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于国家,这是大明的传统,古往今来,只有明帝没有纳贡,没有和亲,没有割地。
哪怕在土木堡一役中,在瓦剌人的围攻下,在大明危在旦夕的时候,他也没有向南方迁徙,反而与北疆的少数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取得了胜利,维持了北疆的稳定,将敌人挡在了外面。
朱棣当年之所以决定迁都,一是因为他想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旧的政治枢纽,二是因为他想要履行皇帝的誓约。
因此,在明代初期,由于皇帝的影响,文官们也是群情激昂,如于谦、三杨等,都是大有人在。
今日的主角,正是三杨中的一员,杨溥。
杨溥曾因其子一言而连降六品,让人不得不质疑他是如何成为一名辅政使。
四大王朝的元老,身份尊贵
杨溥作为明末四朝的元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有很高的威望。
杨溥与杨荣一样,都是三杨中的一员,而且都是在建文皇时代才中的,从这一代算来,杨溥已经经历了五个朝代。
永乐初,杨溥以其才干,出任了太子洗马场,并在朱高炽手下任职,从而奠定了他日后步入政坛的先决条件。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被牵扯到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政治争斗之中。
永乐十二年,朱棣出征入京,百官相迎,只有朱高炽姗姗来迟,汉王朱高煦又借题发挥,惹得朱棣震怒。
朱高炽最后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可是那些大臣们就惨了,包括杨溥和黄淮,都被关进了牢里,准备接受惩罚。
这段时间,朱高炽与朱高煦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朱棣对这两个人的看法一直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要罢免朱高炽,改立朱高煦的意思。
因此,现在整个朝堂上的官员都掌握在朱棣一人手中,朱高炽一死,他们的头颅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杨溥,则是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余年,起初杨溥一家甚至无法给他提供粮食,直至后来,政局稍微平息,杨溥的监狱生涯方略好转。
杨溥虽然身陷囹圄,但并没有因此而自甘堕落,而是刻苦用功,直到朱高炽继位,才迎来了自己的人生。
杨溥悲欢离合
所谓福兮祸所伏,指的就是杨溥,自从朱高炽继位,杨溥就得到了赏识。
朱高炽登基的三日,杨溥就被册封为翰林院,后来弘文阁由朱高炽兴建,杨溥为总阁,并赐了一枚印章。
杨溥如今在官场上也算是一帆风顺,得到了明宣宗朱高炽的赏识。
只可惜,朱高炽死的很快,在登基十个多月的时候就死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继承了皇权,朱瞻基不但没有拒绝,还得到了更多的赏识。
他任命杨士奇,杨荣,杨溥,同时执掌内阁,杨溥如今已是大明的核心人物,身份尊贵,深受陛下的信赖。
谁知道朱瞻基也死得不够快,杨士奇,杨荣,杨溥成三人,都在支持新君朱祁镇,以保孤臣。
这个时候正是三杨势力最鼎盛的时候,朱瞻基死后,由内阁中的文武百官,朱祁镇年纪尚轻,不能执掌朝堂。
而且,太后对杨士奇等文臣也很是信任,特别是杨溥,他是太皇太后最看重的人,因为他是太子的幕僚。
因此,杨溥等人在这个时候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代,他们深得皇帝和太后的信赖,可以号令群臣,决定朝政。
不过三杨他们年纪大了,张氏死了,杨士奇死了,杨荣死了,只有杨溥还活着。
朱祁镇年纪大了,又信任宦官王震,朝政混乱,杨溥年事已高,无力处理政局,与王振作对。
但杨溥依旧尽可能地挑选可以利用的人来对抗。
杨溥推荐人才的特别途径
在这次的选材过程中,有一桩有趣的事情:杨溥之子从老家来探望杨溥,沿途有许多官吏迎接。
要知道,当年杨溥可是内务大臣,可以左右那些地方的官吏晋升,所以杨溥之子,也有不少人想要讨好。
杨溥在杨溥的孩子过来的时候,询问了一下当地的官员是好是坏。
杨溥之子说起江陵县知府的范理来,说他待客不周到,瞧不起这位宰相之子。
然而杨溥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责罚他,还继续提升他,先举贤为知县,再到贵州布政使司。
后来,他被派到了南京,在吏部侍郎和吏部侍郎中任职,范理是个正直的人。
当时许多大臣都说,范理之所以会被重用,完全是因为杨溥的推荐和提升。
杨溥与自己的孩子交谈了几句,就知道范理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正是他这种正直的性格。
在第一辅国的儿子面前,他没有讨好,也没有坐视不理,反而尽职尽责,博取了杨溥的欢心。
也许许多人都会以为杨溥只凭一次事情,就把范理当成一个好官员,未免有些鲁莽了。
杨溥作为主子,自然知道朝堂上的劣迹,一个忠于职司的臣子,实在是太罕见了,而杨溥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概要
事实上,在三位老爷子的死后,他们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和赞美。
许多人都以为,他们去世后,王振执掌大权,导致了三杨的暴政,导致了王振的覆灭。
若是三杨当年能给他们足够的权力,多培养几个继承人,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不过,毫无疑问,在三杨执政时期,明代的发展很快,而且在政治上也比较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