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寄哀思念亲恩清明踩青思故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http://news.39.net/bjzkhbzy/161231/5188236.html

自古以来,风水源头,在于孝亲祭祖,根深蒂固,枝叶自然茂盛。

近日,收到朋友发来《清明与人生》一段文字:“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静立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清明期间,祭祀先辈,向逝者表达哀思,是中华民族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是文化和精神的一种继承,体现了人文的孝道、仁义、礼信、品德。祭祀至亲、至爱,回忆逝者的伟大,深切的哀思,从心底油然而升。

在我们江陵一带,把清明扫墓称“上坟”和“踩青”。但我们这里还有前三后四和当日不踩青之说。意即清明的前三天和后三天,是踩青的最佳时间。清明踩青是家人的事,由于家族人多,或许不能一日到齐,只有先约一个日期,等人到齐了一起去踩青。若过了后四,就没有踩青的意义了。这些习俗,是古人对祭祀的礼规,表达对故人的敬重,是共同基本礼俗的主题。

每年清明前后,路上熙来攘往的车流人流,直奔公墓、私墓、烈士陵墓……有的拿着花圈,有的捧着鲜花,有的提着火纸(俗叫钱纸)、供果、冥钞等。我有一挚友是潜江人,说他们那里叫“插青“,虽说地域文化不同,存在习俗或细节上的差异,以不同的形式前去祭奠,却同样揣着一样的心情和相同的思念,皆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

扫墓也好,踩青也罢,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值得接续的传统。而踏青是春游,可以放风筝、荡秋千……踩青是扫墓祭祖。总之,淸明是一个混合多元素的节日。正如杜牧的《清明》一诗,给人们的感觉是又酸又甜,又冷又暖的画面。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年清明带我们踩青时,她一边烧纸上香,一边感恩祖辈的养育之恩,再十指紧扣,合掌当胸叩拜,虔诚祈祷天堂里的故人安好,默默念叨保佑子孙后代康乐无恙……

当年家父病故,我不到十三岁;时隔二十七后,母亲仙逝。父母健在时,家是温暖的。不管严寒酷暑,母亲总让我们兄弟姊妹七个,热闹地围坐在四方桌前吃饭;不管冬去春来,父亲总会用一些故事,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自离开我们这些年后,认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每年清明时节,那风声——如歌如泣;那雨声——如悲如诉……我们对父母的愧疚,是今生不敢触摸的痛,后悔对他们做得太少。每每读到白居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更让我悲痛不已。

前几天,赶在没有下雨,大哥大嫂带我们兄弟姊妹去郊外跟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故人上坟,点一把心香,献一束鲜花,烧一堆冥币......然后先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我们肃穆在墓碑前,跪着的伤感无法比拟,惟有心中言念亲恩,永难续、终依恋、情未了。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思接千载;是传承、是教育,更是一种精神。我们来自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难怪有人说,清明是忧愁的怀念。是啊,年年清明,思念的线从不曾割断,在我们心中暗自凝成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岁月易逝,故人远去——音容笑貌今犹在,暖语唠叨难再聆。在这个让人追忆成殇的节日,在这个让人学会感恩的节日,我们不语欢乐,只言安好。

作者简介:袁丹银、男、生于年、中共*员、荆州市江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笨拙之笔记录点滴的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永远放歌在文学的路上。闲暇之余,擅长诗歌、歌词、朗诵诗、随笔散文等,曾在报刊、电台、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千余首(篇)。

袁丹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