从大禹治水时就开始了。比如,在荆州古城老南门外西余米处城墙角下,有一屋宇状石头埋于地下,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的镇水遗留之物——掘即生雨,名为息壤。

息壤的传说,最早起源于《山海经?海内经》。清光绪《荆州府志》也有记载:“江陵府南门有息壤。”相传,息壤为天宫宝物。多年前,大禹的父亲鲧为了治理洪水,不惜盗窃他祖父天帝掌管的宝物,被杀于羽山。大禹继承鲧的遗志,带着息壤去治水。

大禹自川蜀沿江而下,来到荆州,发现古城外有一穴口,洪水涛天,古城危在旦夕。于是,在率众堵塞未果后,“逐投息壤以堙穴口”。息壤投入穴口后,泛滥的洪水立即止住。于是,大禹便在穴口息壤上修建了一石屋,以镇住今后将要出现的洪水。

据《冥洪录》记载,此石不能乱动,动则大雨入注。自唐以来,荆州历代官府均修庙建祠,供奉息壤。自此,息壤也从神话传说进入宗教殿堂。

宋代诗人苏轼还曾写有《息壤歌》,他在诗的序言中写道,“息壤旁有石,不可犯。”“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帝敕下民,无敢或开。唯帝不言,以雷以雨”。

苏东坡援引典籍和证人证言,为此诗写下长达近字的长序,更是给荆州的治水石——息壤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与千古不变的历史遗址,书写了夏禹“镇锁水旱”的历史传奇,丰富了荆州古老的治水文化和旅游资源。

年,考古人员从湖北省江陵古城北七八公里处的楚国故都纪南城凤凰山8号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龟盾,就是一种非常具有楚地特色的“镇水神器”。

这一年的秋天,刚刚经历了汛期的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件从来没有见过的“盾”。此盾呈龟腹甲状,背面有盾把手,长32厘米,宽20.1厘米。

龟循(正面)摄影:金陵

该盾的轮廓为龟腹甲形,纹饰十分精美,正面漆绘鸟足神人与异兽竞走。

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迄今全国发现的惟一的一件龟形盾。说它是龟形盾,并非仅仅是只是形状犹如龟盾,而是从墓中同时出土的竹简——《遣册》里找到了它的学名:“龟循”。

荆州博物馆藏这么小的龟盾有啥用?难道也能用于作战吗?

有人从历史记载中找到一个故事。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队中有一个叫郑甲的士兵,有天捕捉到一种巨大的龟,就用龟壳制作成了盾牌。在一次战斗中,身边的很多将士们都被敌*的乱箭射穿盾牌而阵亡,只有郑甲手持的龟盾,挡住了乱箭。从此,楚国的*人们开始寻找这种巨龟制作盾牌。

只是,郑甲的龟盾是用巨龟的龟壳制作的,而这次出土的龟盾却太小,小得如同一件玩具盾牌,怎能作战呢?

更何况,考古人员还发现,在这件龟盾的正面和背面,都绘有精美的图案,都是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神人、神兽和人物等,画面生动,构图巧妙,是不可多得的西汉时期漆画艺术佳作。这简直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精品!如果用于战争,不可能如此精雕细琢,且制作的如此之精良。

后来,考古人员还是从龟盾上的漆画里寻找到了线索。那龟盾的正面,绘有一个神人,头部前后各有一蛇形物,神人的下方画有一头神兽:鸟首,兽身,三个鸟形足,同神人一样作奔走状,前足间绘有云雷纹。

这幅漆画是啥意思?考古人员从《山海经》《淮南子》和《诗经》等典籍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那个缠蛇的神人名叫禺疆,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死后升了天,成了水神;那神兽,则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种“一角三足”的龙;云雷纹,寓含着镇水之意。

这三个线索连在一起,就是水神治水、镇水驭龙。

龟循(背面)

该盾的轮廓为龟腹甲形,纹饰十精美,背面绘两人相揖。

同时,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又在这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件装有泥土的竹筒,“遣册”上的记载为“溥土”。考古专家认为,这件“溥土”实际上就是“息壤”。该墓将“溥土”与绘有禹、契的神像的龟盾同置于椁室之内,其用意就是治水。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水神是传承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祇之一。无论江河海湖,就连水潭甚至于水井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镇守。

古人斗不过天地,就把治水的希望寄托于想象中的水神和这样一个小小的龟壳上,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反映的则是对洪水肆虐的无可奈何。

千百年来,人们神照拜,水照淹,万里长江,依然是险在荆江。直到“高峡出平湖”的今天,才变成为“万里长江,美在荆江”。

镇江铁牛的无奈与欣喜

在古人看来,小小神人龟盾镇不住涛涛洪水,要镇水还得用大家伙。于是,明朝嘉靖年间荆州的地方官在今天沙市万寿宝塔公园所在地建造了镇江宝塔。这宝塔,像一把利剑直插险段,蔚为壮观,名声大作,以至于现代京剧《林海雪原》中,侦察英雄杨子荣打入土匪内部时,用的黑话暗号中就有一句:“宝塔镇河妖!”

荆江流域历来就有用塔镇水的习俗。据清朝孔自来的《江陵志余》记载:“八角井在城东下有海眼通江,观采水之增减,识江流之消长,后人作石塔镇之。”说的是在江陵城的东面有一个八角井,古人认为此井能通达大海,就用建了石塔来镇海眼,以防止其通水。

如今,万寿宝塔耸立于荆江大堤沙市观音矶头上,系明朝第七代辽王朱宪?藩封荆州时,*靖二十七年(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祈求长生不老而建,历时4年建成,是我国众多古塔中一处景象非常奇特的古佛塔,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塔虽建起来了,那肆虐河的妖却没被镇住。于是古人又想到了铸造铁牛这样的大家伙来镇洪水。文献记载,荆江的镇水铁牛最早出现在宋代。古人认为,洪水成灾,有可能是那蛟龙作妖而兴风作浪。在五行学说中,有“金克木”之说,由于龙属木,所以“蛟龙怕铁”。宋代在监利西60里建有铁牛寺,因寺前有镇水铁牛而得名。至清代,为了镇住洪水,人们开始大量铸造铁牛安放在荆江沿岸。

清乾隆五十三年(年)六月,荆江万城大堤溃决,共有22处决口,洪水冲溃荆州多处城墙,万余士兵和百姓被淹死。乾隆皇帝下旨在荆江险要地段放置铁牛。湖广总督毕沅奉旨铸造镇水铁牛九具,分别置于万城、观音矶等九处险要堤段。

清道光二十四年(年)七月,荆江大堤万城堤李家埠工段溃决,洪水再次灌入荆州古城。道光二十五年(年)和咸丰九年(年),地方官又加铸铁牛两具分别置于李家埠和郝穴堤上。

在铁牛的铭文中,表达了“金堤巩固,永镇千秋”的美好愿望,希望江水自此安澜,年年五谷丰登。

郝穴铁牛摄影:许宏雷

坐落于现江陵县治所郝穴镇荆江大堤险段铁牛矶处。

清咸丰九年(年)万城堤加培之后,由荆州知府唐际盛铸造,因附近原为镇安寺湾,故又名镇安寺铁牛。

对于人而言,这些镇江铁牛可谓造型巨大、威猛不凡。以郝穴铁牛为例,它如独角兽状,前立后蹲,高踞堤岸,俯视长江,身长3米,高1.8米,宽0.9米,尾右盘长1米,重约2吨。这在古代,可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大工程。

只不过,在惊涛骇浪的大洪水冲刷下,2吨重的铁牛也不过犹如一块小小的石头。镇江铁牛不仅没有能镇住洪水,反而被洪水淹没的无影无踪了。湖广总督毕沅所铸的9具铁牛,在历次水患中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道光和咸丰年间所铸的李埠铁牛和郝穴铁牛尚存。据史料记载,从东晋元年到民国26年(年),荆江大堤共溃口97次,平均15年溃口一次。百姓常常被围困在洪水中,家破人亡,背井离乡。

古人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镇水神器上无济于事,这才动起了修筑堤防抗洪保安的脑筋。公元年(东晋永和元年),荆州刺史桓温命令部下陈遵主持修筑“金堤”——也就是现在荆江大堤的万城堤段。经北宋和南宋的培修和扩建,大堤初具雏形,到明朝万历年间时,荆江大堤终于连成一线。不过,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完全依靠人力,大堤的质量并不高,难断水患。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荆江大堤才逐渐真正成为防御洪水的安全屏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府将荆江截弯取直,加强荆江大堤,修建分蓄洪区,陆续修建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特别是年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加固险工险段,加上三峡大坝的调蓄洪功能,防洪标准也由过去的“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荆州更是由过去的“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变为“万里长江,美在荆江”。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最复杂的关系,在“人定胜天”与“和谐相处”中,我们应该探索并找到一条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金分割线。

[参考书目]

1.徐文武主编,《荆江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

2.陈君慧编著,《中国地理探秘》第1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版。

3.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编《荆江大堤志》,河海大学出版社年版。

4.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编,《荆江堤防志》,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年版。

郢都故事

您的赞尝是我的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