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从年6月创办到年大革命失败以前,是一所革命的军事政治学校。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该校培养了数万名军官,成为中国青年军人的摇篮,为组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黄埔师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也使得黄埔军校名扬中外。
广州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便在武汉筹建了一个多人参加的政治训练班,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邓演达为校长,顾孟余为党代表,张治中为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学生总队长,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分管女生队。徐向前任政治大队第1队队长,陈毅是军校的文书。分校开始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招收学员,并决定开始开办女生队,招收女学员。这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军官,其中,象赵一曼、游曦、胡筠等同学,还成了著名英烈。
招收女学员的消息在当时的一些报纸刊登后,各地女青年报名相当踊跃,最后经过严格的审查,只录取人组成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子学员队。加上由湖南学兵团并入的30名女生,女生队总数为人。后成为黄埔六期的正式学员。未被录取的考生,多数进入设在武昌南湖的总司令部学兵团,少数女生被介绍进入设在汉口的妇女运动训练班。这些女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但以湖南、湖北和四川人居多。她们当中有的是在校大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女学员中未婚者占绝大多数,但也有少数已婚者,还有的已经当了妈妈,有的还缠过足。从出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来看,大都参差不齐,基本上是“爱国有心,知识不足”。其当时当兵的动机大多是为了脱离封建家庭的压迫,找寻新出路。
年2月12日,武汉分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开学典礼。宋庆龄的祝词由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后为吴晗夫人)大声转述,言简而意赅,师生为之动容。武汉分校规模不亚于黄埔主校,招收男女学生及入伍生余人。名女生同男生一样,着深灰色制式军装,紧束着腰带,戴着军帽,打着绑腿,并肩站立,一个个飒爽英姿,显得格外精神。就这样,黄埔军校的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女学员在当时的历史和背景下诞生了。女学员队下设3个中队,9个区队,每个区队3个班。女学员队设有队长、政治部主任,中队设有指导员,区队设有区队长。女学员队队长是郑奠邦,政治部主任是施存统;3个中队的指导员分别是彭漪兰、钟复光、唐维淑;区队长有杨伯珩、张麟书等。
这些女学员在校期间,住在靠近校本部的另一个宿舍,单独有大门出入,单独占有课堂、食堂、操场等。女学员一律留短发,穿深灰色军装,紧束着腰带,戴着军帽。与男学员装束不同的是:打黑色绑腿,军服双袖缀上红色字母“W”标记,并配发短枪。军校纪律严格、节奏紧张,军号一响,学员们就得马上起床、穿衣、梳洗,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犹如“豆腐块”,摆在木板床中央,10分钟收拾完毕后进行操练。她们从早上5时半起床,直到晚上9时半睡觉,每天8堂课,中途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其课程与男学员一样,主要分为军事和政治两大类。军事课主要有步兵操典、射击训练,还到蛇山“打野外”进行实地军事演习等,军事操练相当艰苦,以至于有些女学员操练完上楼时提不起脚来,一些年龄偏小的女学员还累得哭了鼻子;政治课内容相当丰富,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校方还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进步人士或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到校讲课或讲演,毛泽东、郭沫若、陈独秀、宋庆龄、董必武等都到校做过报告或讲演。课余时间,学校还经常组织女学员到社会上进行宣传,并执行一些勤务工作,这是男学员根本享受不到的“特殊待遇”。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正当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时,蒋介石一方面指使粤、桂、川、黔军阀分三路进攻两湖,另一方面勾结反动军官为内应。蒋介石唆使夏斗寅叛变,勾结四川军阀杨森,企图里应外合颠覆武汉国民政府,以达到其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而武汉当时仅有卫戍司令叶挺的一师兵力,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叛军很快到了离武昌只有三四十里的纸坊,形势迫在眉睫。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迎击叛军的进攻,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军校女生队编为政治连,分为救护队和宣传队,分别隶属军医处和政治部,并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这名娘子军,和男兵一样,全副武装,沿途张贴标语,自编歌谣,向群众宣传,调查情况。咸宁是叛军夏斗寅洗劫过的地方,群众一看见武装的军队来了,吓得四处逃窜。女生队就抓紧时机,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经过反复宣传,革命军终于受到群众的理解和爱戴。妇女们主动给革命军送茶、送水。“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她们个个勇敢,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女生队学员“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女学员谢冰莹在途中写下的《从军记》,轰动全国。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班师回校后,取消中央独立师番号,仍恢复武汉分校的名称和建制,但是“学生中的那种激昂气概似乎没有消失”。年7月,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公开发表声明反共,一些进步的领导人脱离武汉政府。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决定提前结业,每个学员发一张黄埔军校第6期的毕业证书。名女学员除极个别学员被送到苏联学习外,大部分都被分到叶挺和张发奎的部队,也有不少人回到家乡,有的从事地下工作,有的后来又辗转找到了革命队伍,也有的消极落伍了。但黄埔军校也涌现出了赵一曼、胡兰畦、谢冰莹、宋绮云、胡筠、曾宪植、黄杰、张瑞华、危拱之等一大批巾帼英雄。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几位巾帼英雄简介:
赵一曼(年10月-年8月),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年2月28日考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宜宾第二中学)。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年冬奉命回国,赵一曼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年,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年8月被捕就义。年被评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赵一曼与儿子合影照胡筠(—):湖南平江人,年加入中共,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胡筠率领游击队协助作战,胜利后首任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又相继任红16军独立团团长、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红军学校5分校女生团政委等职。年1月,这位“革命坚决,打仗勇敢”的“难得的女将”竟然被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以“反革命”的罪名秘密杀害。年,中共七大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胡兰畦(年-年),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挚友。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她都做出了贡献。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年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年在德国经成仿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7月宋庆龄的母亲逝世,宋庆龄回国奔丧,胡兰畦随宋庆龄一道回国。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的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等到陪同宋庆龄回国奔母丧的胡兰畦在再返回柏林时,被德共中国语言组柏林小组开除党籍。后尽管恢复了党籍,但没发党证,回国后也没有能够接上组织关系,一直以民主人士身份活动。年3月,胡兰畦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的派遣,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年初,香港人民革命同盟派陈铭枢去莫斯科与中国代表团会谈,胡兰畦等随行。年7月,胡兰畦回国来到上海。全面抗战爆发后,于年10月5日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年夏,胡兰畦来到陪都重庆,蒋介石给胡兰畦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并派她到第三、六、九战区工作。胡兰畦利用国民党少将这个特殊身份,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年,胡兰畦任贵州日报社社长。解放后,她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事后勤工作,命运多舛的她,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其经历充满了闹剧意味的荒诞与无奈。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在邓小平支持下,尽自己的所能,为老年事业做了许多贡献。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
曾宪植(-),湖南双峰县人,年入武汉分校学习后,参加广州起义。同年与叶剑英结婚,生有一子叶选宁。年加入共产党,年被捕,获释后留学日本。年回国。年在武汉《新华日报》社工作,年转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交通联络工作。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在中央敌工部工作。年春。随中共代表团到重庆,先后任邓颖超秘书、南方局妇女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曾宪植母子照危拱之(—),原名危玉辰,又名桂元。年生于河南省信阳,家境贫困。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时年21岁,在军校参加共产党。毕业后,年底曾在广东担任《红军生活报》编辑。年到苏联学习。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担任瑞金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并创办瑞金高尔基学校。曾因“托派”问题被开除党籍。年在军委四局(叶剑英任局长)支持下,她得以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凡是经过长征考验的,不管历史上受过什么处分,都可以恢复党籍。于是她被恢复了党籍。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地下工作。年与叶剑英结婚,后离异;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危拱之又被诬为特务,她以自杀以示抗议(未成),后来才甄别平反。新中国成立前后,她曾担任过赤峰市委书记,但不久就得了严重的肺结核失去工作能力。“文革”中惨遭迫害,长期瘫痪卧床,年2月于北京不幸去世。
张瑞华(—),河南信阳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分校学习后参加了广州起义。曾在中共广东省委、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陕北公学党总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华北局组织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
黄杰(—),湖北江陵人。年,因反对包办婚姻,年仅14岁的黄杰逃到武昌。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在武汉招收学员。黄杰考入军校,年初入武汉分校女生队。年18岁时入党。曾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化名桂青,领导松滋九岭岗农民起义。年7月与曾中生(钟圣)结婚。年五·一节,化名赵映华的黄杰在上海被捕入狱,判刑2年半。出狱后辗转到香港与组织联系。年曾中生在红四方面军受冤遇害。年5月4日,黄杰和徐向前结婚,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成为“神仙伴侣”。黄杰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