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节气文化大寒严冬岁末腊尽春回 [复制链接]

1#
年1月20日4时40分“大寒”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月20日4时40分将迎来“大寒”节气,恰值“四九”第四天。此时节,天气虽然依旧寒冷,但“严冬腊月尽,又是一年好春时”。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为“大寒”,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大寒”还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此时节,常出现大风降温或降雪,朔风独啸,蜡树银山,“寒气逆极”,故谓“大寒”。严寒是“大寒”时节的特点,但物极必反,过了“大寒”就是“立春”。罗澍伟提醒,“大寒”时节,人体继续受寒冷环境影响,仍要顺应自然规律,坚持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二邪的侵袭。起居方面,早睡养阳,晚起护阴,藏神志于内,以增强免疫功能。同时适当进行户外锻炼,排解不良情绪,睡前热水浴足,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进补则应逐渐减少,可依体质特点,选用清淡润燥或升散性食物,如莲藕、萝卜等,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升发”的气候特点。“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与送旧迎新的春节紧相连,所以我国民间还有“大寒迎年”的说法。“‘大寒’一到,离春节越来越近,‘年味’也愈来愈浓,人们开始按照传统惯例,忙着扫屋除尘、除旧布新、制作年肴、置办年货,期盼阖家团聚,静候‘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到来。”

诗说大寒

过了大寒,又迎来新的一年节气轮回。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的一个节气,它与小寒、小暑、大暑、处暑等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它与小寒都是反映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时间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太阳到达*经°。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之“寒”,古代的诗句中,描画出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大寒节令图:“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唐·晁采《子夜歌十八首》);“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唐·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陳山人》);“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陆游·《大寒》)。“砚冰已合灯花老”(宋·邵雍《大寒吟》)。你看:“不得卧”“吹破耳”“不能出门”“砚墨成冰”,真乃寒冷至极。而在宋·邵雍《大寒吟》的诗句里,更是连舌头都冻得说不出话来:“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这首诗对大寒的节令程度作了通俗生动的形象描绘。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在诗人描绘的大寒节令图里,最令人揪心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对百姓坎坷痛苦的描绘。“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在一尺厚的大雪里,车碾着冰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个为生计艰难困苦的代表形象跃然纸上。在类似诗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唐·白居易的《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是作者在老家为母亲居丧期间,亲睹农民疾苦后,诗书心情,自问自责。不仅形象地记录了百姓的苦状,且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从作者出自肺腑的“反问”自责中,凸显出关心人民疾苦、反躬自问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大寒能够考验人的心境和毅力。人们总希望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路顺畅,可生活毕竟是寒暑交替、喜忧参半。而辉煌的人生总是永远保持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心态,风雨过后必见彩虹。古诗中不乏乐观豁达抗争的范例。“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销*。”(宋·陆游《大寒出江陵西门》)。在太阳无光,大风低温,一片苍茫萧条,连动物也看不见的大寒日,又临近年关,他身处异乡,但却没有感到悲凉,反而心中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高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文同《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在寒夜漫漫,室内寂静凄清、屋外冷风呼啸的大寒节气,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头的花堆积了很多,衣袍又破又薄,这些都不管它,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诗人给我们描写出一副寒夜发奋苦读图。高适《别董大》:“千里*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惨淡凄凉恶劣环境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非常沉重。而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使得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丽的彩虹,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大寒节令的“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亦是生动的形容了大寒节令。也就是说到了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坚硬,但是鱼游浅底,是没关系的。大寒里的花信风: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在冬去春来之际争相斗艳,花香怡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而我更喜欢古诗里“大寒”时节雪与梅构成的一幅幅绝妙图画。“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等。那一树树梅花,向人们报告着春的消息。

大寒即将过去,春天已经不远。寒冬里的温馨——是铺满雪花的洁净与淡雅;是寒尽春来,苦尽甘来,不屈不挠的冲刺;是枯而不死、退而不败、败而不亡,于大寒大冻大风大雪之中,显示着生命里最本质的躁动;是古诗人情感暖人的诗行……这些都是靠近温暖最短的距离。伴随着大寒的脚步声,所有的一切都会热情奔放起来。在经历了寒气的洗礼与磨砺之后,人们的精神、心态、生活也随着节气的变化由积蓄、收藏走向激发、奔放,回暖的音韵已越来越清晰,一切都将热情激扬起来!

大寒民俗

大寒已到,新春将至。中医讲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适当调整。

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节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祭灶和除夕等,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

食腊八粥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喝鸡汤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精神——心情舒畅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适逢春节,儿孙满堂,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生活——睡前洗脚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运动——日出后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大寒时节的运动可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可进行慢跑、太极拳、打篮球等体育锻炼,但应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

食补——固护脾肾,调养肝血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声明:本篇内容来源网络,由墨语文编辑整理而成。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