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a_m6vfyiy.html楚天都市报3月12日讯(记者高伟通讯员江轩)彩色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只见王淼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不到两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猪佩奇便脱手而成。昨日,记者在江陵县王淼的家中,感受到他技艺的神奇。
32岁的王淼是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面塑,民间俗称“捏面人”,从汉代就有记载,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糯米粉为主料,配以蜂蜜、食用色素,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王淼的爷爷、父亲是闻名乡里的木匠,他们的技术绝活是木雕,就是在木头上雕刻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王淼从小耳濡目染,在爷爷和父亲身边玩耍时,一斧一凿、一刻一划之间,每个木雕画面都带会给他无限的惊奇和想象,爷爷和父亲边劳作还边给他讲述一个个民间故事和典故。
中专毕业,原本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王淼凭着扎实的美术基本功,被荆州一家酒店聘为美工,专职食品雕刻,用食材雕刻各种造型,提高菜肴品味,并先后辗转广州、福建等地大型酒店学艺深造,并获得食品雕刻师证书。
年,王淼到山东参加一个传统文化活动,看到其他面塑艺人精湛的技艺,遂萌生了系统学习、把面塑当事业来做的念头。他辞去酒店工作,遍访国内名师,潜心学习南派北派面塑艺术,吸取各派精华所长,跟随西安雕刻大师郑更民学习雕刻工艺,跟随沈阳面塑大师学习合面调色技巧。
王淼带着创作的面塑作品奔走各地,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展会和民间庙会,这一干就是8年,多年的积蓄也日渐枯竭。年,他回到家乡,用面塑作品和技术打动荆州万达广场管理层,由对方免费提供场地档位,来宣传推广这一民间传统文化。
传统的捏面人行当收入并不稳定,社会地位也不高,即使达到一定技艺级别,也因很难把握市场而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寒暑假和春节,是面塑生意的高峰期,来玩的人多,买的人就多,二三分钟一件作品,每件10元,高峰可以卖80件作品。“王淼说,他的作品材料保质期长,不易裂变,有很多回头客。
“只要时机成熟,我将回乡建立面塑工作室,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淼表示,面塑艺术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愿意去学习面塑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今年正月十五,当地专门邀请他参加民俗展演,带给他无比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