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年―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被北魏分裂的割据政权。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与高欢掌握的东魏对立,建立长安。直到年被北周取代,历经二代三帝,历经二十二年。现辖湖北襄阳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元北魏控制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到长安,投靠北魏将军鲜卑化的匈奴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政权由宇文泰掌握。
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皇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皇帝孙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51年元宝炬去世,长子元钦嗣位。年元钦被宇文泰废除,不久被毒死。据悉,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拓跋不得不改姓。魏恭帝3年(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子宇文护继承。57年宇文护得到将军的支持,让魏恭帝禅让宇文觉,西魏灭亡。
西魏执政期间一直由权贵宇文泰执政,在他的努力下,采用苏中等人改革,北攻南策,使西魏更加强大。进攻南梁成都,夺取了南朝西川荆雍的地盘。北方经济逐渐复苏,人民安居乐业,并且三次战役大败东魏大军,奠定了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西魏期间社会比较稳定,国力日益强大,有效抵御东魏的多次进攻,废帝二年(年)获得南梁蜀地,次年获得江陵。57年初,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了北周。
(一)国号
西魏国号原是“魏”,是北魏国号的延续。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西魏”只是区别于东魏的称呼。西魏有北魏洛阳以西的土地,在长安建都,相对东魏位于西面,故称西魏。
(二)历史
(1)西魏成立
永熙三年(年)侯莫陈悦在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南)杀贺拔岳后,宇文泰统率军众,打败侯莫陈悦,东进长安。此后魏孝武帝与高欢不和,入关宇文泰,被任命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杀魏出帝,立元宝炬为帝(魏文帝),改元大统,年正月,文帝在长安城西即位,改元大统,宇文泰成为首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军政大事为泰手效劳。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属国,成为实际统治者,元氏皇帝只是傀儡。
(2)与东魏交战
大统元年(年)春正月,东魏大行台尚司司马子率军再次攻打潼关。见宇文泰已经做好准备,师从华州(治华山,今陕西华县),力战赖萧刺史王罴,才击退东魏进攻。大统二年三月,高欢和亲率万骑袭击夏州,迁移五千户回家。不久,又袭击了灵州,转移了户回家。大统三年正月,高欢又率领屯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在黄河上架浮桥,准备过河攻打潼关。高欢依靠戎马之强,年年攻打西魏,没有得手,但宇文泰知道这样下去,实力处于劣势的西魏必然难以支持,当务之急是鼓舞士气,增强战斗力,开拓兵源,扩充军队。
大统九年(年)二月,高欢官兵十万人,渡黄河,据邗山(今河南洛阳西北)介绍,宇文泰扎堆作战,向邗山开战,大败,士卒损失六万多人,几年来经营所建军队损失大半。当时关明地区鲜卑族人数有限,无法再大量补充军队。为此,邗山战后,宇文泰开始从汉族中间吸纳兵员,并于三月宣布招募关明地区豪迈的地主武装。北魏末年的关明起义中,豪绅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组织乡兵,东西魏分立后,这些地主的武装仍然没有解散,仍然握在豪绅手中。宇文泰通过以广募豪强充军旅游的措施,使这些分散的乡兵武装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由政府选派关明地区有名望的人物指挥,从而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削弱北魏末期以来的地方势力,促进武川军人集团和关明地主的联合。到大统十六年(年),征兵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全部均田户,汉族士兵在西魏军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大统十二年(年)九月,高欢率大军十数万人包围西魏守护的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企图拔掉西魏安在汾水下游的这根钉子。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坚守玉壁,顽强抵抗,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地道挖掘等战术,围城五十多天,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攻不下玉壁,最终高欢患病,不得不解围而去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打一个孤城不到五十多天,智力发困,愤怒生病,过年,发病而死。从此,西魏推翻了过去的劣势,与东魏势均力敌。
高欢死后,子澄即位,高澄与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惧怕景权,企图夺取其兵权。侯景在河南十三州地降西魏。宇文泰在接受侯景投降的同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