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曹操在北方打了最后一场战争—远征乌桓。随着张辽一刀‘定音’,斩杀乌桓人首领蹋顿,不仅给予了乌桓军绝望,同时宣布枭雄曹操正式统一了北方,结束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这一刻曹操是骄傲的,他也有骄傲的成本,当初,跟随曹操的只有数千人马,经过短短十多年时间竟然发展到百万之众,试问历史潮流中,有几个人能够办到呢?!但是,统一北方并不是曹操最终的目标,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全国才是曹操的终极目标。
一个人的运气好,连喝凉水都能喝出钞票,曹操就是如此,每次危机四伏、命悬一线时,总会有人‘仗义相助’,曹昂、曹洪就不多说了,一个是儿子,一个是族人。除去他们两个人,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田畴。远征乌桓,曹操听取郭嘉建议“兵贵神速,千里袭人”,曹操采纳后,扔下辎重,挑选数千虎豹骑,直接奔袭白狼山,然而,途中的道路并不好走,道路泥泞,严重影响行军速度,正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田畴找到了曹操,指给了一条‘能走的近路’,曹操这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白狼山高地,有了地利的先决条件。没有田畴,曹操则找不到小路,别说抢占白狼山,活着走到白狼山就已经是奇迹了。
虽然上天一次次眷顾曹操,但也有疏忽的时候,说到底完全是因为曹操一意孤行所导致的。年,曹操挥师南下,所到之处无不闻风丧胆,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继而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败逃后,曹操直扑江陵,在曹操眼里,此时的江陵完全比刘备的命更重要,因为江陵储备着荆州所有军需物资。另外一点,曹军连年征战,一刻都没有停歇,也需要休整军队,刚刚得到的荆州也需要稳固人心,所以曹操在江陵停下了。
曹操取得江陵后,在此休整两个月。‘毒士’贾诩建议曹操就此罢手:“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一句话阐述利弊,可以以不攻自破的方式来降服东吴。可惜曹操没有采纳,休整两个月后,执意挥师东上,于赤壁和孙刘联军相遇,惨遭大败。
大败而归的曹操,不敢走大路,而是从小路华容道撤退,华容道北风凌厉,道路泥泞,堪比当年远征乌桓的处境,不同的是,现在没有‘田畴’来领路,于是曹操命令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前去铺路,路还没有铺好,曹操的铁骑便飞驰而过,那些铺路的士兵全被践踏在泥泞里面死于非命。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曹操当初为何在江陵休整两个月后不听贾诩建议非要东征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曹操挥师南下,路过荆州,刘琮投降使曹操的信心爆棚,有信心是好事,但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信心满满而是骄傲自大了,自认为孙权、刘备也会像刘琮一样不战自降,或者说拥有十万荆州军的刘琮都投降了,仅有5万人马的孙刘能够掀起什么风浪?!第二:俗话说得好,五十而知天命,54的曹操很清楚自己还能活多少时间,连年征战,环境恶劣,曹操很希望能够在生之年统一三国,开疆扩土,为子孙留下一个完整的江山,而不是四分五裂的乱世。54岁还能够打两仗,过了两年呢?别说打仗,能够活着已经是万幸了!所以曹操会在自己有精力、有体力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消灭仅存不多的诸侯。
也许曹操是对的,只不过小看了军中蔓延的瘟疫,两军刚一交战,曹军溃败,这让曹操不敢相信这是叱咤大江南北的魏军,以前那支以一当十的魏军哪去了?!败退后,曹操撤回江陵也可以,孙刘联盟便自行瓦解,曹操却没有,因为他非常迫切、执着统一全国的梦想,可以说现在曹操已经站在这个梦想的大门口,只要稍微一用力便可推开这扇门,俘虏孙权、刘备,可惜,曹操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只因他只顾有生之年吞并刘备、孙权而忽略了地利、人和的因素,大好的机会就此流失,带来的是继续纷扰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