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观经四帖疏译注80 [复制链接]

1#
〔(七)华座观〕

〖观经疏〗

七、就华座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九:

〖译文〗

七、华座观。也是首先举出观名,其次辨明观相,最后总结。有十九点:

〖观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译文〗

世尊又对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说:

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想忆念,我要为你们分别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

〖观经疏〗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除苦恼法”以来,正明敕听许说。

〖译文〗

(一)从“佛告阿难”到“除苦恼法”,正明世尊告诫阿难和韦提希夫人仔细倾听,答应宣说。

〖观经疏〗

即有其三:

一明告命二人;

二明敕听,令之谛受,正念修行;

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

〖译文〗

有三个方面:

一是说明佛告阿难和韦提希二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二是说明佛令他们仔细倾听,让他们真实信受,正念修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三是说明佛为他们宣说花座观法,只要能安住于观境,心缘所念,罪苦就能得以消除(“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观经〗

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译文〗

你们要铭记在心,普为大众解说此法。

〖观经疏〗

(二)从“汝等忆持”下至“解说”以来,正明劝发流通。

〖译文〗

(二)从“汝等忆持”到“解说”,正明劝导发心流通此法。

〖观经疏〗

此明观法深要,急救常没众生,妄爱迷心,漂流六道。汝持此观,处处劝修,普得知闻,同升解脱。

〖译文〗

这一段说明这一观法甚深切要,能够急救常没众生。常没众生被虚妄的爱著迷惑心志,漂流于六道当中,不能出离。(佛说)“你们受持这一观法,处处劝人修行,让众生普遍知悉,同升九品莲台,获得究竟解脱”。

〖观经〗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

观世音[1]、大势至[2],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

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译文〗

世尊话音未落,无量寿佛应声而现,站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随侍左右,光明炽盛,无法尽收眼底,胜过阎浮檀金色百千倍。

〖注释〗

[1]观世音菩萨:梵语“廅〔è〕楼亘〔gèn〕”(Avalokitesvara),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左胁侍。《法华经》:“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以慈悲著称,随类化度,拯救一切善恶众生苦难,彰显诸佛悲心,世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2]大势至菩萨:梵语“摩诃那钵”(Mahastamaprapta),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右胁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以大力著称。《观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观经疏〗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不得为比”以来,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1]西方;安乐慈尊知情[2]故,则影临东域[3]。

〖译文〗

(三)从“说是语时”到“不得为比”,正明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的缘故,注想西方;安乐慈尊阿弥陀佛知情的缘故,就现身娑婆世界。

〖注释〗

[1]住想:注想,注望思念。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自己注想西方。[另解]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教令韦提希夫人注想西方。

[2]知情:阿弥陀佛知道释迦牟尼佛劝归极乐、想要为众生开示“除苦恼法”的心意。[另解]阿弥陀佛知道韦提希夫人向往西方、渴望听闻“除苦恼法”的心情。

[3]东域:娑婆世界。

〖观经疏〗

斯乃二尊许应[1]无异,直以隐显[2]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3]。

言“说是语时”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

一明告劝二人时也。

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

三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译文〗

这正是:释尊许说与弥陀应现并无二致,只是隐显不同;正是由于众生根机千差万别,致使二尊密切配合,显彰念佛往生的妙法,共成广度众生的事业。

所言“说是语时”(释尊许说之时,也正是弥陀应现之时),正明就上述含义中,有七个方面:

一是说明这是劝谕阿难和韦提希二人的时候(“说是语时”)。

二是说明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证诚韦提希夫人等念佛众生必得往生(同时显明阿弥陀佛本身就是“除苦恼法”,人法并彰故;称名即得此法,名体一如故:由此必得往生)(“无量寿佛”)。

三是说明阿弥陀佛在空而立,(是告诉大家,)“(众生)只要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不待别时(行者信心一发、名号一称,阿弥陀佛即时住立在他心中,临终之人直接随佛往生,平生之人当下往生决定)”(“住立空中”)。

〖注释〗

[1]许应:许说和应现。释迦牟尼佛敕听许说,阿弥陀佛应声即现。

[2]隐显有殊:释尊前文许说定善时(显),弥陀隐而不现(隐);此观释尊“解说除苦恼法”时,弥陀应声即现,住立空中(显),而释尊默然不语(隐)。可知:阿弥陀佛本身,即是为众生往生作证,即是众生的“除苦恼法”,由此“显彰别意之弘愿”。

[3]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yǐng〕匠:正是因为众生根机千差万别,致使二尊善巧配合,显彰念佛往生的无上妙法。“器朴”,比喻众生根机。《老子》:“朴散则为器。”譬如一只葫芦(朴),一剖两半,成为两只瓢(器)。“朴”,原木,比喻尚未修行佛法的善恶众生。“器”,原木加工后成为器具,比喻已经修行定散二善的众生。“互为郢匠”,互为郢人和匠石,比喻密切配合才能展露绝技。“郢”,古代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附近。《庄子·徐无*》:“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人用白泥涂抹鼻尖,薄如蝇翼,让一位叫“匠石”的泥瓦匠把它砍掉。匠石抡起斧头,呼呼生风,闭着眼睛信手砍下,白泥除尽而鼻子不伤,郢人从容地站着,面不改色)。”匠石的高超技艺,因为得到郢人的配合而显露出来。比喻世尊住想西方,弥陀影临东域,二尊善巧配合,显彰念佛往生的无上妙法。

〖要义〗

佛立空中,显彰别意弘愿——前文说“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究竟在何处显彰弘愿?就是在此“华座观”之初。世尊正要宣说“除苦恼法”时,阿弥陀佛应声住立空中,意谓:“除苦恼法”就在于阿弥陀佛本身。全凭弥陀救度而相续称名(弘愿)之人,生死苦恼当下消除,决定得生。

目录

〔一、玄义分〕9

〔(一)归三宝偈〕9

〔(二)七门料简〕14

〔1.序题门〕14

〔(1)总起化缘〕15

〔(2)《观经》化前〕16

〔(3)《观经》兴起〕18

〔(4)《观经》教判〕18

〔(5)结劝专修〕19

〔2.释名门〕20

〔(1)“佛”〕20

〔(2)“说”〕21

〔(3)“无量寿”〕21

〔(4)“观”〕25

〔(5)“经”〕25

〔(6)“一卷”〕26

〔3.宗旨门〕26

〔4.说人门〕27

〔5.定散门〕28

〔(1)料简定散两门〕28

〔(2)定散致请〕28

〔(3)定散机受〕29

〔(4)定散出文通别〕29

〔(5)定散名义〕30

〔(6)定善差别〕31

〔(7)对破异解〕31

〔6.和会门〕32

〔(1)举诸师解〕33

〔(2)以理论破〕35

〔(3)举文对破〕37

〔(4)出文显证〕43

〔(5)会通“别时意”〕45

〔(6)会通“二乘种不生”〕51

〔7.得益门〕58

〔结语〕60

〔二、序分义〕61

〔(一)五门明义〕61

〔(二)证信序〕63

〔(三)发起序〕64

〔1.化前序〕65

〔2.禁父缘〕73

〔3.禁母缘〕86

〔4.厌苦缘〕95

〔5.欣净缘〕

〔6.散善显行缘〕

〔7.定善示观缘〕

〔三、定善义〕

〔(一)日想观〕

〔(二)水想观〕

〔(三)地想观〕

〔(四)宝树观〕

〔(五)宝池观〕

〔(六)宝楼观〕

〔(七)华座观〕

〔(八)像观〕

〔(九)真身观〕

〔(十)观音观〕

〔(十一)势至观〕

〔(十二)普观〕

〔(十三)杂想观〕

〔总赞〕

〔四、散善义〕

〔三福释〕

〔(十四)上辈观〕

〔1.上品上生〕

〔(1)至诚心〕

〔(2)深心〕

〔①就人立信〕

〔②就行立信〕

〔a.正行〕

〔(a)正定业〕

〔(b)助业〕

〔b.杂行〕

〔(3)回向发愿心〕

〔二河白道喻〕

〔2.上品中生〕

〔3.上品下生〕

〔(十五)中辈观〕

〔1.中品上生〕

〔2.中品中生〕

〔3.中品下生〕

〔(十六)下辈观〕

〔1.下品上生〕

〔2.下品中生〕

〔3.下品下生〕

〔得益分〕

〔流通分〕

〔耆阇分〕

〔总结〕

〔后跋〕

选文|释宗阁

读诵|佛琪

编辑

佛同

审听|佛洪

校对|佛觉

往期回顾

《观经四帖疏》译注《观经四帖疏》译注1(卷第一)《观经四帖疏》译注2《观经四帖疏》译注3《观经四帖疏》译注4《观经四帖疏》译注5《观经四帖疏》译注6《观经四帖疏》译注7《观经四帖疏》译注8《观经四帖疏》译注9《观经四帖疏》译注10《观经四帖疏》译注11《观经四帖疏》译注12《观经四帖疏》译注13《观经四帖疏》译注14《观经四帖疏》译注15《观经四帖疏》译注16《观经四帖疏》译注17《观经四帖疏》译注18《观经四帖疏》译注19《观经四帖疏》译注20《观经四帖疏》译注21《观经四帖疏》译注22《观经四帖疏》译注23《观经四帖疏》译注24《观经四帖疏》译注25《观经四帖疏》译注26《观经四帖疏》译注27《观经四帖疏》译注28(卷第二)《观经四帖疏》译注29《观经四帖疏》译注30《观经四帖疏》译注31《观经四帖疏》译注32《观经四帖疏》译注33《观经四帖疏》译注34《观经四帖疏》译注35《观经四帖疏》译注36《观经四帖疏》译注37《观经四帖疏》译注38《观经四帖疏》译注39《观经四帖疏》译注40《观经四帖疏》译注41《观经四帖疏》译注42《观经四帖疏》译注43《观经四帖疏》译注44《观经四帖疏》译注45《观经四帖疏》译注46《观经四帖疏》译注47《观经四帖疏》译注48《观经四帖疏》译注49《观经四帖疏》译注50《观经四帖疏》译注51《观经四帖疏》译注52《观经四帖疏》译注53《观经四帖疏》译注54《观经四帖疏》译注55《观经四帖疏》译注56《观经四帖疏》译注57《观经四帖疏》译注58《观经四帖疏》译注59《观经四帖疏》译注60《观经四帖疏》译注61《观经四帖疏》译注62《观经四帖疏》译注63《观经四帖疏》译注64《观经四帖疏》译注65(卷第三)《观经四帖疏》译注66《观经四帖疏》译注67《观经四帖疏》译注68《观经四帖疏》译注69《观经四帖疏》译注70《观经四帖疏》译注71《观经四帖疏》译注72《观经四帖疏》译注73《观经四帖疏》译注74《观经四帖疏》译注75《观经四帖疏》译注76《观经四帖疏》译注77《观经四帖疏》译注78《观经四帖疏》译注三经付嘱+佛愿称名+废权立实弥陀赞+莲池赞+赞佛偈+回向偈总赞观经+光台二教+二教三观愿我慈悲如弥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