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陵多次另立战区,分散与削弱南郡兵力 [复制链接]

1#

孙吴在南郡战区兵力削弱的另一个原因,和它袭取荆州之后整个三国南北对抗军事形势发生的变化有关。张大可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孙权袭取江陵、擒杀关羽之役是有得有失。“争荆州之役,吴虽得实利,但也增强了曹魏,从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说是战略失策。三国鼎立,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又位处中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绝对优势。吴蜀全力相抗,尚且不敌,而又自相残杀,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

当关羽得志于荆襄之时

若孙刘合力前进,刘备挥汉中之众以出秦川,孙权集中兵力指向合肥、徐州,东西万里全线进击,彼此呼应,乘锐助势,蚕食魏境,中原震动,人心思变,前途不可预料。孙权忌惮关羽,战略转向,虽一时得志,却成就了曹魏篡汉,三国鼎立遂成不易之局。夷陵战后,魏强,蜀弱,吴孤。此后吴蜀虽重新结好,也频频出击曹魏,终因力弱又各存异心,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火中取栗,所以都以失败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从南北对抗的形势来看,是进入了南方吴蜀联盟势力节节胜利、发展扩张的阶段。孙权攻合肥,克皖城,逼迫曹操在淮南撤军徙民。刘备取益州,得汉中,东边占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关羽巩固了对南郡等地的统治,挥师进击襄樊,消灭其精锐七军,一度迫使曹魏群臣议论迁都以避其锋。但是孙吴袭取荆州和夷陵之战以后,南北交战的发展态势出现了逆转。

由于吴蜀反目为仇

大动干戈的内耗,明显缓解了曹魏遭受的军事压力,使其摆脱了在汉中、襄樊等战役中接连受挫的不利局面,稳定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从此时到在蜀国灭亡前夕的数十年内,魏与吴蜀之间虽多有相互攻战,但彼此的疆界大致上没有多少变化。蜀汉先后丧失了荆州和东三郡,基本上被封闭在四川盆地之中,此后的出兵秦川或陇右只是在曹魏的侧翼发动攻势,对其腹心地区威胁不大,无法再像关羽进攻襄阳那样撼动其根本。

孙权占领南郡等地后,在这一区域的兵众不过数万,却要分出相当多的人马屯驻峡口所在的西陵,以防备蜀军出川复仇,重新夺回南郡。如前所述,孙吴长期反复地设立西陵都督辖区,致使江陵所在的南郡战区疆域缩小,军队削弱。这种在荆州西部对魏、蜀两面备战的构想和军事部署,致使其有限的兵力遭到分散,既明显降低了南郡方向对曹魏造成的威胁,又削弱了江陵对北方来敌的防御力量。孙吴荆州西线兵力部署分散薄弱的这一缺陷,在几次江陵防御作战中暴露无遗。

最后:

面对夏侯尚、曹真与后来的王昶、杜预所率魏晋军队的南下进攻,孙吴方面无力采取过去关羽抗魏时阻敌于境外的策略,只能听任敌兵长驱直入,进抵城下。而据守西陵的孙吴两万兵马为了防备蜀郡出峡,也不敢轻举妄动。例如前述黄初年间江陵之役,该城被围长达数月,孙吴派遣的援军解围不力,城内几至兵尽粮绝。就是在此危急时刻,近在肘腋的西陵都督陆逊仍然按兵不动,以提防蜀汉方面的突袭,不能分兵前来救援。只是由于当地疾疫流行和守将朱然才略出众,才勉强保住江陵免于陷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