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勾践剑
年12月,中国考古队员在湖北省江陵县(现荆州市荆州区)发掘望山楚墓群一号墓,发现了一把带有漆木剑鞘的青铜古剑。
这把剑就是后来被誉为“青铜剑之王”、“天下第一剑”的勾践剑。
勾践剑有许多神秘的地方,文物专家与历史学者们做了诸多研究,但有一个历史谜团依旧未解:
为什么越王的佩剑——勾践剑会被埋葬在楚国大夫的墓中?
关于越王勾践剑为何埋藏于楚墓这一未解之谜,专家持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嫁妆说”,另一种解释是“缴获的战利品说”。
“嫁妆说”认为,勾践剑是陪嫁之物,由嫁给楚昭王的勾践之女越姬带到楚国,后来封赏给楚国的大臣。因此,持有此剑的大臣在死后将剑随葬。
“缴获战利品说”认为,勾践剑是楚国于公元前年至年间出兵越国时缴获的物品。楚国大臣收藏此剑,因此将它随葬。
我个人对这两种解释都持怀疑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历史也是如此。我们对待历史要敢于怀疑,既要相信历史,又要敢于怀疑历史。对于所谓专家的观点,我们更应该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首先,我对第二种解释——“缴获战利品说”持有强烈怀疑态度,因为它在时间上难以自圆其说。
按“缴获战利品说”,勾践剑是公元前至年之间楚国出兵越国时缴获的,那么勾践剑至少在越王勾践死后流传了一百多年。
勾践出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或年期间,至少有多年。
这段漫长的时间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勾践剑如何一直保存着越国人的手里,等到楚国攻入越国后才被缴获?
按照古人的丧葬传统,生前所用的重要器物都要随死者埋葬。
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并非末代君王,他死后还有儿子鼠石继承王位,不可能不将越王的佩剑随葬。除非勾践剑不是勾践的佩剑或者不在越国或赵王手中。
而专家确定这勾践剑是越王勾践的,上面铭文“越王勾践”已说明。那么,另一种可能就是越王勾践死时或死前勾践剑已经不再越王或越国手中。
再退一步,假设越王勾践的儿子是个不孝子,贪图勾践的宝剑不将其与勾践随葬。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保证勾践剑在多年里都在越国人手中并保存完好无损。出土时,勾践剑是完好如新的,说明它保存的极好,不太可能上战场或者经常易主。
多年时间太长了,可能连传国玉玺都不能保证一直留传,更何况是一把勾践剑!
谁能保证不会有人将勾践剑跟自己随葬呢?勾践剑最后被楚国大夫随葬也说明了这种可能。
如果勾践剑已经被越国人当陪葬品埋了,那么楚国人打入越国时,挖坟盗宝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毕竟先秦时期盗墓贼相对少,且那时还没有像样的考古专家。
陵寝
我对“嫁妆说”持谨慎的怀疑态度。由于缺少嫁给楚昭王的勾践之女赵姬的相关历史资料,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我对这种说法也有很大的怀疑,主要有两点原因:
1.以君王佩剑作为陪嫁之物,不符合礼俗与常理。
刀剑作为兵器,是一种杀伐凶器,是战争与武力的象征。注重婚礼与礼仪的春秋时代,嫁女是喜庆的喜事,刀剑是杀伐凶器,以兵刃作为嫁妆不太符合礼俗。
婚礼讲究喜庆
再者,宝剑赠英雄,赠剑给男子是合适的,但给女儿当陪嫁就不合适了。拿宝剑当嫁妆应该比较少见,更为常见的是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我认为用宝剑当礼物可以,但作为嫁妆就不太合适,也有点不符合常理。
更重要的一点是,越王勾践的佩剑不是一般的宝物,而是具有王权象征的物品,当成嫁妆有违常理。
君王的佩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国王荣耀与权威的象征。我们所熟悉的古装剧中,帝王的佩剑通常被称为“天子剑”,天子剑就像一个君王的印玺,是王权与权力的象征。
因此,君王佩剑不轻易给他人触摸,更不可能轻易赠送给他人。
勾践剑上的铭文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说明这是越王的个人佩剑。
2.越王勾践“嫁女送剑”的合理性与意义比较牵强
勾践剑
那么,越王勾践有没有将自己的佩剑让渡给他人的可能呢?
有这种可能,但让渡君王佩剑就意味着将荣誉与权力赋予给授剑之人,我们接着谈勾践“嫁女送剑”的可能性与意义。
通常将君王佩剑让渡给他人只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主动奖励与传承。就像古装剧中的的情形,要么是皇帝赐予你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要么是传给继承人,传承衣钵,通常只存在于师徒或父子之间。
二是利益交换与合作。这种情况一般是身份与地位相当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的,君王拿自己的信物或宝物与对方交换或抵押。
三是被迫让渡。这种情况很好理解,解释对方比你强,不得已交出自己的佩剑以示臣服。通常出现被迫将自己的佩剑上交的情况是战死、被俘、投降等。
古代宫殿
越王勾践嫁女儿给楚国的楚昭王,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只有联合楚国对抗吴国较为可能。勾践以嫁女的形式与楚昭王联合,类似后来的联姻或和亲。
楚国与越国都有同一个敌人,那就是吴国。但楚国和越国根本没有联合反对吴国的实力。两国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整体上都属于弱势,一直被吴国压着打。
楚昭王在位期间曾两度惨败于吴国,公元前至公元前年楚国屡屡战败。楚昭王处于四处逃命的境地,逃难途中还险些被土匪砍死。公元气年,吴国太子终累还险些将楚国灭国。
公元前年,楚国楚昭王在救助被吴国攻打的陈国时,病死军中。吴国都是一直碾压楚国。
越国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更惨!
公元前年,勾践刚刚从他父亲允常接过王位,这一年他父王死于与吴国的战争。前年,吴国攻打越国,勾践砍伤了夫差的老爸阖闾的脚趾,导致阖闾伤口感染而死,报了父仇。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听闻夫差要报父仇,不顾范蠡劝阻,先发制人攻打吴国,结果很悲催!勾践在夫椒惨败,被夫差围困于会稽,不得已向吴王夫差求和,被扣押在吴国三年。勾践从吴国回来后,十年继续力量,即卧薪尝胆的故事。
弱国与弱国合作,越国和楚国联合对抗强大的吴国是有可能的。
用自己女儿嫁给楚昭王实现两国联姻与合作,这其实已经足以达到两国目的。赠送自己的佩剑作为信物或者筹码,则没有必要。毕竟楚国并没有给越国什么好处,而且,越楚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敌人——吴国。
因此,总体而言,“嫁妆说”存在着违背常理与礼俗的问题,同时嫁女联姻已经可以实现两国合作的目的,再将自己佩剑当作嫁妆送过去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我个人不太支持以上这两种观点。分析了以上两种观点后,我们发现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勾践剑不再越王或越国的手中,勾践剑被迫让渡给了他人。
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是这样的:勾践剑是越王勾践主动进献或者说上交给吴王夫差的。后来,夫差战败勾践剑才流落到楚国。最终被楚国的某位大臣收藏,死后将它随葬。
我自己称这种解释为:“卧薪尝胆说”或者“流浪说”。
公元前年,勾践战败会稽求和。公元前年,年勾践前往吴国臣服为奴为仆。
我们这样假设,为表示臣服,麻痹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除了给吴王送各种宝贝和美女,同时还将自己的佩剑上交或者进献给了吴王或其重要大臣。
金饼
勾践用自己的佩剑与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换的两年后从吴国返回越国,随后开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公元前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赴黄池会盟,偷袭吴国,打败吴军。前年越国在笠泽打败吴国。越国又在前年攻打吴国,前年围困吴国,前年攻入吴国国都,灭亡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吴国被灭,吴王自杀。原本被献给吴王或吴国的勾践剑自然流落到其他人手中,很可能随着吴国的大臣流浪到了楚国。
总之,国破家亡,勾践剑因此随吴国的人流浪在外。最后,随着一个楚国的大夫葬入墓中。
《左传》评价:“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用十年的时间恢复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灭亡吴国。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再到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做了一次华丽丽的转身。
流浪的勾践剑,成就了越王勾践的复兴梦想,见证了一段历史传奇故事。勾践剑,它不仅仅是一把青铜剑,更是一段历史!
文物有话说,你听见勾践剑所讲述的卧薪尝胆故事了吗?
你赞同我的这种一种解释呢?欢迎分享与交流你的观点。
文人鬼:我说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角度解读历史。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