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荆州日报荆州发布收录于话题#美在荆江绘就新画卷13个
长江,纳百川,破千峡,滚滚东去。
长江在荆州境内径流里程公里,犹如一条玉带串起所辖的8个县市区,占湖北长江干流近一半,构成了一道重要的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期间,专程从荆州港乘船考察长江大保护,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党中央交给荆州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赋予荆州的历史机遇。
市委书记何光中强调:“要坚持把长江大保护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切实担当起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历史使命,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监利市长江大堤防护林带。张志斌摄
决策之坚
在长江大保护中展现“荆州作为”
“万里长江、美在荆江”,这一重大课题,该从何处破题?
哪里最难,就从哪里入手!荆州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直击“长江大保护”难题重点,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生态修复做“加法。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实行“河湖长制”,完善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恢复长江岸线生态功能。
——环境治理做“减法”。强力推进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退垸还湖,长江禁渔,完成重污染企业关改搬转,从源头为长江减污增绿。
——绿色发展做“乘法”。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对传统企业进行技改提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打击犯罪做“除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打击非法采砂等犯罪活动,让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放眼荆州,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统筹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减乘除”,“加”的是绿色发展思想,“乘”的是齐抓共管系统治理,“减”、“除”的则是一切与生态环境相违背的人类活动,一锤接着一锤敲,扎实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誓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同饮一江水,共圆复兴梦。“十三五”期间,荆州打响了长江生态保卫战,拆除长江干线码头处,腾退岸线55公里。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61家。洪湖、长湖拆除围网22.7万亩,退垸还湖还湿20万亩。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植树造林万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荆州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荆州瞄准生态“痛点”,治山治水治企治人。
荆州开发区柳林四路一带,因影响下游柳林洲水厂取水,5家单位均被关停,原来的厂房已被绿树替代。周边居民说:“中石化柳林洲油库年11月30日停产,在下游观音寺建新油库。这么重要的国企都要搬,其他企业没什么好说的。”
沙市区朝阳街道玉和坪社区在荆江堤外,1.75平方公里棚户区要拆迁,涉及户居民和17家企业。“居民房屋全部征收,企业全部关停。”社区负责人说,以前这里有养猪场、化粪池,臭气熏天,现在植树复绿,规划建成生态公园。
在铁腕护江、重拳整治的同时,荆州大力探寻管根本、管长远的治本之策。
年10月,荆州在全省率先创新推行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公里长江干流岸线,每隔1至2公里就有一名长江岸线管理员,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巡查员、保洁员、宣传员,又是信息员、监督员,确保每一寸长江岸线有人管、有人查、全覆盖。
年4月1日,《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省第一个针对具体湖泊保护的立法,也是荆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自年1月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三部实体性法规,对湖泊保护具有现实示范意义。
一江碧水流今古,岸上江边是我家。如今,“一江清水、两岸翠绿、产业兴旺、环境宜人”的美景,正渐次展现在市民眼前。
滚滚长江,奔涌向前。荆州正开启新一轮的长江嬗变——
生态之美
让母亲河回归原生态
在漫长的时间轴上,哺育荆州儿女的长江一直是见证城市发展最具发言权的代表。无论是处于天然演变状态,还是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她总在承受改变之时,展现最美势态,让人们一览芳华。
呵护青山绿水,留住荆江之美。特殊的区位,决定了荆州在长江大保护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生态修复碧水清波回归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曾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谚载入高中地理教材。万里长江从海拔多米的雪山出发,蜿蜒逶迤,穿城而过。在流经荆州时,留下“九曲回肠”的美丽注脚,而后继续向东奔腾而去。
“万里长江,美在荆江。”而今,荆州努力绘就的“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新画卷让人沉醉:江水滔滔冲刷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河湖交错与蓝天白云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卷。
长江岸线资源是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一直有隐忧:工业废水偷排、非法码头林立、非法采砂泛滥、河湖湿地萎缩……“大开发”给长江生态系统敲响警钟。
公安县长江岸线上原先分布着散乱的非法码头,江砂资源被大量偷采。“原来的江堤上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沙堆,车子开动,漫天的灰,窑头埠码头情况尤为严重。”岸线管理员祝小红指着如今风景怡人的小游园,讲起它的嬗变过程:窑头埠码头原是公安县砂石吞吐量较大且繁忙的码头堆场,在历经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集中整治和复绿后,呈现出清水绿岸的美景。
长江江陵县马家寨段,江水奔流拍岸,渔船不见踪影,偶见鱼群穿梭。退捕上岸的渔民王新高,概括了他见证的江岸江水数十年风云变幻:“儿时,淘米洗菜;青年时,鱼类渐少;老年时,美景重现。”
长江碧水清波的回归,也吸引珍稀生物的回归与频现。
公安崇湖冬韵。张世忠摄
在松滋洈水,观鸟者一次观察到前来越冬的77只“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荆州段、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极危鸟类青头潜鸭从候鸟成为留鸟;在长江洪湖江段、长江公安江段先后发现鳤鱼——此前发现的鳤均为1尾,公安江段发现的7尾鳤尚属近年来首次。
铁腕治理还江还绿于民
重现长江“好气色”不是简单地“一键美颜”,需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码头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沿江企业污水减排……荆州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一一打响。
铁腕治理,有阵痛。重拳打击非法采砂,荆州关停拆除长江干线处码头;启动76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业治污利剑高悬;在全省率先颁布“最严禁捕令”,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八千渔民退荆江……
铁腕治理,更坚定。年9月3日,荆州市生态环境局、荆州市发改委联合发布《荆州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修复攻坚行动,促进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一时间,荆州各县市区闻令而动——
荆州区投资3亿元,推进长江岸线复垦复绿,打造沿江“绿色走廊”;
沙市区实施长江岸线防风固沙绿化工程,形成全域整改、全域治理、全域修复大格局;
江陵县着力打造沿江沿堤走廊,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
松滋市大手笔修复松滋河,打造小南海生态涵养区,让一河清水入洞庭;
公安县组建全国首个“守护长江自愿者协会”,协助解决保护长江及其支流的生态环境的疑难问题;
石首市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岸线护绿工程和长江沿线城镇村庄绿化工程,既做“去污”减法,更做“增绿”加法……
一边治理,一边修复。一个个“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故事,正在荆州各地娓娓道来。
人对长江生态的“让步”,催生荆江两岸“好风景”,书写人民满意“好答卷”。
沿江岸线上的工厂、码头、居民区搬离后,留下的是依江畔水、林园棋布的原生态风景,沿江生态岸线宛若一条伴水而生的“绿丝带”,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临江仙公园、万寿公园、望江花园、文星花园等景观,成为城乡居民休闲运动的“打卡”地。家住沙市区南湖路的陆先生坦言,现在住进了鸟语花香的“江景房”,茶余饭后就喜欢和家人到公园走走。他说:“还江于民,还绿于民,提升了荆州人的幸福指数。”
文旅之新
绘就文化生态美画卷
“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年9月28日,长湖之畔,湖北省第二届(荆州)园林博览会拉开帷幕,5个国家、17个市州嘉宾代表共赴一场“绿色之约”。
时光荏苒,如今的荆州园博园已成为游客年接待量达百万级的景区。“到荆州、游园博”成为外地游客赴荆旅游的一大共识,更是荆州发给世界游客的一张绿色“邀请函”。
近年来,荆州文化旅游业紧抓用活“水文化”与“楚文化”两张王牌,让历史与现代共存,科技与传统交融,在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在楚国古都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文化与生态的美丽画卷。
新理念厚植绿色新底色
城市之北,一条条高标准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座座现代化桥梁长虹卧波,湖北省首座大型高科技文化主题乐园落户于此,全省最大的水乡园林静美绽放。
纪南文旅区,为荆州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无限期待。
站在“十四五”起点上,纪南文旅区对标对表产业趋势,深入落实“文化为魂、生态为本”的发展思路,实施”文化+旅游+城市“战略,打造全国一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纪南文旅区承担着传承楚文化的时代重任,楚风楚韵、楚人楚事等文化符号正深深地烙印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主题公园、仿古建筑之中,讲述着21世纪的楚后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新故事。
长湖旁的荆楚非遗小镇建设进入尾声,这是全省首个、全国最先进的漆创工匠主题特色小镇,包含20个项目的非遗展示、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工作坊,涵盖旅游接待、文化传承、非遗展示、传习研学等功能,是长湖旁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更是荆州做足“楚文化”文章的生动实践。
“坚持生态优先,厚植绿色基底,提升生态颜值,加快建设蓝绿和鸣的公园新城。”在年纪南文旅区工作会上,“生态为本”的号角再次吹响。
长湖岸边,挖掘机长臂挥舞,运输车往来穿梭……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掀起建设热潮。总投资约30亿元的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是荆州市最大的湖泊环境整治工程,也是纪南文旅区践行“生态为本”发展战略的重头戏。该工程将打造成集长湖环境保护、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集中展示区,成为荆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工程”。
新产业催生发展新动能
辛丑牛年春节,在“就地过年”的大背景下,荆州市旅游成绩单依旧抢眼。全市共接待游客逾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4.21亿元。“两园”景区持续火爆,荆州方特新年烟花秀、园博园新春灯会惊艳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