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很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在临死前将十四万卷古籍烧于一旦,而当时古籍的大半部分才刚刚从建康转移到江陵。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儒家经典销毁,这成了他的暴行之一,梁元帝在死前的“江陵焚书”让他成了千古罪人。
梁元帝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在众多皇子中萧绎并不显眼,小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一只眼睛,从此便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或许是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萧绎自卑又难堪。
皇室中本就无情,“九子夺嫡”就是最好的诠释,残缺的萧绎不仅不会得到梁武帝的关爱,反而会惹来厌恶。皇帝的无视让其他皇子们欺负萧绎的现象愈演愈烈,萧绎的童年充满了嘲笑与欺凌。环境能造就一个人,也会毁灭一个人,渐渐地,萧绎养成了多疑的性格。
大多数时间,萧绎给人一种阴冷危险的感觉,就连陪伴他长大的侍卫都不敢太接近他。萧绎害怕别人的冷眼,于是每天都坐在房间里看书,写诗,作画,有时候因为一只眼睛过于疲劳,萧绎就会让书童帮忙念书,彻夜不停。
萧绎的努力让他才华横溢,他的文章,书法,绘画堪称“三绝”。古代没有太多娱乐设施,读书成了萧绎的最大兴趣,无聊时,总喜欢借抄一些私家藏书,所以谁也没有想到,萧绎会是断送南梁书籍的历史罪人。
权力滋生了人的欲望,欲望不可控制时,它便成了丧失良心的导火线。萧绎虽说不是一个完人,但毕竟是一个皇子,他在后期的兵权很强大,足以和太子萧纲相比。
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战乱,史称“侯景之乱”,侯景率军包围了梁朝都城建康,建康中的兵力与侯景的军队相比,可以说时小巫见大巫。太子萧纲突然提拔远在荆州的萧绎为侍中司徒称制,目的是让萧绎带兵救援建康。
为人臣更是为人子的萧绎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到建康帮助父亲,但萧绎只让自己的儿子带了一万兵力前往建康。萧绎在之前被皇帝封为湘东王,手握重权,尝过权力的滋味当然会向往更大的权力,但他排行老七,太子也早有人选,皇帝的位置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侯景之乱”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如果侯景真的拿下建康,那他就可以在荆州自称为王,无论从军心还是从自己的身份来说,他最后一定可以成功。
为了权力,萧绎蛰伏了一生,在外人面前,他是一个大孝子,在内心,他是一个阴险小人。侯景成功攻破建康后,萧绎没有急着去收复失地,反而先开始打击自己亲人。
侯景死后,萧绎在江陵即位,称梁世祖,八弟萧纪却在益州称帝。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将整个国家变成争夺的利器,之后,萧纪落败,去除宗籍,儿子也被萧绎活活饿死。
之后,萧绎与给自己援助的西魏权臣宇文泰商量划定疆界,一时得意的萧绎言语傲慢,强词夺理,使得宇文泰勃然大怒。与此同时,萧绎的侄子与西魏联合,拿下江陵,也将这个虚伪冷酷的皇帝活活闷死。
江陵被围困时,自知大难临头的萧绎进入金阁竹殿,命人放火焚烧了图书14万卷,自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他的父亲是对的,无论是在做子民,还是在做天子,他都不合格,他是葬送南梁的主要人物,为了得到皇位,他将襄阳拱手让给敌人,失去国土,是国家灭亡的第一步,之后的一切,只不过是让国家变得更加摇摇欲坠而已。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几乎一样,前半生是一个不起眼的皇帝,后半生的所作所为让世人大跌眼镜,“江陵焚书”让史书典籍灰飞烟灭,这个冷酷又自私的皇帝,最终以狼狈的姿态落下历史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