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一座座漂亮楼房整齐划一,一条条硬化村道宽阔平坦,道路两旁栽种着绿树红花,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以前路破人穷,现在修了路、种了树,还有了能致富的产业,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红火。”青山村一位老大爷说,谁都没想到从前的深度贫困村能迎来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老范”——该村党支部书记范后林的不懈努力。
青山村位于江陵县资市镇东部,由原青山村、林星村和范渊村三村合并而成,地势低洼,交通不便,曾是当地有名的“穷窝子”“水袋子”。
“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范后林深知只有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子,引进培育契合青山村的特色产业,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过去,当地居民普遍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经济效益低。年,范后林组织村“两委”外出考察,决定引进适合青山村发展的产业——吊瓜。为了打消村民们对种植吊瓜的顾虑,该村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对
发展吊瓜产业的贫困户给
予每亩元奖补,鼓励村民大胆扩大种植面积。
在范后林带领下,青山村已先后争取4期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共万元,目前已发展吊瓜产业亩,带动36户贫困户种植吊瓜亩,每亩年纯收入元。
为了改变长久以来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范后林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带领全村小规模试点发展虾稻产业。
年,虾稻种养殖模式在青山村全面铺开,与之配套的是强力优惠政策——每亩补助元、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保底价格回收。目前,全村虾稻面积已达亩,带动78户贫困户发展虾稻连作亩,年产值达多万元。
自此,范后林带领村民们蹚出了一条“高田种瓜,低田养虾,房前屋后果树开花,散养鸡鸭”的特色产业脱贫路。在吊瓜和虾稻两大主要产业的支撑下,青山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年达到万元,实现了从负债到营收的完美“逆袭”。
村民腰包鼓了,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跟上来: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出行、植树造林建设庭院经济、疏挖渠道改善生产条件……
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青山村徐徐展开。
本文来源:荆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