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脱贫攻坚江陵在行动资市镇范渊村发展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52392.html

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在韩国热播。有网友截图晒出韩国网友发言,说江疏影是韩国名字。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没想到网友们直接“出离愤怒”。

评论里,很多人说韩国人碰瓷、小偷、不要脸。

还直接称他们为“偷国人”。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列举了。

最终,江疏影在INS上发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回应韩国网友。

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单就此事而言,似乎没必要把个别评论过于上升。

但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负面情绪,与韩国在我国众多网友心中留下的“万物起源”形象脱不了干系。

——最近十来年,“韩国申遗XXX、韩国说XXX是韩国人”的讯息,实在出现太多了。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希望大家看完全文。

01

韩国被误会了吗?

不得不说,其中多少有些误会。

先从争议最大、最常被提到的端午节问题讲起。

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言论,认为韩国霸占了我国的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对端午节进行申遗。

但实际上,端午节已经在年申遗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可以查询到。

韩国此前申遗成功的项目则被称为江陵端午祭,包含有萨满祭祀元素。

显然不能直接下结论说,韩国霸占了端午节。

另一种说法称,因为韩国优先使用了端午的名称,中国只能以龙舟节的名义进行申请。

然而,端午节的英文译名DragonBoatFestival,是长期沿用的,并非临时修改。

再比如一度有消息称,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认为朝鲜民族发明了汉字,建议韩国*府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其实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韩国试图申遗的文字叫谚文,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韩语的样子。

和汉字没啥关系。

还有广为流传的“韩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一说。

在韩国的搜索网站上进行搜索“??”(孔子),能看到在韩语词典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孔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

有媒体就孔子是哪国人这一问题,在韩国进行过街头采访,得到的回复也是一边倒。

还有段时间,很多人以为韩国要对螺蛳粉下手。

起因是下面这张截图。

文字里赞叹螺蛳粉,“分明就是大韩民国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口味啊”,“想为螺蛳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韩国面向世界的另外一张名片”。

但后续很快有人指出,这段韩语中有不少语法和用词错误,是有人假冒为之。

大多韩国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螺蛳粉。

显然也是一则谣言。

去年端午节时,李子柒在油管上传的包粽子视频,被传因韩国人恶意举报,导致下架。

有UP主上传了相关视频,翻译韩国网民对端午申遗与举报李子柒粽子视频的讨论。

仅从内容来看,确实恶意满满,一时群情激愤。

但当网友仔细分析,发现视频中的韩语文字内容刻板生硬,还有拼写语法错误,很像翻译器作品。

而且韩国没有粽子这种食物,更不会出现“想念妈妈包的粽子”这种说法。

最终怀疑是有人故意“造假”,试图获取流量。

此外,还有一系列类似“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要进行风水申遗”、“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韩国申遗风水”、“韩国申遗书法”的谣言长期存在。

但事实是,韩国人没有拿这些东西去申遗,中国媒体说的“韩国专家”也基本查无此人,我们的书法早在年就申遗成功。

还有“西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刘翔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等一系列新闻,基本也都是谣言。

之所有会出现这么多堪称可笑的谣言,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导致的信息错误,更大程度是因为某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利用网友的爱国心态,刻意发布虚假新闻,故意挑起纷争,换取流量。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新闻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抱有一份求真的心,不要盲目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跑,否则只不过是当了别人的子弹。

02

韩国是无辜的吗?

但是话说回来,难道韩国全然无辜,这些年背着的“偷国”骂名都不存在吗?

难不成中国网友一直在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

也不能这么说。

早在两年前,就有韩国网友对谷歌表示不满。原因是在谷歌搜索词条“LunarNewYear”,会自动关联中国新年(ChineseNewYear)。

他们声称,这会误导人们将新年与中国挂钩。

于是他们对谷歌公司进行长期的邮件滥炸,要求修改搜索结果,使其不再与中国新年相挂钩。

主导这件事的组织叫做VANK,也叫作“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自称是民间团体,号称“对于历史矛盾和领土纷争,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让中韩两国成为互帮互助的共同体”。

前不久,他们发文庆祝谷歌更改错误。

他们还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媒体出警,要求将“ChineseNewYear”改为“LunarNewYear”。

要求联合国修改今年发布的“中国农历生肖”系列邮票上的CHINESELUNAR字样。

该组织的代表人曾经晒出一段视频,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们“对抗”谷歌的胜利。

他们反复给网友洗脑,宣称如果把春节标记为中国春节进行介绍的话,会让全世界人认为春节是中国独有的节日。这也是他们对外的一致说辞。

但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他们却自行推出韩国新年一说,完完全全的自相矛盾。

实际上,他们原本的说辞也完全站不住脚。

尽管亚洲地区不少国家,都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惯,但其本质是由中国发展、辐射的习俗文化。

以韩国为例,朝鲜新罗时期,中国的春节习俗传入朝鲜,名为旧正;而在日本入侵韩国时期,他们废除了旧正,改立1月1日为新年,也叫作新正。

直到年,韩国旧正习俗才得以恢复。

而我国的春节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韩国人拿着从我们这里传过去的文化,为自己做背书做宣传,还公然称该文化与我国无关。

着实有些厚颜无耻。

甚至在模糊来源后,他们还要倒打一耙,表示来源就是他们自己,这让中国网友们更是愤慨。

他们同样企图模糊汉服与韩服的关系,还说汉服起源于韩服,十分可笑。

去年11月,演员许凯在微博晒出一张戏服。

结果被韩国人骂“中国没文化”,抄袭韩国服饰。

直接被于正怼回去了。

随便还给韩国网友科普了一番历史。

但韩国网友并不吸取教训,前阵子又对中国画手出警,说画作借鉴了韩国传统服饰,要求道歉。

这几款服饰有据可查,画手也贴出了来源,并不是所谓的韩国传统服饰。

我国网友最初还抱着友好沟通的心情,科普了两国服饰区分和我国部分服饰的衍变过程。

但韩国网友不依不饶,还发起了人身攻击。

更有甚者,直接扭曲事实,说汉服的起源是韩服。

但论及历史,韩国服饰受中国影响极深,中国历史研究院有篇文章讲得很细致,推荐去看全文。

明确讲到,古代韩国根据明朝服饰进行改良,形成后来的韩服。其最初的服饰被称为大明“赐服”。

而在朝鲜文献中也有“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的记载。

韩国网友对我们提供的大量证据视而不见,沉迷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世界里,认定了汉服抄袭韩服。

简直无可救药。

中国UP主穿着汉服科普“汉服不是韩服”的视频还被他们恶意点踩。

还有网友发现,有韩国人拿汉服中的元素,做改良韩服,然后去申请外观保护。

这种不尊重历史、真相的行为实在可耻。

无独有偶,前阵子李子柒的视频中,出现了一段用辣椒腌制白菜的内容,也遭到韩国网友大肆围攻。

他们宣称“泡菜是韩国的”,骂李子柒偷窃了他们的传统文化,说中国“掩耳盗铃”。

我特意去看了这段视频,一来李子柒并没有在视频里对泡菜起源下定义,二来用辣椒腌制白菜,在吉林延边地区十分常见,历史悠久,比韩国人口中的几十年历史要长好几十倍。

早在《诗经·信南山》中就提过“菹”的概念;追根究底,韩国泡菜的起源本就是中国。

韩国网友这几出戏唱下来,出出都是无理取闹。

03

中韩文化冲突背后有推手吗?

从明面上来看,不少中韩文化冲突背后都是VANK组织在做推手。

这个组织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们牵头对谷歌进行邮件轰炸,要求取消LunarNewYear与中国之间的关联,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出警,有如蝗虫。

他们曾经在全球请愿网站上CHANGE上,发布过关于中国的请愿,把我们对汉服的据理力争,恶意形容为网络攻击,却绝口不提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还有关于泡菜的请愿,要求中国各网站删除泡菜源于中国的说法,并恶意指责中国偷盗韩国文化。

目前获得了两万五左右的人数支持。

此前,他们的“战绩”还有,要求使用“东海”取代“日本海”,为此他们大量向使用日本海称呼的地图网站发送邮件,包括侵华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举动确实达成了某些效果。部分网站同意更改名称,但其发言人表示,他们并不真的认可这种修改名称的意见,但邮件轰炸实在让人厌烦。

这与通过邮件轰炸谷歌,要求其取消lunarnewyear与中国的关联的行为,如出一辙。

在某些韩媒报道中,可以了解到,要成为VANK的成员,首先必须缴纳2万韩元会费,然后在1个月内完成搜集韩国宣传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交外国网友、发现关于韩国描述的“错误”、向外国教科书出版社递交“友谊书信”等14项“规定动作”。

可见上述提到的邮件轰炸正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不难发现,VANK组织的诸多行为都是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对文化进行错误引导、挪用。

而且,尽管该组织声称自己是民间团体,靠举办活动、捐款和售卖纪念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但通过环球网的一篇报道,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志愿者组织,曾经接受过韩国*府、韩国公立机构、韩国财团及公众人物的多次、大规模资金支持。

这似乎在暗示,VANK营造出的文化冲突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性。

04

我们该如何看待他国此类行为?

1)最首要的是警惕他方行为

之前有网友说,家里小孩看了某部动画片之后,觉得“中秋节是韩国的,要吃松饼”。

没想到和她有同感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关于中韩文化冲突的话题,总是能一次又一次冲上热搜、引发讨论的原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根本,是软实力的象征。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发展至今,构筑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标识,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那些无形的忠孝仁义、公序良俗,都在不知不觉引导着个人,也引导着整个民族的进程。

看得到的文化挪用,看不到的文化渗透,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文化体系,降低我们的文化自信。

后果细思极恐。

2)同时需要重视、热爱我们的文化

重视、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有不少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被慢慢遗忘了。

我们有民乐器上百种不止,吹奏、弹拨、打击、拉弦,样样都曾流传颇久,至今反倒日渐熹微。

还有各地区戏曲剧种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除京剧、豫剧、*梅戏等大类尚有人听唱,其它地区流传的小剧种显然少为人知。

传统手工艺更是数不省数,木版画、泥塑、面塑、糖塑、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刺绣......

若还要细分,更是包罗万象,光刺绣就有好几十种分钟,除开苏湘蜀粤,还有京绣、陇绣、鲁绣、闽绣、汴绣、苗绣等各小类,再细分针法就更多了。

还有诸如榫卯之类的建筑手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然而如此多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熟知者寥寥,传承人更是寥寥。

以前和一位戏曲传承人聊天,他说没人听也没人学,十几年后,自己的手艺恐怕不为人知了。

足可说明现状。

因此,一味指责别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得是,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且热爱它。

最近两会有个提案说“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

证明汉服被更多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