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古游丝写形神顾恺之读懂大师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77305.html

读懂大师

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

谢先莹编著

《读懂大师》封面

高古游丝写形神

——顾恺之

随着三国鼎立格局的结束,开始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漫长的动乱和分裂时期,这个时代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最黑暗的时代”,但同时这也是思想、文艺异常活跃和广泛及深入发展的一个时期,造就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高峰。顾恺之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世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博学有才,“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顾恺之(约—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人物画家,他现存传世的绘画作品极少,最著名的当属《洛神赋图》,还有就是《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他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画论著作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出身名门望族,与上层社会名流桓温[1]、桓玄[2]父子等人过从甚密,先为桓温和殷仲堪[3]参军,晚年曾任通直散骑常侍,多才多艺,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画绝”则指他精于绘画;“痴绝”是对顾恺之的痴笃个性而言。

[1]桓温(—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曾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

[2]桓玄(—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温之子。东晋杰出将领、权臣。后篡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3]殷仲堪(?—年),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末年重要官员,官至荆州刺史,曾与桓玄及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后来却被桓玄袭击,被逼自杀。

南京陶冶古渡

“虎头”的来历

直至今天,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人们形容可爱的小孩子“虎头虎脑”,也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昵称为“虎头”“虎子”等,这大概是受到顾恺之小名“虎头”的启发。

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性鲠而敢谏,学问专深,年轻时就以正直而闻名。然而,与其父秉性截然不同,顾恺之多才多艺,生性风趣幽默,喜欢开玩笑,其诙谐的言谈举止常让人忍俊不禁,人们经常将他在生活中的戏语、痴状、痴事作为茶余饭后闲谈的笑料,并为此而津津乐道。他本人热爱书画丹青,其创作的人物画线条生动遒劲,造型栩栩如生。他流传的画作不多,其画作被后世视为瑰宝,在历史上留下了“虎头三绝”的美称。

倒吃甘蔗

众所周知,甘蔗的生长特性是由短株一节一节长高,糖分贮存在地下茎根部,甘蔗头越接近地面,甜度就越高,因此,一般人们吃甘蔗都是先吃靠近根部的,再逐渐往梢部吃,而顾恺之却先从甘蔗梢部吃,然后再往根部吃。有人好奇于他这样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吃法,问他为何这般品味。只见顾恺之满足地品着甘蔗,慢条斯理地说道:“这才能感受到渐入佳境的愉悦。”人们听他这么一说陷入沉思,后来觉得颇有道理,于是“倒吃甘蔗”就变为成语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人的处境越来越好。也演变出歇后语:倒吃甘蔗——渐入佳境。我们不得不佩服顾恺之的才思敏捷和惊人的诙谐戏语。

布帆无恙

据《世说新语》记载,宁康年间,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当时朝廷重要官员)幕下当参军的时候,有一天,顾恺之请假要去会稽,但船上的布帆破了,没办法航行,殷仲堪行事比较吝啬,顾恺之百般请求,殷才借给他一挂崭新的布帆派人给他挂到船上。途中,当船到了一处名叫“破冢”(今湖北华容县)的地方,突然狂风四起,船在风力下失控以致被撞坏,但布帆完好无损。待顾恺之爬上岸缓过神来,都来不及顾及其他,而是马上伏在堤岸上给殷仲堪写信:“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了解殷仲堪平时过分惜财的人都知道顾恺之“布帆无恙”四个字一语中的殷公的心事。

后来,顾恺之从会稽返回荆州后,有人向他打听往返途中一路风景如何,他不假思索,脱口便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当时在场的人无不钦佩顾恺之的文思和才情。

《女史箴图》卷局部

发誓不吃御寒饼

顾恺之的才气得到桓温的赏识和器重,因此,桓温在政务闲暇之时,经常派人去邀请顾恺之和羊欣[1]一同鉴赏和评论书画,三人聊得很投机,喝酒畅谈,兴致很高,但却常常忘记时间,连觉也不睡了。有一次,他们三人正在欣赏顾恺之画作,恰巧家里来了几位客人,正值当时天气寒冷,于是就端给客人一些刚出炉的御寒油炸食品。等吃过之后又请客人一起赏评画作,这时有个客人为顾恺之的画作着迷,已然忘了吃食饼后洗手,就伸手上去把顾恺之的作品沾染上一些油渍。桓温见此十分恼怒,就撵走了那个客人,郑重其事地发誓:“以后品鉴画作的时候,不论何人,不论多么寒冷的天气,再也不会让客人吃御寒食饼了”。自此以后,桓温说到做到,事实也证明他并没有食言。

[1]羊欣(—年),东晋、南朝宋时泰山人。著名书法家。著有《采古来能书人名》。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等。

《女史箴图》卷局部

虎头金粟影

由于顾恺之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并擅长丹青,于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年),被大司马桓温赏识,随即召为参军。那时候,佛教盛行,因此也大兴修建寺庙,朝廷下旨迁建康(今南京)陶官(管理治陶的官府)于淮水北岸。兴宁二年,有一位叫慧力的高僧奏请修建一座寺庙寺院,于是朝廷诏令布施在河内陶官旧地建寺,故有“瓦官寺”之称。

瓦官寺建成后不久,僧众为向民众募捐善款,特意设立了功德大会。顾恺听说这件事后,拿起笔在功德簿上注明捐百万钱,当时上层名流和达官贵族的捐款没有超过十万钱的,人们都觉得他那是说大话,以为他痴劲儿又来,因为他一向轻财好施,募捐数额根本就不在他的支付能力内。

后来,在功德大会上要宣读的祝祷文上捐款数额必须要兑现之时,顾恺之笑着对众僧许诺:“还请贵寺留出来一堵干净的空白墙面,我进去之后,门窗遮掩,不得他人进去。”说完,他就在寺里住了下来,整整一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他潜心作画,在墙上精心绘制了一幅巨大的《维摩诘画像》,唯一不完整的是眼睛还留着没有画,就在他准备画眼睛的时候,对寺僧叮嘱道:“画完成后,在寺院门口贴一张告示,前来寺院观看画的人,第一天观看的人募捐十万,第二天观看的人募捐减半,而第三天随意募捐,数额不限”。说完,他执笔最后完成了画像,维摩诘像画上眼珠后眼神精妙入微,十分传神。传说,当打开房门的时候,佛像上发出道道金光,照亮整个寺院。

告示一贴出,当地文人雅士和上层名流,乃至商贾民众蜂拥而至,寺院里挤满了观者,众人对这巨幅壁画交口称赞,很快就募集齐了百万钱。

鱼鸟将何依

年8月,桓温病故。一天,顾恺之缅怀故交,悲痛不已,带上祭品只身前去桓温墓前哭祭。他从早上一直哀哭到夜里,而且还夹杂诗句吟唱:“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凄惨的哭声令人耳不忍闻,顾、桓二人交情甚好,顾恺之又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的哭诉意思是说大山崩陷了,鸟无栖身之地;大海干涸,鱼没藏身之所。鸟和鱼还有什么可依靠,还有什么可以生存下去的空间呢?人们也都清楚顾恺之的行事态度和做人准则,有人后来问顾恺之:“你如此崇敬桓温,但人都离世了,你该如何祭拜?哭又有何用?”自此就有了顾恺之戏谐之语“声如震雷破山,泪似倾河注海。”问话的人本想故意引发他的诙谐,不想他神色立刻变得凝重起来。正是由于他的幽默诙谐,才使得当时与他接触的人深感他的亲和力,都愿意与他交往。

桓玄偷画

桓温的儿子桓玄与顾恺之也交往甚密,与其父一样,他也十分喜爱书画,尤其钟情于顾恺之的书画作品。有一次顾恺之要外出,但是他不放心自己创作的一批未面世的上乘画作,临行前决定把这些“心头之肉”暂寄到好友桓玄家里。他小心地把这些“珍宝”包裹放在一个柜子里,为了保险起见,又上了把锁,并贴上封条,亲笔题写封记。

桓玄得知箱子里都是顾恺之的精品画作,等顾恺之前脚刚走,就迫不及待地研究起箱子来。终于趁人不注意时,用工具将木柜后面的挡板拆开,把里边顾恺之的珍藏画作拿了出来,然后留下包裹还按原样系好,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顾的画收归自己所有,接着把木柜后的挡板恢复原样,从外观看柜子前面的封条和锁丝毫未动,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

过了数日,顾恺之外出回来去桓玄家拿自己的作品。桓玄自然心虚了,但是故作淡定不动声色,他当着众人面把顾恺之领到木柜前,顾恺之见箱子、锁、封条都完好,心里暗喜,于是打开箱子让众人一览他的上品画作,就在箱子盖掀开的一瞬间,众人皆惊诧不已,箱子里除了空的包裹原样系好放在那里之外一无所有了,顾恺之霎时脑子一片空白,犹如晴天霹雳,心一下子凉了,众人陷入各种猜想和疑惑。而此时的桓玄本人当然也是极力掩饰着自己不安的内心。

正当局面陷入僵持的时候,桓玄家庭院里畜养的仙鹤仰天长鸣了几声,顾恺之听到鹤唳之声,想看个究竟,便大步走到庭院,只见两三只仙鹤跃身而起,翱翔在白云之间,顾恺之看到这个惬意的画面,突然仰天大笑,欣喜若狂,乐而忘形。众人见此,都束手无策,摇头叹息,以为是顾恺之失画心痛,病狂而发疯了。等顾恺之缓过神儿来才注意到大家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他拉过桓玄,并高兴地且郑重其事地给众人解释:“太神奇了!一定是我的画太精妙了,乃至通灵变化,幻化成刚才那些仙鹤汇入天际了,这不正如人‘羽化而登仙’嘛!”他一边神采飞舞地解释,一边毫无顾忌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桓玄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为夺取朝权,兵败身亡,据说,在他临死前,将所携名迹和私藏顾恺之的画作一并投入江中,使得这批艺术瑰宝横遭劫难,令人痛心不已。

顾恺之生性痴顽,视为珍宝的画作悄然失踪,换做别人早就气急败坏,哪里还会如此从容淡定。他却始终不去猜想会有人投机取巧,玩弄手段将他的作品据为己有,而是认为整个世间美妙,人心美好,在莫测的人心世情之中,出此看似无聊却痴黠的话语,真是“痴”状至极。

花痴还是画痴

自古才子多风流。宁康年间,顾恺之还在荆州殷仲堪部下当参军的时候,公务闲暇之时,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外出漫步游玩。在一次游玩时,一位女子闯入顾恺之的眼帘,还没等他上前寒暄,那位美人嫣然一笑转身离去,他半天没缓过神儿来,久久沉醉于这位如月中嫦娥、水中洛神的女子。

那次游玩归来后,顾恺之黯然销魂,陷入了单相思的煎熬,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对女子的思念和爱慕之情,他依靠回忆借生花妙笔在素绢上默画出那位心仪的美人,画中的美人眼神灵动,身姿婀娜,使得之后的每天顾恺之都会对画凝望许久诉说衷情。碰巧的是,天公作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那位女子就住在离他不远的庭院里。从此以后,顾恺之尝试各种努力,多次制造机会,以期再会,可是女子貌似有意躲避,不给他机会,以至于每次都扫兴而归。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女子对顾恺之的冷落让他心里不禁萌生怨气,有一天,顾恺之像往常一样,依旧对画伫立良久,苦诉情肠,随手将一枚长长的棘刺,扎在美女子画像的心口,以泄自己单相思的苦闷之气。出人意料的是,仆人很快就神色慌张地来向顾恺之禀报说,那位女子突然心脏患病,犹如针扎一样疼痛,连大夫都没办法!顾恺之听仆人这么一说,心惊肉跳,差点晕厥,突然他目光落在了女子画像上的棘针。不容他细想,就立刻拔掉荆棘。很快,这位女子心脏的疼痛不治而愈,连顾恺之自己都难以置信,他的画是这样的通灵气。

顾恺之上司殷仲堪听闻后为之震惊,遂将此段传奇情缘说与女子听,女子为此深深感动,可想而知的是,顾恺之终于如愿与女子修成正果。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手卷绢本设色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手卷绢本设色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手卷绢本设色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手卷绢本设色

至人无心自吟诗

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年),年近六十的顾恺之被任命散骑常侍,走马上任之后,与安城太守谢瞻[1]相识,此人年仅二十岁,善文辞诗赋。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谈诗论画,很快就结为忘年之交。一天晚上,正值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二人正在品茶赏月吟诗。此时的顾恺之正对月寓怀,坐在一旁的谢瞻也时时应和,一直更深夜静,顾恺之都兴致高涨,毫无睡意。此时的谢瞻恹恹欲睡但又不忍扫兴离开,于是在脱身回屋睡觉之前,趁顾恺之陶醉于诗歌吟咏之时,悄悄让仆从替换自己陪好友尽兴。仆从每隔一会儿就应和几句,然而顾恺之豪情未减,竟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旁边已换别人,此时的谢瞻早已酣然入梦。直到天亮,顾恺之才发觉身旁的人早已“偷梁换柱”,还是兴致盎然地回屋就眠。

庄子有言:“至人无心,乘万物以为心。来去无碍,而不居其一,所谓游心者也。”顾恺之以他的“童真”达到“至人”,也许正是有了他做事的全身心投入,忘人忘我的境界,痴到真时是无心,才能写得出“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这样诗情画意的诗句。

[1]谢瞻(—年),字宣远,陈郡阳夏人。著有《紫石英赞》《果然诗》等。

蝉叶蔽身

在顾恺之生活的年代,他的“痴”人尽皆知。像他这样的才子,我们肯定不会想到类似“掩耳盗铃”之事会发生与他的身上,可事实上,确有发生。在《晋书·顾恺之传》中就明确记载了顾恺之一个趣闻——“蝉叶蔽身”,与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年的夏天,顾恺之与桓玄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桓玄突发奇想,想看看顾恺之到底能“痴绝”到何等程度。于是故作神秘地对顾恺之说:“你快来看,我拿的这片柳叶,就是仙家所说的神叶,是蝉用来藏身的,无论是蝉还是人,只要将其遮在脸上,就会隐身于无形,没有人会看到你。我有幸得到它,念你我交情深厚,就把它赠与你,希望你悉心珍藏”。

听桓玄这么一说,顾恺之马上来了兴趣,就将柳叶佩戴在身上,并问桓玄和周围的人能否看到自己。众人了解顾恺之是个诙谐幽默之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不见,他像得了个宝似的异常兴奋。又过了一阵,天色不早,桓玄起身有意走到顾恺之身旁,对着他解小便。顾恺之见桓玄目空一切的样子,责备他的傲慢,桓玄赶忙解释说自己没看见他人就在这里。这样,顾恺之对蝉叶蔽身的说法更是深信不疑,回到家后就立刻把这片柳叶珍藏在一只精致的盒子里,不允许任何人乱动,更夸张的是还随身携带。

如果说顾恺之的痴黠只是偶然的话,那后来这件事就足以说明这其实是他的生活态度。后来,由于战乱,孝武帝司马曜移驾至江陵,刚到宫里就碰上了顾恺之,当时的顾恺之并不是奉诏进宫,闪躲不及,就赶忙从盒中里取出柳叶遮在脸上,司马曜见顾恺之坐在厅中,也不见驾,也不跪拜,当真无礼之极,心中很是不解,于是生气地大声质问身边的官员。官员悄声向司马曜禀明了事情的缘由,司马曜听完怒气全无,一阵大笑,没有责怪顾恺之而是悄然离去。从此以后,只要有人见顾恺之拿柳叶遮挡,都假装视若空气,直至他晚年,那片“神叶都完好无损”。真是让人可笑可敬的“痴绝”啊!

上楼抽梯

东晋宰相谢安[1]特别推崇顾恺之的绘画,他是这样评价的:“虎头的画作,从古至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妙啊!”谢安对顾恺之的评价堪称到了极致。晋太元十年,谢安离世,为缅怀他,顾恺之特意创作《谢安像》。当然,谢安对顾恺之如此高的评价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顾恺之精湛的画技是他二十多年认真钻研和勤学苦练的成果。相传他在无锡南林故乡特意修建了一座画楼,周围竹茂松青,景致优美,每逢阴雨天气或兴致不高时他都不画,只有在情绪很好,天气又十分宜人,又或是灵感来了时他才会动笔。为了避免别人干扰,特意不设楼梯,他自己架着梯子上去,可长达几个月不下楼,饮食起居都在里面,就连家人都不得随便打扰。

[1]谢安(—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宰相,名士谢尚的从弟。

传神阿堵

顾恺之最擅长人物画,但是画人物时从不轻易画眼睛,非成竹在胸,精力充沛之时不“点睛”。关于绘画中对人物的刻画,他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表现人物时,本身的妍丑和衣服都不重要。唯独眼神能传达人的气质和内心世界。比如说画一个人弹奏五弦琴的形象不难,但要画出弹琴者内心活动和神韵气息,关键就在于眼神的描绘上,这决定人物画能否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有一次,顾恺之执意要为殷仲堪画像,但仲堪坚决不同意。是因为殷仲堪右眼患有眼疾,自认为会影响美观,不想让自己的容貌贻笑后世。顾恺之看穿了他的顾虑,自信地说道:“你无非就是顾虑你的眼疾罢了。这好办,我可以把右眼的瞳孔画成白色的圆点,由周围黑眼珠暗色背景映衬,就像一轮明月挂在碧空,再在其旁用白粉淡扫一笔,如同轻云笼月般朦胧,你肯定会满意的。”殷公听他这么一说,顾虑全消,至于结果可想而知,必然是成了传神写照的典范。

名画的命运几经周折

顾恺之生活的年代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历经历史的变迁,作品基本都散佚无存,仅能从后人的摹本中窥其风貌。他的代表作之一《洛神赋图》,现存版本就有四种,其一藏于故宫博物院,为设色绢本长卷,经考证为宋代摹本。其二藏于辽宁博物馆,也为设色绢本长卷,为宋摹本,曾经宣和、绍兴及清内府藏,又有项子京、梁清标诸人藏印,流传有序,装裱形式略具六朝特点。

其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名绘集珍册》中的一页,仅为《洛神赋》“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的一段,当为宋摹本。其四现藏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绢本长卷,设色,为现存最早的摹本,曾为宋李公麟藏,有宣和内府“双龙半玺印”,后又经项元汴、董其昌、梁清标藏,清末为端方所有,后经福开森之手流传到海外。尽管这些现存版本都为摹本,而非顾恺之原作,但仍可窥见大师精湛的技艺和绝妙的笔法。

更为遗憾的是,顾恺之有很多画作历经历史的长河销声匿迹,以致我们今天只闻其名。其中,他的《清夜游西园图》,是描绘曹操在其建造的西园里举行文艺雅集的画面。这是他根据曹植一首《清夜游西园诗》创作的,以记当时西园曹操敬贤礼士的盛况。

这幅画曾被南朝梁内府收藏,后流传到唐代为李世民老师褚遂良所收藏,大历年间又传到河南法曹姑苏人张从申家。元和年间宰相张弘靖又从张从申之子张维素处获得此画,奉诏献于朝廷。后值战乱,宫内太监崔潭峻从大内窃出,张维素的儿子张周封时任泾州从事,因述职至长安,遂得复购此画携至江南。唐宝历年间翰林学士王涯出任江淮大盐院判官,有江南一富豪欲求谋官职,富豪派人假冒仇中尉以绢三百匹从张周封家诈取索得,进献于王涯。后因政乱,王涯被宦官杀死,此画流落到一个民间画铺中,开成年间又被郭承嘏侍郎以重资购得,后又流传到唐宣宗宰相令狐陶家,令狐陶贡献于皇宫。后至五代战乱,下落不明。虽《清夜游西园图》几经周折不知所终,但顾恺之依然如同一颗明星,光彩夺目,照亮画坛。

编著者简介

谢先莹,字仲璜,号不敏,又号云宬,男,年3月出生,河南省内乡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鉴藏理论家、书画家。主要著作有《浅谈中国书画鉴藏》、《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中国书画鉴藏必备》、《中国书画鉴藏与市场》、《读懂大师——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书画星河——中国书画点将录》等。

更多著作的系列章节请百度搜索关键词:“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读懂大师谢先莹”、“谢先莹读懂大师”、“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谢先莹著”、“谢先莹编著”、“谢先莹著”、“谢先莹鉴赏”、“谢先莹收藏”等搜索查找。

编辑:曹会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