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一个地名指向多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古荆州是中国地理方位上的九州之一,也是两汉时期十三大行政区划之一,涵盖今湖北省大部、湖南省大部、河南省南部以及重庆、广西、广东、江西等省市各一部。其中,今湖北省是其核心区域,春秋战国之时为楚国统治中心,汉末三国时期又是各大政治军事集团拼死争夺的战略焦点,因而自然成为《三国演义》描写的重点区域。

120回的篇幅中有41回叙述了湖北境内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涉及地名高达87个,至少有20回写到荆州,有12回写到襄阳,有7回写到南郡,有6回写到樊城、夏口、江陵,等等。

从小说使用古荆州地名情况看,罗贯中是一位熟读《三国志》《三国志注》《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的学者,其历史功底绝非普通文士所及。

除了荆州这个著名大州州名外,罗贯中记述了湖北境内和跨境湖北的若干东汉郡县名,如南郡、南阳郡、江夏郡、邓县、襄阳县、江陵县、当阳县、邾县、鄂县、华容县、夷陵县、孱陵县、秭归县、临沮县、上庸县、房陵县等;也记述了三国时期湖北境内新置或更名的郡县名,如襄阳郡、宜都郡、蕲春郡、武昌郡、新城郡、建平郡、公安县、武昌县、西陵县等。

罗贯中还记述了大量湖北境内发生重要历史事件或故事的具体小地名,如岘山、檀溪、隆中、长坂、汉津、赤壁、乌林、樊山、华容道、夷陵道、油江口、青泥、陆口、樊城、墩台、麦城、猇亭、马鞍山、乐乡、巴山等。

上述郡县名和山名、水名、城名、关隘名等,皆为汉末三国时期客观存在并与三国人物发生密切关联的历史地名,许多地名尤其是早已消失的郡县名对于后世若干读者而言十分陌生,而罗贯中非常严谨地记录了行政区划的变化发展,真实地反映了三国英雄拼死争夺荆州的地点和事件,在传播三国历史知识和地名知识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今天广大读者对于檀溪跃马、隆中对策、长坂坡救主、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败走麦城、火烧猇亭、马鞍山脱险、奔袭上庸城等等地名故事耳熟能详,与《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是分不开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今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些三国史,也许是因为有罗贯中作了《三国演义》。”

但罗贯中毕竟是小说家,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他遵循的是文学创作原则,而不是历史考据原则,故而在展现历史人物的行踪足迹和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地点上,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方式方法,这首先体现在灵活运用地名多指性上。

所谓地名多指性,是指某些地名具有一个以上的多重指向性,一般属于著名的区域名。如“荆州”,既指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名,又指方位不一的城市名。小说第6回云:“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此指东汉十三大行政区划之一的荆州。

第31回叙述刘备在汝南被曹军打败,孙乾建议暂投荆州刘表,“玄德大喜,便令孙乾星夜往荆州。”这里显然是指荆州州治城襄阳,刘表任荆州牧后正式将州治迁至襄阳县,并在襄阳城东修筑了州治城。

第52回云:“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赤壁之战后,周瑜以江陵县为荆州州治,故而此处被张飞袭夺的荆州即指江陵城。

第42回云:“(曹操)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联络三百余里。”此处荆、峡、蕲、黄指四个行政区名,荆即荆州,但这个荆州并非两汉荆州,而是指唐宋以后范围大大缩减了的荆州(相当于今湖北省荆州市)。

小说中类似的多指性地名还有“襄阳”“南郡”“江夏”等地名,时而指行政区,时而指具体城名。再如“荆襄”是个泛指地名,后世一般指江陵至襄阳一带区域,但在《三国演义》中则具有多指性。

第52回中,鲁肃云:“所有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诸葛亮反驳道:“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伊籍对刘备说:“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幼者名谡,字幼常;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马良又道:“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

显然,诸葛亮所说“荆襄”等同于“荆州”,伊籍、马良所说“荆襄”则指江陵至襄阳一带地域,这里既是马良、马谡的家乡(马氏兄弟乃南郡宜城县人,处于江陵县和襄阳县之间),又是古荆州最具代表性区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故而马良认为“不可久守”,必须早作准备。又如“南阳”,亦具有多指性。

第36回先叙徐庶向刘备介绍诸葛亮:“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甫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卧龙先生。”后叙刘备“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此处第一个“南阳”指东汉南阳郡名,第二个“南阳”显然指诸葛亮躬耕地隆中或卧龙冈。

充分运用地名的多指性,既有利于传播复杂的三国历史知识,又有利于促进三国文化的发展。比如今天的读者一般不会将襄阳与荆州联系起来,但小说用“荆州”代指襄阳城,实际上是将汉末三国时期荆州发展变化的历史向广大读者作了生动的宣讲。

在刘表任荆州刺史之前,荆州州治汉寿(今湖南汉寿县),南郡郡治江陵,襄阳不过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南郡边鄙小县。初平元年(190),刘表任荆州刺史(两年后为荆州牧),联合蔡瑁、蒯越等襄阳豪族势力,文武恩威并举,很快结束了汉末荆州的混乱局势,并将荆州州治迁至襄阳,襄阳始以一个边鄙小城一举成为荆州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王粲、司马徽、徐庶、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大批名士才俊隐居襄阳。

刘表在襄阳旧城东北修筑了州治城,后人将州治城前大街称为“荆州街”,明代文人在州治拱门门额上书写“荆州古治”四字,现存约200米古城墙便是三国古城墙遗址,至今襄阳市襄城区仍保留了“荆州街”名。

毫无疑问,作为名震天下的鄂北重镇和历史名城,襄阳的发展始于刘表时期。罗贯中用“荆州”代指襄阳,既说明他真正了解三国历史,也起到了传播三国历史知识的作用。

又如历史上诸葛亮曾自述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笔下的南阳指东汉南阳郡,范围涵盖今河南中南部和今湖北襄阳西北部,包括邓县隆中(汉末邓县隆中与南郡襄阳县交界)。

曹操下荆州,南阳郡一分为三,即南阳郡、南乡郡、襄阳郡。樊城、邓县、山都县等划归襄阳郡。隋唐以后,南阳郡范围进一步缩小,形成了以南阳县(秦汉称宛县,后改为南阳县,今为河南南阳市)为中心区域的州府级行政区划。

如前所述,《三国演义》中的“南阳”,要么指南阳郡,要么指隆中卧龙冈,二者丝毫不矛盾,作者的认知非常清晰。但是,唐宋时期南阳县(今河南南阳)民间兴建了诸葛草庐、卧龙冈、诸葛井等三国遗迹,罗贯中并未采取明确的否定态度,而是使用了地名多指性,给读者留下灵活理解的余地:南阳既可指郡名,可指县名,亦可代指诸葛亮躬耕地。

今天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争相开发诸葛亮文化景区,客观上促进了三国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