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39.net/disease/a_a6vf4ec.html东吴都督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君臣的力量消长。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与制度变迁。
都督的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称作“四大都督”——当然,这只是小说家的附会之言,东吴的首任大都督,实际是陆逊。
东吴所奉行的,是左右督制度,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周瑜与程普为左右督,吕蒙与孙皎为左右督,朱然与全琮为左右督,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皆如此类。
左右督制度,反映出孙权的制衡思想。由于孙权年少继业,名望不足,因此不得不利用臣下相互牵制。
在孙权逐渐掌握权柄之后,左右督制度也日趋式微,最终出现了陆逊这种兼统内外的大都督。
不过大都督的授予,既是祝福,也是诅咒。孙权一纸手诏,依然可以逼得陆逊“愤恚致卒”。可见大都督一职,实际是孙吴专制巅峰的附属产物。一言蔽之,“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本文想论述东吴的左右督制度,探讨其始末变迁与背后逻辑。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①所谓“都督”
都督一职,不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可知并非两汉旧制,而是一种临时职务。通俗一些讲,即“差遣官”。
差遣官的出现,往往与旧有官职的贬值泛滥有关。
注:官位的品位化问题,见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擅相署置”,导致将军、郎将、校尉等尊贵职位被大量滥用。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袁)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王沈《魏书》
军阶混乱必然引发统属问题。因此,在将军、校尉之外,便需要增设新的职位,来实现统御军队的目的。
曹魏与蜀汉,一般使用“领军、护军、监军”作为差遣官,东吴则主要使用“都督”作为差遣官。
由此可知都督这个职位,并非高级头衔,仅仅代表着“职事任务”。
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都督的位阶问题。
(1)甘宁
甘宁曾出任“升城督”。这个都督不仅没有实际权力,连甘宁自己都得“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名为都督,实际就是个敢死队长。
(吕)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吴书吕蒙传》
(甘)宁手持练(即白绢),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吴书甘宁传》
甘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
(2)步阐
步骘之子步阐,曾出任绕帐督。绕帐督的任务,就是保护主将安全。换言之,安保处长。
凤皇元年,召(步阐)为绕帐督。--《吴书步骘传》
绕帐督,一人,吴所置,掌宿卫兵。--《三国职官表》
(3)陈勤
凌统做别部司马的时候,与都督陈勤闹出不愉快,竟以下犯上,把陈勤给剁了。
(凌)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陈)勤怒詈(凌)统,及其父(凌)操……(凌统)引刀斫(陈)勤,数日乃死。--《吴书凌统传》
更为讽刺的是,凌统因为“力战有功”,杀害都督的罪名又被一笔勾销。
(凌统)率厉士卒,身当矢石……(孙)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吴书凌统传》
可见都督这个职位,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根本没有固定的位阶,纯粹是因事设官。周瑜、陆逊等都督自然是位尊权重,甘宁、陈勤等都督则不值一提。
换言之,都督是否尊贵,取决于出任都督的人物身份,与都督的名号则干系有限。
②左右督制度
孙权统事时,实行左右督制度。即设两都督,相互牵制。
左右督的设置非常用心,孙权在授衔时,常常故意使关系不睦的人出任左督与右督,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
比如赤壁之战时(),孙权任用关系紧张的周瑜与程普,共同出任左右督。结果程普仗着年龄老、资历高,常常欺辱周瑜,乃至不服调遣。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吴书周瑜传》
(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周)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江表传》
好在周瑜雅量高致,没和程普一般见识,总算维持了前线的稳定。
由此可知,左右督制度的隐患很大。吕蒙后来论及此事,便直言:“虽然事决于周瑜,但程普自恃资历,几败国事。”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周)瑜,(程)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吴书孙皎传》
程普、周瑜为左右督,遂共不睦
在吕蒙看来,程普与周瑜“俱是督”,名号相同,导致相互不服,最终“几败国事”。
即使隐患如此巨大,孙权依然我行我素。吕蒙与孙皎、朱然与全琮、全琮与朱桓,之后相继出任左右督。看起来孙权似乎并不顾及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
吕蒙当袭南郡,(孙)权欲令(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吴书孙皎传》
(孙)权自向新城,(朱)然与全琮各受斧钺,为左右督。--《吴书朱然传》
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吴书朱桓传》
如果追根溯源,会发现左右督的设置,与都督制度的初衷是自相矛盾的。
都督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前线的将军、校尉太多,难以区分高低的问题。
军职的猥滥现象,在《周鲂传》中有明确记载。吴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在诈降书中,曾要求魏将曹休提供五十枚将军印绶、一百枚中郎将印绶、二百枚校尉印绶、二百枚都尉印绶。
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五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吴书周鲂传》
彼时的周鲂,不过是区区一介郡守,竟敢讨要如此之多的将军印绶——侧面可见三国时代的军职,猥滥糜烂到何种地步。
在此背景下,“都督”本应起到区分职位高低的功能;但“左右督”制度,相当于在前线重新放置了两个位阶相等的长官,把原本就混乱的军制,搞得更加混乱,完全违背了设立的初衷。
这与孙权本人的处境有关。
富春孙氏“孤微发迹”,极受轻视。孙坚与孙策又不以文化见长,屡屡遭到不公对待。孙氏父子甚至为此杀人泄愤。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指孙策)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孙)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孙权初领江东(),尚不满二十,“诸将宾客为礼尚简”,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吴书周瑜传》
在此背景下,孙权为了抓紧手中的权柄,不得不刻意挑拨臣下的矛盾,使之相互制衡。也只有这样,孙权才能坐稳吴侯的椅子。
以周瑜为例,赤壁之战前(),周瑜曾向孙权“请兵五万”;结果孙权表示“五万兵难卒合”,经过讨价还价,最终给了周瑜三万兵。
(周)瑜请见(孙权),曰:“……(曹军)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抚背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江表传》
实际上,建安十三年(),东吴刚刚结束讨伐江夏之役,还击毙了江夏太守黄祖。彼时孙权挟大胜之威,屯兵柴桑。可知东吴的全部精锐,就在前线。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复征黄祖……遂屠其城。--《吴书吴主传》
先主至于夏口,(诸葛)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蜀书诸葛亮传》
讨伐江夏时,周瑜是“前部大督”,自然了解吴兵的实际数量,因此“五万”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数字,绝非周瑜信口开河。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吴书周瑜传》
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
由此可知,孙权所谓的“五万兵难卒合”无疑是托辞。其真实意图,是不想授予周瑜太多的兵马,因为他既畏惧曹操,亦忌惮周瑜。
最终的处理方案,是周瑜领兵三万先行,孙权则“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以为后援”。
卿(指周瑜)与子敬(指鲁肃)、程公(指程普)便在前发,孤(指孙权)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江表传》
孙权“多载资粮”,自然便掐住了前线的粮秣供应;同时他又“续发人众”,说明孙权的本部人马,应该不少于三万。
即使如此,孙权仍不放心,又派遣程普去前线分割周瑜的权力,使二人为左右督。如此一来,周瑜的三万兵马,又不得不打个对折。
(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吴书程普传》
程普在前线耍威风、摆架子,搞得“几败国事”,除了个人性格问题,与孙权的授意与默许必然有关。周瑜大概也意识到背后的硍节,因此隐忍未发。
南郡攻克之后,周瑜升任南郡守,程普升任江夏守,一东一西,继续制衡。
(曹)仁由是遂退。(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吴书周瑜传》
(程普)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吴书程普传》
同时,孙权又允许刘备驻扎在江陵南侧的油江口,在周瑜的腹心位置插楔子,搞得周瑜十分尴尬,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刘)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江表传》
(周)瑜疾困,与(孙)权笺曰:“……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江表传》
周瑜与程普是《吴书》中的首任左右督,该职位的设置背景一目了然。之后东吴的历任左右督,也均贯彻了这一制衡理念。
③大都督出现的时代背景
东吴有记载的大都督,始自陆逊;之后又有全琮、施绩、朱异等人。
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通语》
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吴书顾谭传》
太平二年,(朱异)假节,为大都督。--《吴书朱桓传-附传》
谨以陆逊为例,论述大都督职位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陆逊出任大都督,事在吴黄武元年(),即刘备伐吴的同年。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吴书陆逊传》
黄武元年,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
该年()的年号极端紊乱,在魏为黄初三年,在蜀为章武二年,在吴为黄武元年。彼时的孙权虽然尚未称帝,但已经自置年号,与魏蜀分庭抗礼。
换言之,东吴首任大都督的出现,是在孙权“根基已固”的背景下。因为自设年号的行为,相当于自立正朔,距离僭号不过一步之遥。
“黄武”年号也有深刻的政治隐喻。汉为火德,以土代火,以黄代赤是五德始终的规律,曹丕的“黄初”与孙权的“黄武”,均取土德之意。可见彼时()的孙权,已经以汉祚的承继者自居。
以黄代赤,德运之次。--《后汉书袁术传》
吴改元黄武,亦以五德之运,承汉为土德也。--胡三省
综上所述,大都督一职,出现于孙权威望最盛的历史背景下。它可以视作东吴专制巅峰的附属产物。
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如此。
周瑜、程普虽然仅是左右督,但两家私蓄奴客,拒服徭役时,孙权不仅不敢过问,还得主动替周、程两家辩解。
后(孙权)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吴书周瑜传》
陆逊虽然贵为大都督,但生杀予夺,俱由他人,孙权一纸手诏便能直接将其赐死。彼时陆逊不肯自杀,孙权便“累遣中使责让”,最终陆逊“愤恚致卒”。
(孙)权累遣中使(即宫廷使者,一般指宦官),责让(陆)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吴书陆逊传》
注:“遣中使”是常见的赐死手段,见《汉书张汤传》与宋杰《汉代的秘密处决与政治暗杀》。
至于全琮、施绩、朱异等大都督,纯粹是孙氏的附庸。
全琮是孙权的女婿,施绩(即朱绩)是朱然的养子,朱异是朱桓的儿子。这些二代贵戚的仕途荣辱,全赖孙权恩威,因此能量也相对有限——他们甚至需要通过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以维持自身地位不坠。
比如全琮、施绩等人,在二宫之争中,便积极参与孙和与孙霸的政治集团。在裴松之看来,“吕岱、全琮之徒,盖不足论也”。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通语》
吕岱、全琮之徒,盖所不足论耳。--裴松之
比对来看,周瑜、鲁肃、吕蒙在世时,虽然仅仅是左右督,但一言九鼎,功高震主;至于陆逊之后的诸多贵戚,虽然官拜大都督,其实不过是孙氏的鹰犬爪牙罢了。
一言蔽之,大都督的出现,并不代表东吴臣子地位的上升,反而隐喻东吴君主专制的巅峰。
④小结
左右督是东吴的创举,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色彩,既反映出孙权的心路历程,也反映出君臣的力量消长。
孙权势弱时,为了自身安危,不得不设置左右两督,分权制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在“诸将宾客为礼尚简”的情况下,维护其自身地位。
孙权势强时,便敢于增设大都督。虽然大都督的“名义地位”高于左右督,实际全琮、施绩等人的权势,远不及周瑜、吕蒙等人。这是因为大都督本身就是东吴专制巅峰的副产品。
既然大都督的职位是孙权所设,那自然遵循“爵赏由心,刑戮在口”的原则,最终达到“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的目的。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吴书吴主传》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
可见无论是左右督还是大都督,都有各自的历史使命。
严格来说,都督一职,本是为了使军队尊卑有序,各有统属;因此“左右督”这种平级制度,其实违背了设立都督的初衷。
再往深一步说,左右督虽然名位有限,但他们恰恰是孙权所忌惮的权臣;至于大都督,名位虽高,实际不过是孙权麾下的附庸。
吕蒙病重时,孙权需要“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陆逊病重时,则被“累遣中使责让”。可见头衔名分,并不代表实际地位。
(孙)权自临视(吕蒙),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吴书吕蒙传》
诚如开篇所言,都督制度的变化,背后反映出东吴君臣力量的消长。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与制度变迁。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