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近现代历史名人
熊商(楚威王)
熊商(?―公元前29年),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他出生于郢都(今湖北荆州)。公元前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继位,是为楚威王。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他的功绩包括继承楚宣王振兴楚国的事业、徐州之战以及筑城金陵等几个重要事件。徐州之战是楚威王的杰出一战,由于不满田婴欺负楚国,楚威王决定率军伐齐,并在徐州大败申缚统帅的齐军,这一战役大大提升了楚国的声望。楚威王是楚国最强的君王之一,被称为楚国的中兴之主,其在位期间,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公元前29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楚威王是一位有远见且果断的君主,他成功扩大了楚国的领土范围,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强化了楚国的地位。由于在位时间较短,他的贡献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如此,他的政策和行动对楚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年),原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以封于申,也称申胥。后成为吴国大夫、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杀害,这使得伍子胥有了报复楚平王的决心。公元前年,伍子胥与孙武联手率领吴国军队攻陷了楚国国都郢都。在吴国任职时,他曾多次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但逐渐被吴王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刎。他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史书对伍子胥的评价颇高,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虽然对伍子胥破楚时的所为不满,但认为他是不拘小节的烈丈夫,能忍受屈辱,最终为父亲报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此外,《史记》中记载:“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且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这段话充分展现了司马迁对伍子胥个人品质的高度赞扬。无论是古代史书还是现代评价,都认同伍子胥是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精神、深明大义并敢于实施复仇的人。他的智勇和坚韧精神使他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也使他的名字载入了史册。
张居正
张居正(公元年—公元年),幼名张白圭,字叔大,号太岳,因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他是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推行“一条鞭法”、“青苗法”等,使得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张居正对《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经典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白话讲解,他的讲解直截了当,深受读者喜爱。此外,他还著有《太岳集》,该书详细阐述了他立身处事、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他的政治成就在明朝00年里是最杰出的。然而,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并不一致。一方面,他被赞誉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有人认为他“工于谋国,拙于某身”。另一方面,也有人评价他打击异己,任用亲信,贪污受贿等行为。总的来说,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反映出张居正的影响力和他的历史地位。他的人生经历和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对于我们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岑参
岑参(公元年—公元年),荆州江陵县(今荆州市)人,唐朝诗人,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岑”,世人也称“岑嘉州”。他出生于官僚家庭,父亲曾担任刺史。尽管其家世比高适更为显赫,但因英年早逝,家道中落,使岑参从小就立志振兴家族。岑参幼年聪颖,天资过人。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后在唐玄宗天宝三载(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然而,这与他的远大理想相去甚远,于是他选择离开京城,来到西域。其著作现存40首,七十多首边塞诗,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盛唐边塞诗人有功名者,达者高适,迈者岑参,双在《唐诗三百首》中。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他在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中担任判官,诗中所送别的人正是他的前任武判官。此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也是岑参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唐玄宗被迫从长安出逃。岑参身为唐朝官员,随驾前往四川。在行军至第九日的时候,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伯牙
伯牙,本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荀林父后裔,任职晋国大夫。他是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伯牙的技艺非常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琴操》《乐府解题》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作曲,后世传此曲为《水仙操》,据蚌埠市地方志记载《高山流水》也是他演奏过的琴曲。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然而,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伯牙非常悲痛,认为这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于是他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列子·汤问》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荆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陵、郢都、南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是楚国的都城所在地,并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地位重要,一直是中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陵与扬州治所建康并列,被誉为“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许多诗人也在诗篇中描绘了江陵的风貌和历史情感。此外,荆州古城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如“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都发生在这里。在三国时期,现今的荆州位置被称为江陵,属于南郡,直到南宋时期还被称为江陵府,明朝时期才改为荆州府。总的来说,荆州是一座活在历史里的城市,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