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庚戌(五十五年)()季冬
枝阳(会宁的别称)李氏藏板
链接:
悦读
《香远堂集》(会宁清代第一个进士李玩莲纪念文集)(张克靖整理)
悦读
《香远堂集》(会宁清代第一个进士李玩莲纪念文集)(张克靖整理)
寿宋南坡序
吴镇
乾隆十有三年(),予从山左牛真谷先师肄业南山书院。时两河才俊云集,讲贯切磋,与予缔交殆遍;而相视莫逆者,则推宋二南坡。
南坡生少予数月,尝以弟畜之。迨庚午(十五年)()秋,同与乡试;公车北上,复与之俱。风餐水宿,未尝一日相离也。后予与南坡累科不第,间关十年,始先后挑选广文,而予铎韩城,南坡铎白水,同在左冯一郡,每逢校士,隔岁辄一相聚焉。既而南坡以忧去,服阕后,补授阶州学正。适予自沅州罢郡旋洮,而南坡由武都赴省,曾便道止宿予家。酒阑灯灺,谈及书院同学时事,辄忽忽如梦中,盖距真谷主讲日,又三十余年矣!嗣是南坡赴京谒选,筮得闽之永福令,莅任甫三月,即引疾归。急流勇退,人皆贤之,而复叹其生平抱负未彰施于鸣琴也。
嗟乎!南坡归矣!夫乌兰(这里指靖远县)之山,雄峻甲于河陇,钟灵毓秀,代出伟人。即大芦(即今靖远县大芦子)诸宋,亦多以汗马之勋,晋阶提镇;然求其以文吏起家而身膺民社者,惟南坡一人耳!今才绾墨绶,旋即抽簪,何其难进而易退乎!抑别有不得已于胸次者欤?虽然,宦海茫茫,升沉无定,使南坡眷恋铜符,不能知止,则戴星出入,虽亦臣子报效之常,然而南坡老矣,风尘趋走,谅非所长,吾恐桃坞梅溪,未必能坐啸而雍容也。今也归去来兮,较陶公尚迟九日,吾为南坡幸,讵为南坡惜哉!
南坡为明经笃翁之仲子,与其昆弟四人,皆敦孝友。邻里乡*,咸仰德风。兹之归也,二子一孙,悉能纡紫拖青,以当舞彩;然而屈指春秋,已忽忽六十有八矣!会嘉平之十二日,为南坡览揆之辰,适予亦谬以非才,主讲兰山书院,靖邑亲友祝嘏者乞言焉;然而予亦老矣,词无枝叶,惟缕述交情,以博南坡之一笑。南坡把酒而读之,真谷虽仙,髯兄犹在,当回想青灯夜雨时也。
(文后姚雪门评语:“文生于情,极回翔往复之致。”)
注释:
山左牛真谷先师:牛运震,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终年五十三岁。字阶平,号真谷,山东滋阳(今兖州)人,进士,金石学家,著有《空山堂集》。讲贯:犹讲习。《国语·鲁语下》:“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韦昭注:“贯,习也。”南坡生少予数月:吴、宋二人皆生于清康熙六十年(),比其师牛运震小十五岁。畜:通“慉(xǜ)”,喜爱,眷顾。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举人”。间关:本指道路崎岖难行,这里引申为命运曲折。
广文:唐天宝九年,在国子监增开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领国子学生中修进士业者。郑虔曾任广文博士,时人视为冷官。杜甫《醉时歌赠广文馆学士郑虔》:“诸公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明清以来泛指儒学教官。
左冯:全称“左冯翊”。汉代郡名,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辖二十四县。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适予自沅州罢郡旋洮:乾隆四十五年(),吴镇在沅州知府任上因属县“讳盗”事被劾,罢官回乡,乡居故里临洮多年。晚年在兰州兰山书院主讲,教授11年。灺(xiè):灯烛灰烬。鸣琴:《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后用“鸣琴而治”一语为称颂地方官*简刑轻之辞。民社;人民与社稷。此处指担当行*事务的人。墨绶:结在印环上的黑色丝带。《汉官仪》曰:“秩六百石,铜章墨绶也。”后来因以墨绶作为县官的典故。抽簪:簪,冠笄,连冠于发者,仕宦所用。故称弃官引退为抽簪。《文选》晋张景阳(协)《咏史》诗:“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注》引钟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绝一丘。”铜符:铜印、铜章。《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宋史·舆服志》:“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清制:府、州、县皆铜印。归去来兮: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四十一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澎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自免去职”,回家后便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语气词,表示将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意愿。较陶公尚迟九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而宋南坡任福建永福县令为时三月,按农历大小月合计八十九天,故云“较陶公尚迟九日。”纡(yǖ)紫拖青:通作“纡青拖紫”。系佩印绶,比喻地位显贵。东汉杨雄《解嘲》:“纡青拖紫,朱丹其毂。”《注》:“《东观汉记》曰: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纡:系,垂。汉张衡《东京赋》:“纡皇组,要干将。”舞彩:暗用“彩衣娱亲”之典。传说春秋时有老莱子事父母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后来诗文中常以彩衣娱亲为孝亲的典故。览揆:鉴度。屈原《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注》:“览,观也。揆,度也。……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后以览揆为生辰的代称,本此。祝嘏(jiǎ):告神祈福之辞。《礼·礼运》:“修其祝嘏,以降上神。”《注》:“祝,祝(执事人)为主人飨神辞也;嘏,祝为尸(受祭者)致福于主人之辞也。”后世谓祝寿为祝嘏。嘏:福。髯兄:吴镇自称。吴镇是乾隆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个美男子,他的美髯尤为人所仰慕。李华春《吴松崖先生传略》:“松崖躯魁梧,高颧,丰颐,修髯。”其弟子周大澍又云:“澍始见于兰山讲席,红颧修髯,望若神仙。”吴镇对其美髯,甚为自爱,自称为“吴髯”。《赠江明府乙帆》诗曰:“何当共饮洮河水,一笑掀髯话古今。”因为他比宋绍仁稍长,所以自称为“髯兄”。
范振绪《靖远县新志·耆旧传·宋绍仁传》
宋绍仁,字元长,贡生候选教谕材子,乾隆庚午科举人,甲戌大挑二等。乾隆三十一年选陕西白水县教谕,三十六年丁继母忧,服阕,补阶州直隶州学正。俸满,本班截取,选授福建府永福县知县。莅任不久,以病辞归。绍仁两任教官,以身作则,课士有方,阅十余年为一日。其之官永福也,以不通闽省土语,多由通译传话,恐上下其手,一有贻误,为害不浅,遂解组。子二:步瀛、跻瀛。
庚辰恩科乡试题名碑记
国家承平百馀年,累洽重熙,礼陶乐叔(?),文运垃垃(?)日盛。迄庚辰岁(乾隆二十五年)(),恭遇我皇上五十万寿。明年欣逢圣母皇太后七十万寿,会万善之袭庆,际多寿之作朋,而又于其时欣当西域荡平,五年中拓地二万馀里,非常之功,亘古未有,乃偃*节于灵台之上,搜遗珠于沧海之中,特开春秋闱恩科。所以布大庆于天下,章寿考之作人,诚旷典也。今年六月,礼臣以陕西乡试正副考官请,佩莲以翰林官奉恩命为侍御史胡公绍南之副,主试关中,协恭慎简,希得学有经法、通知古今之士,备国家器使之用。榜既发,宪府大人先生风听胪言,博采舆论,翕然称得人。新贵诸生以次来谒,彬彬乎庶几玉敝(?)班中人也。越日偕来,乃同心一口,援唐“题名碑”之例,而请记于余两人。余以文为职,不获辞。谨按《新唐书》,凡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阶下叙齿谢恩。遂升堂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曲江会题名席。李肇《国史补曰:“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关中,故唐都也,曲江虽湮而慈恩寺之雁塔岿然独存,穹碑林立,几如千佛名经,而记则无闻焉,岂其事不足记欤?抑虽有记之,久而失传欤?夫自唐以来,得人之盛无如进士,义不可以无记。举人则□□矣,而立碑之盛与进士埒,毋乃岐出欤?余曰“否否”,举人,举进士也。《雍录》载唐诗曰“曾题名处添前字”,则举人碑即称进士碑,及第后惟有一字之添,而记又安可以少乎哉?况诸生幸生圣世,叨中特科,一时名卿钜公如五纬相汁,以□于东井太和,翔洽鼓舞振兴今日者,歌《鹿鸣》之什,入《鸿渐》之路,不惟望诸生字(?)赐及第、称前进士已也。上以感君恩之钖圩,中以佩宪德之栽培,下以砺友生之名节。义本君亲,行崇风俗,立朝公忠,悉为国器,无蹈会昌中浮竞*援馀习,不亦为吉人吉士矣哉!抑唐科名之无遗,议者惟严挺之。在开元中,典举连年,人称平允。陆忠宣贽,在贞元中知贡举不数年,闲居台省,清近者十馀人,其衡鉴之真,皆可为谏议翰林法。余两人所得士,未敢信为何如,而不枉不滥,心源或合,诸生中倘有韩昌黎荤流者乎?后为季虎,前为显龙,文章勋业之盛,皆足以报朝廷而光史册。余两人鄯(?)为举主,皆与有荣施(?)矣。时则为监临者,大中丞锺公音、大方伯方公世鲅、大观察阿公永阿;为提□者,右方伯粮储王公太岳、右观察驿传金公镕;为内监试者,廉访潼商道屠公用中;外监试廉访绥处榆道王公镗;为同考官者,知宝鸡县事郭君元灏、知三原县事王君秉韬、知兰田县事周君庭慕、知宁州事谢君王琰、知澄城县事高君赞敬、知高陵县事赵君友火良、知武功县事□君星阿、知安化县事张君绳武、知白水县事梁君善长、知南郑县事田君世丰,例得大书特书于碑。赐进士出身、山西道临察御史、加三级纪录四次、河南胡绍南篆额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编修、加一级纪录四次、海盐朱佩莲撰文
雷尔杰 朝邑县 范兆麟 富平县
周映紫 高陵县 孟焞 渭南县
万邦宁 鄠县 舒 华 西安府
王 杰 韩城县(此人后来高中状元)
李文辉 城固县胡士魁 泾阳县
李一珩 商州赵祖宋 渭南县
杨克让 武功县王时泰 长安县
魏士淳 咸阳县叶 兰 榆林府
江得符 皋兰县张经世 中卫县
李善道 张掖县张期留 华州
张五典 泾阳县李玩莲 会宁县
白士钧 清涧县李登衡 秦安县
薛 祥 同州府张廷榴 武功县
刘承均 临潼县谭崇易 城固县
杨 蔚 扶风县董廷式 洛川县
王 默 三原县冯白友 凉州
由 锐 同州府唐若瀛 三原县
杨著蕃 韩城县秦谦益 蒲城县
程有觉 韩城县里 进 三原县
文星灿 耀州刘 浩 华州
白明礼 澄城县刘世煜 三原县
雷长缉 朝邑县李 煜 兰田县
李岐嶷 三原县王良弼 潼关县
赵 孟 临潼县李之蘩 西安府
安大任 周至县原承范 蒲城县
王德华 富平县马 鲁 同州府
张步瀛 蒲城县*建中 皋兰县
强秉心 富平县李嵩乔 潼关厅
原集凤 蒲城县戴 炳 宁夏府
韩 厂 洛川县薛 鉴 韩城县
张体仁 蒲城县*璞玉 郃阳县
北闱中式二名:
康坦岳 城固县 刘元祀 朝邑县
副榜:
苟时敏 三水县 刘执礼礼县
王吉□ 富平县 张□震 长安县
赵际贤 永昌县 孙鸿绪 宜君县
张 圬□□府 原景泰□□府
冯世经 清水县 孙元翰 三水县
徐尚质 淞啡县 张素抱 朝邑县
乾隆二十五()岁次庚辰秋九月之吉 长安庠生郑炳书丹
安氏故居及其人文历史
录自网上“西行倦客”(尚*)
年06月20日博客日志
安氏故居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柏林村堡门社,始建于清代同治(~)初年,建成于光绪(~)末年,先后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建造过程(中间因故停建十余年),是当地望族安氏之安守中(候选知县、乡团团长,同治甲戌科进士安守和之兄,《宣统甘肃通志》《重修定西县志》等有传),及其子安沣(廪生、候补知县,周桢(字干臣,今会宁柴家门乡周家门人)《定西县志》、《重修定西县志》《定西县志》等有传)所建。原址占地面积平方米,有大小各类房屋40余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先后陆续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房屋拆除,目前仅剩有一座大门和南厦房、客房、书房三座房屋,现存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其中,书房(兼作私塾)位于大门外,坐南朝北一坡水三间开,长7米,宽6米;客房位于前院北侧,坐北朝南两坡水三间开,长9米,宽8米;南厦房位于后院南侧,坐南朝北两坡水三间开,长9米,宽8米。现存的三座房屋,均为木质框架,以土坯和青砖砌墙,深檐明柱,起脊瓦兽,木刻砖雕,青瓦滴水,棋盘一体式门窗,其中以南厦房、客房两处保存相对完好。
可以肯定地说,安氏故居是目前安定区境内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也是清代安定县当时相传最为考究的私人住宅之一(时有“小故宫”之称),对于研究关陇地区明清时期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年10月15日,安氏故居被定西市安定区人民*府正式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发[]89号文件)。
安氏故居之所以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不仅在于它是目前安定境内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关键还在于它所具有的人文内涵、思想底蕴和精神价值,因为安氏故居养育出了乐于赈济灾民、维护地方安宁的抗乱志士安守中,养育出了为官清正廉洁、颇有*绩官声的地方官员安守和,还养育出了杀敌保国护驾、刺寇震惊中外的爱国将才安沣。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文内涵、思想底蕴和精神品质是安定区地方文化研究的可贵材料,值得后人学习、研究和继承。可以说,安氏故居也是一座具有现实意义的爱国教育基地。
根据郭杰三《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定西县志》卷九“民族一”记载:“安氏,明末由武陵迁来。”按:武陵,即明清时期湖南常德府治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根据《安氏宗派》记载,安氏迁至巩昌府安定县是明初永乐年间(~),早于“明末由武陵迁来”之说二百余年。明清时期,安定安氏家族曾经涌现出一批读书习武有成之士,如进士安守和、安荫甲,文举安远业、安维岱(又名登岳)、安汝超、安天笃、安沄、安怀仁,副榜安荣礼,拔贡安遇,优贡安鸿甲,岁贡安境、安汝智、安淮、安祖武,监生安秉常、安寿、安傧,廪生安沣,武举安世泽、安镇、安怀林等,他们既是安氏家族的历史荣耀,也是安定地方的时代精英。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清代后期有“安氏三杰”之称的安守中、安守和、安沣(即安泾)。
安守中(~),字允若,祖籍湖南武陵(一说四川广安,又说四川绵竹),清代巩昌府安定县北乡十八里铺寿元堡(今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柏林村)人。候补知县。从小受其父亲安豫的言传身教,为人性格豪爽,智勇双全,家境富裕,乐于仗义疏财。同治初年,“花门之乱”爆发,安守中奉县谕督办乡团,协助保境安民,维护地方治安。同治三年(),甘肃提督陶茂林、陕甘总督杨岳斌等入甘,屯兵安定县城,兵饷匮乏,安守中“出一万三千金助之”。同治六年(),贼破县城,县令多龄、教谕蓝毓青等人皆战死。安守中援兵力战,随即收复县城。同治七年(),因为连年战乱,饥民遍野,安守中“输粟百余石”(每石斤)以赈济灾民。当时,贼匪不断侵掠安定境内,民众终日不得安宁,而“邑民多散处,寇至无以资卫御”,安守中“因倡筑堡寨,自县北十里至车道岭筑堡十余,声息联络,北道乃有行人”。同治八年(),贼复围城,安守中亲督乡团迎战,“贼不得逞,围解”。同治九年(),县城东山民堡告急,安守中率部往援,“遇贼于*牛湾,大破之,贼遁去”。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贼掠县境,安守中率领民团出战,“斩馘数人,贼却”。追到兔儿嘴,“遇伏贼,围之数重”。安守中率部奋战,“身被十余创”。部属劝说:“贼众我寡,当速奔。”安守中回答说:“我奔,则此*无噍类矣。”于是,率领部属与敌力战。这时,敌贼发炮轰击,安守中不幸“殒于阵,时年四十有六”。关于安守中战死殒身的情形,还有一种说法如下:在甘林岔抗贼斗争中,安守中带领数百名部众埋伏在十八里铺以东的低山梁,准备迎击葛家岔方向的来犯之敌。但是,由于来敌过多,贼我悬殊太大,接战不到几个回合,便被匪贼冲杀溃散。安守中孤身作战,在兔儿嘴“遇伏贼,围之数重”,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时年四十六岁。根据《安氏宗派》记载,“由县申详,转奏请旌,蒙允立传,入昭忠祠,并列省志”。也就是说,县上申报朝廷,朝廷允许县志立传,入昭忠祠,并且列入省志。当时,翰林院庶吉士王作枢等多名社会各界人士恭颂匾额“气壮武陵”。(关于安守中其人事迹,清末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宣统元年刻本),民国郭杰三《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定西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年8月版),当代刘汉杰、冯麟、王维藩《定西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版)等均有传略,此不赘引。)
安守和(~),字煦斋,号蔼如,晚号瀑峰。安守中之胞弟。同治十三年()甲戌科3甲13名进士。历知陕西长安、延川、临潼、兴平、蓝田、咸宁、略阳、朝邑、扶凤、宝鸡等县,署邠州直隶州知州。所至颇有声誉,尤以长安为最,*绩突出,陕人爱之,呼为“安青天”。陕西布*使、中丞叶伯英曾以“悃愊无华,实*爱民”保荐,得卓异一等。安定区博物馆收藏有朝廷诰封四幅,可见安守和在任期间*绩显赫。其人能诗赋,善书法,尤以行楷见长,笔力浑厚雄壮,风格清雅有致。(关于安守和其人事迹,民国周桢《安定县志》(民国十八年稿本),郭杰三《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定西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年8月版),当代刘汉杰、冯麟、王维藩《定西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版)等均有传略,及其当年所知长安、延川、临潼、兴平、蓝田、咸宁、略阳、朝邑、扶凤、宝鸡等县地方志均有载录,此不赘引。)
安沣(~),字屺瞻。安守中之子。廪生,候补知县。出身于忠义门户,自幼性孝善友,爱好武功,善于骑射。一生忠孝双全,为人重义轻财,见善不欺,逢恶不惧,是一位英勇善战的爱国将才,因其排行老四,时人尊称“安四大人”。同治十年()二月,父亲安守中阵亡于同治兵乱,使得当时年仅八岁的安沣对贼匪怀有深仇大恨,痛下子报父仇的决心。从此,他攻读兵书,苦练武功,决心招兵买马,挥师安定。光绪二十一年()春,第三次河湟事变爆发。同年八月,清廷派董福祥统领甘*马步28营多人自京赴甘平定事变。安沣得知董福祥部途经安定的消息,便募率部众百余骑赶赴西巩驿迎接,亲向董福祥将*申述:“吾父守中,惨死于乱。愿从*杀敌,以慰父灵。”从此,投入甘*,被编入骑兵一营,跟随董福祥征战河湟。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底,声震一时的河湟事变终于平定,安沣“由*功保举花翎同知衔,管带甘*亲兵骑兵第一营,陕西候补知县”。到了十九世纪末年,清*府更加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清廷急调甘*董福祥率部进京抵御外敌。于是,安沣跟随董福祥入京,负责京城防卫及警卫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各国以保护使馆为借口,决定调兵北京。五月十四日(公历6月10日,下同),英国海*中将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EdwardHobartSeymon)率领各国联*余人由天津租界出发,大举进犯天津、北京。五月十五日(6月11日),驻京日本大使馆书记员杉山彬乘坐马拉东洋轿车去永定门车站途中,为杉山彬开道的两名日本人对一名抱有婴儿的中国贵妇无理纠缠,其中一人将婴儿从那个贵妇怀中夺走,摔死于道旁。这时,杉山彬正乘车而至,安沣见此拦车论理,反而遭到枪击,打伤了安沣左臂。安沣愤怒之下,将杉山彬从车上闪电般地扯下,以刀直刺其腹,随即分尸于道。同时,没收了马拉东洋轿车。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组成的八国联*攻占了大沽炮台。六月十八日(7月14日),攻陷天津。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攻破京城。当时,安沣率部驻守在正阳门城楼,坚决抗击列强,进行殊死搏斗,所部十之有九命丧疆场,为国捐躯。京城失守以后,安沣带着幸存部众撤至京城以南休整待令。当此国难之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亲贵大臣们决定从宣化逃往西安,命董福祥、安沣所部一路护驾。九月初四(10月26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抵达西安,驻跸西安新城陕甘总督署,由董福祥所部安沣管带数百人轮流值班护卫。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历9月7日),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府和谈代表团,与八国联*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在议和条文中,八国联*提出董福祥、安沣等抗敌义士为“凶手”,必须严惩。清*府于无奈之际,只好以“已战死”为名,将安沣等功臣发往原籍。为了掩人耳目,安沣从此改名为安泾,悄然隐居安定乡野。民国十一年(),安沣病卒于家,享年59岁。当年返回原籍之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因其“扈跸”有功,赦赠一面红底黑字的绣织大绵旗,上绣“送天府”三个大字。整个中华民国时期,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隍爷(文天祥)圣诞时,人们将它悬挂于隍庙门前的铁旗杆上以示旌表。(关于安沣其人事迹,清末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宣统元年刻本),民国周桢《安定县志》(民国十八年稿本),郭杰三《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定西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年8月版),当代刘汉杰、冯麟、王维藩《定西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版)等均有传略,此不赘引。)
说明:此文系应安氏后人安汝德等人之邀,为定西电视台、安定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专题片而整理。
(资料链接)养蜂说
莫邪
年7月28日,我因有《定西地区志》编纂之约,赴定西市安定区图书馆查阅资料,检阅馆藏旧籍目录时,发现一本极有价值的《铁堂诗稿》旧钞本。全书共上下二卷,合订一册。白麻纸双面工楷钞成,计页。封面题:《许铁堂诗稿》,正文前题:《铁堂诗草》。此册原本为清乾隆四十九年()安定知县胡纪谟钞藏本,后有胡氏跋文一篇,对于《铁堂诗草》流传经过,记载颇详。此册《铁堂诗草》,据胡本再钞于清道光十六年()丙申岁春三月,未署钞藏者姓名,只题:“钞于澄邑韦庄镇绳武堂书馆”,迳从“胡纪谟钞跋本”钞出。胡纪谟于跋文中自称“潞阳人”,今属山西省长治一带,道光再钞者称“澄邑”,今属陕西省澄城县,与山西相望,与胡氏必有关系。书末钤有“梁师灏印”、“鉴堂”二印,另有“坚持雅操”(《千字文》句)朱文印钤于书中多处。胡纪谟跋文中记载了他乾隆四十九年至安定任后,门生秦维岳(皋兰人,字觐东,号晓峰。乾隆庚戌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国史馆纂修,转江南道御史。后讲学兰山书院。)及安定举人安维岱(又名登岳)携“铁堂遗稿”见胡,想以父母官的号召力集资刊刻。由于胡氏初到安定,疲于衙事,未得校刊,旋归秦、安二人。嗣后,秦维岳、安维岱遗稿本,由临洮吴镇与金匮杨芳灿整理编辑,于乾隆五十五年()由兰山书院梓行,这是最早刊行《铁堂诗草》。
铁堂诗草跋
胡纪谟
铁堂先生诗名、*绩卓越,国初读渔洋《感旧集》,每想见其为人。乾隆甲辰(四十九年)(),谟承乏定西,虽继后尘,瓣香云邈。门下士秦君维岳同安孝廉(举人别称“孝廉”)维岱,手携一编,曰:“此铁堂遗稿也。”亟为披读,浑雄奇倔,语辄惊人。惜卷帙未全,涂窜过甚。时方以身莅冲剧,候迎旁午,耳目尘封,不暇稍为搜订,仍归之秦、安二君。因慨铁堂生而宦不达以死,死而精力所留,复若灭若没,丰狱沉埋,意斗间紫气,必有能识者。
洮阳吴松厓先生,先得我心,勤求抄掇,后集获全,登诸梓氏。是拭以华阴赤土,而宝锷争芒,遂长存宇宙矣。昌黎有言:“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铁堂之诗,前有渔洋诸名宿而彰,后复得松厓先生而传,不特九原引为知己,而谟景慕曩徽、表章未逮之志,亦藉是大慰云。题数语并系以诗:
口碑心版寄心讴,丁卯桥荒土一抔。
此是山人身后血,寒于霜月碧于秋。
竟说才人尽爱才,居然物色到尘埃。
延陵廿载搜罗苦,今喜高名媲剑台。
松厓常有“铁堂诗刻成,即了一生心愿”语。
潞阳后学胡纪谟谨跋
按:丁卯:康熙二十六年()。
安定区图书馆古籍概况
赵凤英
古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善本书是国宝。安定区图书馆的古籍是定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我馆登录了册古旧图书,多数为清朝、民国期间的版本,系建国初期定西知名人士康锡晋、郭汉儒先生及其他单位捐赠,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类的43个小类,即:易、书、诗、礼、春秋、孝经、群经总义、乐、小学、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钞、史评、*书、时令、地理、目录、丛编、儒、道、法、兵、农家、总集、别集等类,按成书年代而论,清乾隆以前的书占三分之一,属善本书;道光至年辛亥革命以前的书占三分之一,属古籍图书;年中华民国至建国前的占三分之一,属古旧图书,按精本、足本、旧本书的标准划分,善本书占三分之一。最为常用的及被地方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