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良将,朱然篇中威震敌国的东 [复制链接]

1#

三国良将系列之朱然(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朱然重大事件之四——夷陵之战

作为汉末三国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的对阵双方并不像此前两战星光熠熠,名将云集。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夷陵之战发生时间较晚,汉末乱世之初成长起来的英雄豪杰们已逐渐凋零,天下正是新一代才俊上位的过渡期;第二,蜀汉方面败得太惨,实在没有值得书写的精彩战例,东吴方面则是陆逊力挽狂澜,一人盖过了其他所有人的锋芒。

不过陆逊再能运筹帷幄,也需要东吴众将们具体执行,其他人的功劳自然也不能埋没。下面我们就看看朱然在夷陵之战时是个什么状况。

黄武元年(),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兵锋直指宜都。南郡太守朱然率领五千人,与大都督陆逊共同迎战刘备。

《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所谓共同迎战是朱然本传的修饰性说法,实质当然要服从于陆逊的指挥。不过从上面的记载能看出朱然拥有很高的地位,一众主要将领中朱然排在首位,说明朱然的重要性比一般的将领要高。人物排名先后在严肃的正史中都不会随意排列,此处也能证明吕蒙当初临终推荐是受到了孙权充分尊重的。

在经过近半年的相持阶段后,随着夏季来临,蜀汉军队在树林中扎下漫长的连营,使得陆逊决定火攻破敌。在正面总攻之前,陆逊派朱然分兵切断了刘备的退路。

《三国志·朱然传》载: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三国志·韩当传》载:宜都之役,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

这里的涿乡与刘备老家涿郡名字相同,但却是刘备的败军之地。结合上面的两则史料,可以看出朱然与韩当共同出击,实际上朱然是主将。正是因为朱然率军穿插至蜀汉军队后方,成功切断刘备退路,陆逊才发动了总攻,所以朱然在夷陵之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战后朱然被拜为征北将军,封永安侯。

《三国志·陆逊传》载:又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上面这段讲的是刘备兵败退至白帝城,东吴众将纷纷请战,要求趁机擒获刘备,彻底解决蜀汉。“徐盛、潘璋、宋谦等”表明很多将领希望追击,这种意见占据多数。而“逊与朱然、骆统以为…”则没有等字,也就是说鲜明持有反对追击意见的只有这三人,或者这一派处于明显少数。

在这里朱然的名字仍然紧随陆逊之后,而且两人持有相同的观点。结合朱然南郡太守的特殊地位,带领分兵截断刘备退路的行动,每逢出现名单紧随陆逊之后,这些现象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朱然实质上担任了大都督陆逊的副手角色。两人一定对战略战术有过充分交流,才能达成默契。进一步讲,朱然与其他未能理解陆逊策略的将领们不同,朱然从始至终都是陆逊的支持者,而且能理解陆逊的意图。这就跟一般的将领在境界上拉开了差距,其实想想也是,朱然好歹是吕蒙认可的人,智商水平肯定在平均线以上,有当统帅的潜质。

朱然重大事件之五——坚守江陵

黄武二年(),曹丕以曹休攻洞口、曹仁攻濡须、曹真夏侯尚攻江陵,四大统帅三路大军全面伐吴。其中西路魏军可谓全明星阵容,不仅包括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两位统帅,还有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两大名将出征,魏国皇帝曹丕更是亲临宛城督战,兵锋直指朱然把守的江陵城。显然尽管曹休、曹仁两路军距离江东更近,但曹丕最看重的却是西路。

魏国大军压境,孙权赶紧派将军孙盛领兵一万前往支援。孙盛赶到时江陵已被三面包围,仅剩南面临江可通过水路与外界联络。于是孙盛在附近的沙洲上安营扎寨,与朱然互为犄角。

本来东吴水军应该有优势,但这个孙盛的能力显然不行,面对张郃的猛攻抵挡不住败下阵来,沙洲上的阵地就此被魏军占据,江陵城彻底被四面包围,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孙盛只是东吴援军的先头部队,后续左将军诸葛瑾率领潘璋、杨粲等人的主力赶到,再次试图解围。诸葛瑾仍然以水军向沙洲发起攻击,因为只要有这一面水路可以与城内联络,魏军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包围了江陵。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诸葛瑾的水军反而被夏侯尚用火攻烧毁大批战船,而且水陆两面被夏侯尚全部击败。诸葛瑾只能后退,江陵城仍然被围得死死的。

《三国演义》里的朱然,在夷陵之战中追击刘备而被赶来救驾的赵云一回合刺死,完全沦为龙套。而正史中的朱然不仅是夷陵之战中的东吴二号大将,他最闪光的时刻直到这次江陵之战才出现。

《三国志·朱然传》载: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城外魏军长期围困,城内得不到补给物资短缺,城中士兵因此营养不良身体浮肿,满打满算还有作战能力的人只剩下五千。根据后续史书记载,这段围城战时间最少也在半年以上。期间魏军也没闲着,曹真指挥部队堆土山修高楼,士兵居高临下向城内射箭,同时还挖地道,双管齐下攻城。面对如雨般倾泻的箭矢,东吴将士惊慌不已,而朱然却镇定自若,不断激励士气,甚至还伺机出城袭击了魏军两座营寨。

面对包围困守孤城的情况下,坚守到底的例子并不算少,罕见的是朱然居然还能出城搞偷袭,面对的还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这些劲敌,朱然此战简直如天神下凡。

《三国志·朱然传》载: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这则史料上期其实引用过,本期我们再读一遍,吕蒙对朱然的评价“胆守有余”,实在是精准。令人感慨之处在于,同样的江陵城,同样面对强敌包围,朱然坚守半年多缺兵少粮,尚且斗志高昂游刃有余,麋芳则痛快地开城投降吕蒙,直接造成整个荆州易手关羽败亡。所以城高池深只是客观因素,战场上终究是人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当年麋芳能够坚守等待关羽回师,后续历史会是怎样的走向呢?

朱然坚守孤城这半年来,城中将士也并非铁板一块。东吴两波援军都被击退,城外魏军一望无际,城内缺吃少穿艰难度日,出现意志不坚定者在所难免。如果只是普通士兵开小差当逃兵也就罢了,打算投降魏国的竟然是江陵县令姚泰。朱然的身份为南郡太守,江陵是郡治所在,负责江陵城具体行政管理的就是这个姚泰。

当时姚泰领兵负责北门的守备,眼看城内粮草即将耗尽,姚泰便私下与魏国联络,愿意做内应开门。幸亏朱然机警地发现异常,查出内奸姚泰并立即处斩。

《三国志·朱然传》载: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轮番上阵,筑土台、挖地道、结内应各种方式都用上了,魏军花费半年时间也拿不下江陵,最后还是曹丕先没了耐心,下令撤军。当然,中路军曹仁的惨败也对魏军士气造成不小打击,大军在外征战的钱粮消耗也非常巨大,这都是魏军撤退的因素。最关键的,还是魏军的对手,吴将朱然的神勇。由此朱然在魏军中名声大噪,也得以获封当阳侯。

朱然重大事件之六——屡立战功

黄武三年(),朱然的养父朱治去世,因为朱治已经有了亲生儿子朱才,所以朱然请求改回本家施姓,但孙权没有准许。这件事在上期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黄武六年()七月,孙权派朱然为首领兵两万进攻魏国江夏郡,遭到魏荆州刺史胡质反击,吴军无功而返。与此同时孙权亲自领兵攻打叛乱的石阳,取得胜利后便班师。结果夜里断后的吴军遭到袭击阵脚大乱,负责断后的潘璋无法制止奔逃的士兵。幸好朱然相距不远,赶紧领兵救援。在朱然的支援下吴军终于稳住阵脚,掩护主力部队船队已经远去,朱然才最后撤退,否则很可能引发“逍遥津之战2.0”。

黄武七年(),陆逊与曹休在石亭展开大战,最终吴军大胜。这场战役东吴兵分三路,分别由陆逊、朱桓、全琮率领。其实石亭之战朱然也有参与,只是朱然带兵在陆逊的上游作为后援,因为陆逊大胜,也就没有朱然参战的机会了。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拜朱然为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后来吴蜀联盟约定平分魏国,兖州被分给蜀汉,于是撤销了朱然的兖州牧职位。

虽然在演义里朱然只是平平无奇的路人甲,被赵云一回合枪挑的角色,但正史上的朱然不仅是夷陵之战东吴二号将领,而且他的寿命也很长,比赵云、陆逊去世都晚。所以下一期继续讲朱然,看看这位东吴大将以及他的儿子施绩(朱绩)还有哪些值得讲述的事迹。感兴趣的话敬请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