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从屋檐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远处的青山包裹在一片纯白的雾岚之中,雨后的通川区江陵镇和平村特色产业园内,茁壮成长的青脆李和柴胡散发着勃勃生机,充满希望的产业园正逐渐成为和平村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和平村最初的办公地是一间“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土坯房。办公用品缺乏,基础建设滞后,简陋的办公条件严重制约着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年,在区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和平村支两委成功修建*群活动中心,并打造廉*文化墙,提升基层*组织“硬条件”,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基石。
村级阵地有了,可和平村自然条件差,基础建设滞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只留下老幼妇孺,村民普遍缺乏科学种养殖知识,且没有长远产业规划,贫困人口多,返贫率高,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乡村振兴道阻且长。
原第一书记徐永红努力寻找致富之路,他明白仅仅依靠有限的扶持*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想要斩断穷根,不能只依靠“输血”,要能自己“造血”,要靠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留住劳动力,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徐永红请来通川区农业农村局种养殖专家实地调研分析,最终决定引进金惠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流转闲置土地的方式发展中草药、青脆李等种植业。
目前,特色产业园区总面积达亩,共种植田家塝青脆李苗株,套种60亩柴胡中药材。合作社已累计为贫困和非贫困村民发放务工费用15万元。
如今,和平村实现了特色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与家乡共同发展。原第一书记徐永红说,“结合本地优势,打造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真正留住乡愁,留住乡村风情。”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