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解赤壁鏖战,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细节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十月。

曹操的大*一路南下,顺利接管襄阳,将战线一直推进到了江陵。

曹操看到了长江,也看到了一统天下的大势。

定北扫南如此的顺利,他不会觉得长江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相反,曹操觉得这是他生命中新的起点,新的跳板。

刘备此时已经如丧家之犬,寄居在东吴的地盘上,而孙权的大*能守得住长江吗?

对于曹操而言,未必!

曹操大*占据江陵之后,激动的给孙权送去了一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八十万众,方与将*会猎于吴。"

吴将*呐,我弄了八十万水*,想要和你在吴地打猎呐。

曹老板就是这么嚣张,就是这么狂妄。

打了半辈子仗的曹老板,也有狂妄的资本。

看看当时的局势,曹操占据了幽州、并州、青州、豫州、兖州、荆州六州土地,实力碾压全场。

孙权将这封信给大家看,大家纷纷主张投降,这曹操太凶猛了,还是不要硬刚。

这一次也暴露出江东基业一个致命的短板。

江东基业其实是建立在孙氏一族对江东士族的屠戮上,其中以江东士族领袖陆氏最为惨烈,正因如此,老牌士族们在骨子里对孙子*权充满反感。

想孙氏的新*权和江东地方老牌士族之间的权力平衡也很容易割裂。

曹操大*压境,这样可怕的现象更加显露出来。

孙权的*权中,老牌士族以张昭为代表,他是坚定的投降派。

而相反,江东的新兴士族中,鲁肃、周瑜两人又是坚定的主战派。

老牌士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求稳,也只有稳才能保证这些世家大族在江东万世不朽的强悍地位。

可对于那些尚未接近权力中心的新兴士族而言,他们最希望的是乱,因为只有乱世才能顺利完成权力高层的更迭,让他们这些新兴士族重新登上权力中枢。

所以,我们会发现孙权十分讨厌这些老牌士族,他重用的人中,很多都是年轻人。

骆统、朱然、陆绩、凌统等等,这些人在孙权手下做事,不过十几岁,却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

除了核心层的周瑜、鲁肃三十多岁,其余的人才圈层大多年少有志。

孙权铁了心的要将江东的那些老牌士族利益链连锅端,不过他穷极一生也没能做到,更多的时候只能寻求一种看似极致的平衡。

周瑜、鲁肃两人力挺主战,孙权最终拍板迎战曹操。

当天夜里,孙权给周瑜征调了三万精兵,以周瑜、程普为主帅,鲁肃为总参谋,进入鄂县樊口与刘备合兵。

而在樊口的刘备已经等候多时,每天都派人在江面瞭望船只,期待孙权能够尽快派兵增援。

终于,周瑜来了。

孙刘联*的作战计划,分为两步:

东部战场:孙权带领大*进攻合肥,张昭带领大*进攻当涂牵制其分兵西部战场:周瑜、刘备带领大*阻挡曹操

曹操大*进抵巴丘听闻孙权兵围合肥的消息,马上派遣部将张憙引兵驰援合肥。

他自己则亲统大*进抵赤壁正面进攻周瑜、刘备。

不过,在江陵的这段时间,曹操帐下的不少士兵都染上了瘟疫,很多人都病死*营。

北方士兵大多不习水战,曹操下令将所有战船用铁索联结在一起,增强船只的稳定性。

两*在赤壁初战,曹*不利。

曹操下令让大*撤离战船,全部退到了长江北岸。

而周瑜也同样让大*撤离江水,屯驻在长江南岸。

两*相对,周瑜部下*盖提出建议: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这个建议的核心就是“火”。

而故事的主角就是*盖诈降。

*盖选用了最为坚固的十艘蒙冲战船,船上装满了装上干荻和枯柴,上面又浇上了油,船体裹上帷幕,上面插上*盖的旌旗。

十艘蒙冲战船全部陈列最前,后面牵引着另一部分的快船。

恰逢东南风起,*盖带领投降士兵借风行驶,朝着曹操的江北岸驶去,到达江心时,*盖突然下令将这十艘蒙冲战船升起船帆,船只的速度变得更快,直接冲到了离曹操岸边还有两里的地方。

曹操帐下官兵仍旧没有防备,纷纷出营观看,突然间,正面的十艘战船同时点火,箭一样的速度冲向了曹操的船只。

曹操的江北战船被全部烧毁,火势迅速蔓延到陆地营寨。

曹*开始万箭齐发,*盖不幸被流矢所中掉入水中,士兵在夜色中救起*盖,并没有认出他,以为是普通的一名士兵,将他扔在了厕所里的坐床上。

*盖大声呼叫韩当,行当听到呼叫声,赶紧前来救援,保下了*盖的性命。

而周瑜则趁势发起总攻,长江两岸鼓声震天,吴*士兵所向披靡,冲上了北岸。

曹操引兵从华容道撤退,周瑜、刘备水陆并进,一直追击到了南郡。

曹操留下部将曹仁、徐晃镇守江陵,乐进镇守襄阳,自己引兵返回了邺城。

曹操戎马半生,眼看着功业将成,赤壁鏖战,一把大火彻底葬送了他的希望。

回到邺城的曹操收到了不少群臣的讥讽、抨击,孙刘联*更是以*治噱头指责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写出《述志令》陈述自己的清白,以及洗刷自己心中的冤屈。

那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赤壁鏖战让曹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志向渐渐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

曹操的这次申辩,声音低沉,一眼望去,那是他睹物伤情的悲哀。

鏖战二十四年,谁曾懂他的艰辛?

本文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