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央*校副校长卸任,曾发文揭秘中国官场三大定律??武统台湾何其难: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担心什么??华国锋隐退内情:陈云一句话令他淡出*治舞台??揭秘江青鲜为人知的来源:华夏人文历史导读:为什么要打高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实际上是打辽东,当时“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因为辽东原来是汉朝的四郡地,是中国统一王朝的一个部分。辽东没有统一进来,国家的统一就没有最后完成。所以说,从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个皇帝都打辽东。为什么要打?就是要完成国家的统一。对一个帝王来说,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巩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从地缘关系上看,朝鲜半岛原是中国东北大陆的延长,鸭绿江的意义与功用如同辽河,非分隔两岸而系协调。
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人(汉族或前期汉族诸集团的燕人、齐人)既到远东,活力已必然渗过鸭绿江,移民源源进出,中国*治、经济力开始伸入朝鲜半岛。辽东考古发掘,发现战国燕国明刀钱,分布特为广泛,明刀钱于朝鲜鸭绿江渭原附近、清川江宁边附近等地,同样多有发现,齐刀也有见出,明刀出土例且波及韩国全罗北道务安,都是半岛地理因素决定追随中国东北历史的开端。
秦汉之际,燕人卫满在朝鲜半岛称王,以王险(今朝鲜平壤)为都城。汉惠帝时,卫满与汉约定,为汉外臣保塞。卫满逐渐征服真番、临屯,疆域达数千里。传王位至孙子右渠时,拒绝入朝,并大量引诱汉朝逃亡的人。
汉四郡与三韩形势图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年),汉发兵从海陆两路攻入朝鲜。次年朝鲜大臣杀右渠降汉,汉设立真番(治今朝鲜*海南道信川郡)、临屯(治今江原南道江陵)、乐浪(治今朝鲜平壤南)、玄菟(治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四郡。
朝鲜半岛历史转折的一页,起自经历魏—晋交代,中国由短暂的统一以至再分裂,而且是史无前例的极端波动,四世纪“五胡乱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久的混乱局面展开,中国北方全面崩解形势形成,*治急激陷入最低潮,铸定了中国势力从四面八方总撤退的形势。
历史上半岛支配基地、中国长期的东方*治与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文明照耀东方异民族的强力灯塔,而于其时已成“孤岛”的乐浪郡,乃以中介切断与辽河流域连系的高句丽势力南进,顿被消灭。
中国大分裂时期高句丽统一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隋王朝再次统一中国之后,便开始了对故土辽东方向的经营。年,隋文帝就曾派汉王杨谅率三十万大*反击了高丽与靺鞨对辽西的联兵进犯。大业七年(年),隋炀帝决心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年二月,杨广下诏讨伐高丽。
为什么要打高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实际上是打辽东,当时“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因为辽东原来是汉朝的四郡地,是中国统一王朝的一个部分。辽东没有统一进来,国家的统一就没有最后完成。所以说,从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个皇帝都打辽东。为什么要打?就是要完成国家的统一。对一个帝王来说,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巩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东征高丽这个决定最终拉开了隋王朝空前危机的序幕,当然,也是他个人悲剧的开始。隋炀帝三征高丽耗尽了富强一时的隋朝的元气。
薛仁贵是在唐初对高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名将
唐朝贞观末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太子李治懦弱无能,便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解决边疆问题。于是,在贞观末年,对外战争就频繁起来:贞观十八年(年)平灭焉耆;十九年(年),出征高丽;二十年(年),灭薛延陀;二十一到二十二年(—年),在东北,唐*又两度泛海进攻高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最后以失败告终,等到他失败而归时,无限感慨地说:“要是魏徵还活着,他一定不会让我去征讨高丽的,我也就不会落得这样的失败。”于是,之前被推倒的魏徵的墓碑被重新竖立起来,而魏徵之子与公主的婚姻也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年,唐王朝以李勣为统帅,取得了对高丽的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薛仁贵再次立下了卓著战功,于是被任命为安东都护,留守新征服的高丽故地。
7世纪中叶新罗与唐联合,先后灭掉百济和高丽,唐高宗仪凤元年(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最终,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与朝贡的关系,新罗每一位新君即位,甚至立王妃、太妃,都需要经过唐朝的册封。
白江口之战,4倍兵力的日*输得裤子都不剩
日本古称倭国,唐朝始改称日本。隋炀帝时,日本派小野妹子为大使出使隋朝。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年),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第二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唐高宗龙朔三年(年)九月,唐朝水*在朝鲜半岛中部的白江口与救援百济旧部的日本水*遭遇,爆发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日本惨败而归。战败的日本亲身体会到唐朝的强大,也开始认识到唐朝制度、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于是开始全面效法唐朝制度。这种情形,类似于明治维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规模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
明末时期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统治下,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年)间,经历了著名的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在17世纪前处于割据战国时代,明万历十六年(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成为关白。为了解决日本国内各阶层的矛盾,丰臣秀吉制定了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意图假道朝鲜,进攻明朝,从而达到一统东亚的目的。
日本战国三大武将(左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兵全面入侵朝鲜,不到四个月,朝鲜国土大部沦丧,国王宣祖出奔义州,朝鲜紧急向明朝求援。历史上,朝鲜与明朝有着密切的藩属关系,因而明朝两度派兵援朝,明、朝*队配合作战,经过七年的战争,终于取得了战事上的胜利,将日本侵略*赶出了朝鲜半岛,丰臣秀吉忧病而死。朝鲜李氏王朝通过不断派出朝贡与通报消息的“燕行使”与明朝保持着战略上的联系。
在明朝末年,在明、后金对峙时期,明朝毛文龙部驻扎在靠近朝鲜半岛的皮岛,给予后金以很大的牵制。但随着*治力量的变化,明、朝之间“互为掎角”的关系也难以维系。后金于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年)发兵攻破朝鲜,通过《江都合约》,约为兄弟之国,迫使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而在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年),已经改元为“清”的满洲*权,再次发兵攻入朝鲜,将朝鲜变成自己的臣属国。
年7月,美国海*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停泊在日本的江户湾,将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转交给幕府,信中提出开放双方贸易等要求。日本汲取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一年后美日《神奈川条约》签订,英国、俄国闻讯而来……日本被迫向西方开放,“明治维新”随后开始了。
黑船事件——美国*舰强迫德川幕府打开国门
在短短的几年中,日本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国家制度,从而使日本在东亚地区第一个走出了传统王朝的模式,走上了近代社会的道路。明治维新时期,正值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高峰时期,弱肉强食的殖民思潮甚嚣尘上。走上了现代民族国家道路的日本也立即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
起初对琉球和台湾的侵略,只是日本对外扩张的一个试探性行动,通过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实施大陆*策的主要目标。朝鲜是中国传统王朝最重要的藩属,每年三次、四次派往中国的贡使从未中断。明朝*府在万历年间曾经不顾国库空虚,两次派出重兵支援朝鲜抵抗日本的侵略。因此朝鲜对中国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主动承认中国的“上国”地位,主动维系着中国的宗主地位。
光绪元年(年),日本派出舰队侵略朝鲜,同时派遣使者森有礼前往中国试探总理衙门的反应。但中国却声称朝鲜虽为中国藩属,但内*外交悉听自为,中国概不干预。这一软弱无知的态度,无异于同意日本的侵略。光绪二年(年)二月,日本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规定朝鲜脱离中国独立并且向日本开放口岸、享有领事裁判权等。清朝对这一条约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使得中国失去了朝鲜的唯一宗主国的身份。
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
光绪八年(年),在李鸿章的推动下,朝鲜与美国签订《美朝条约》,使朝鲜向美国开放。但朝鲜依然单独发表声明,自称为中国的属国。李鸿章的意图是引入西方列强势力进入朝鲜来对抗日本的影响。随后,英、法、德等国陆续与朝鲜签约,朝鲜被迫向西方开放。
光绪十年(年),朝鲜发生亲日派策划的“甲申*变”,朝鲜国王在清*帮助下平定了*变。日本*府为此派出伊藤博文前往中国,要求赔偿日方损失。正忙于中法战争的李鸿章迅速妥协,于光绪十一年(年)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日后发生重大事变,中日两国如需出兵,必须通知对方。这个协议实际上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依据。
中法战争,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二年(年),日本参谋本部派出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进入中国搜集情报。次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开始计划全面入侵中国的战略规划。
朝鲜向列强开放后,日本意识到难以独自对抗西方各国,因此转而实行了一个新的策略,就是鼓励中国在朝鲜逐步占有优势地位,意图依靠中国的力量对西方列强的势力加以削弱。引入列强进朝鲜本来是李鸿章用来对抗日本的一步棋子,在日本表面上从朝鲜退缩的情况下,李鸿章抓住机会命令袁世凯为驻朝大臣,全面掌握朝鲜的商业、外交事务,将西方的力量加以削弱。
但对未来面对日本的危险,李鸿章却缺乏预见,没有做出相应的准备。日本在这一时期加紧了国内现代化步伐和扩*备战,已经充分做好入侵朝鲜和中国的准备。此时,在朝鲜面对的只是中国一支力量,这正是日本想要达到的目标。
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和扩*备战,日本完成了侵华战争的准备。日本国内激进组织玄洋社开始在朝鲜策动东学*叛乱,以此为日本出兵朝鲜寻找借口,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海战
日本*府为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战前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完整的作战方案:日*总目标是最终在华北平原与清*主力进行决战,迫使清*投降。达到此目标的关键是海*作战的胜负,所以日*部署第一阶段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入朝鲜牵制清*,在海上与北洋海*进行决战,争夺制海权;第二阶段驱逐清*出朝鲜,进入中国决战。
与此相应,清*采取的是陆*集结于平壤采取攻势;海*扼守渤海湾门户掩护陆*进驻朝鲜,采取守势的战略。九月十五日,日*大举向平壤进攻,以七千八百名士兵的兵力向只有两千九百名守御的清*发起猛攻。虽经总兵左宝贵率部顽强抵抗,但由于叶志超下令弃城,导致清*全*覆没。十六日,平壤陷落。
十七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海海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经过五个小时海战,中国损失四艘*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一艘*舰。日本取得了*海、渤海的制海权。随即,日*按照既定方案,从朝鲜侵入中国辽东,十一月二十一日,攻占旅顺。从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日*对旅顺进行了三天大屠杀,中国无辜群众两万多人被杀害。
日*强渡鸭绿江侵入中国
目睹惨案的英国人艾伦在著作中详细记述了日*刺杀怀孕妇女、枪挑婴儿的残暴罪行。美国报纸强烈谴责日本“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上是野蛮的怪兽”。光绪二十一年(年)二月,日*从陆路攻陷威海卫*港,海*提督丁汝昌自杀,十一艘战舰被日本掠夺。自此,经过三十年自强运动的中国,在陆上、海上均遭到最惨重的失败。日*将李鸿章的淮*赶出朝鲜后,成立了以朝鲜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权,宣布朝鲜独立,进而全面占领中国辽东地区。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东亚两个最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之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这个近代化的过程中,清*府只是被逼无奈地在西方列强的一再打击下亦步亦趋地在有限领域进行着改革与整顿,社会整体与*治体制却顽固地坚守在旧体制之中。相比之下,日本的改革却是根本的。明治维新为日本建立了现代*治制度,在此框架下开始商业、科学领域的改革,这与清朝的洋务运动有着本质区别。
此外,人的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最高统治者缺乏远见,对外部事件的认识流于表面,不能预见未来的重大危机。同时又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