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文华奖”获奖剧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国家级展览展厅现场。
观众在展厅拍照留念。
观众在展厅观赏参展作品。
三大国家级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同馆展出。
图片均由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提供
6月2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
半个月的时间里,近万名文艺工作者会聚在黄浦江畔,追逐梦想、展示才情,数千万人次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尽享艺术带来的欢乐、激励和感动——
成就艺术高度
弘扬中国精神推出优秀作品
3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展现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新面貌、新气象的最好舞台。
51台演出剧目在本届艺术节舞台上共演出场,涵盖戏曲、话剧、儿童剧、曲艺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杂技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38台剧目参与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最终评选出10台获奖剧目。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剧形式讲述人们熟知的红色题材。极简舞台上,报社记者、裁缝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卖花女……12年的潜伏生涯,李侠与兰芬,悬念重重的故事,诗意动人的表演,巨大的艺术张力,被专家评价为“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大量涌现,成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鲜明特点。无论是舞台艺术还是视觉艺术,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正成为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
5月31日晚,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获奖作品逐一揭晓,鼓乐《保卫娘子关》、群舞《红高粱》、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等20台演出脱颖而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群舞《击壤歌》的小演员们,均来自湖北江陵县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平均年龄仅8岁。孩子们童趣十足的演绎,让人仿佛置身于江汉平原的田间地头。“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玩泥巴的!”一位年轻妈妈给孩子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3个国家级专业大展首次汇聚在中华艺术宫同馆呈现,共计展出作品近件,全面呈现近年来视觉艺术的优秀创作成果。
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是艺术节最集中的交流平台,吸引了多家机构参与,展示演艺作品余个、文创产品5余种。这也是文化创意产品首次被纳入中国艺术节的框架中,尤其是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不少旅游文创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创的展示成为本届博览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