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日,星期一,农历癸巳年十月三十上午,时钟定格于10时30分。此时此刻,我睁大眼睛,屏气凝神地盯住电脑屏幕:找到了!成功了!我终于寻谱成功了!我终于找到我的先祖了!没错,就是他:泽亨!我的“泽”字派先祖。
《张公南轩族谱》道光8年编纂我祖泽亨(善长)
泽亨,锡化公第四子,字明元,一字善长。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年)二月廿九酉时生,年四十四岁,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公元年)十二月二十二亥时殁。葬*泥窖猪婆拖索山坐北向南。配徐氏,长邑徐启先之四女,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年)四月廿二丑时生,寿六十二岁,嘉庆元年丙辰(公元年)八月初八未时殁,葬荷叶塘北仑右合字明棠配刘氏墓坐向同。子三:新嵩、新地、新徵。女二:长适长邑杨先举,次适文洲*德安(此段文字录于族谱)。
屏幕上显示的善长公及徐老夫人的信息,与我掌握的“时裔”(乡下为谢世者做道场时使用的记载近代部分先祖的名册)上的信息完全吻合。随后,善长公三个儿子一个儿媳、两个孙子共8人的信息和“时裔”记载完全相符。
寻谱成功了!我的老祖宗,您让我找得好苦呀!
在此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电话邀请族侄朝辉速来,一起继续在网谱中“上下求索”,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我们从某网站刊载的《张公南轩族谱》的影像资料上,完整的找到了从第8派“贵文”至第23派“营义、营敷”的世系,共“无间道”的将世系准确推进15世。因为该谱修于道光八年(公元年),故族谱上我支信息记载仅至营义、营敷(营字派:为栻公第23派孙,相当于官山通派的“德”字派)止。营义:字精彦,一字国俊,嘉庆十年乙丑(公元年)十二月廿六寅时生;营敷:字精采,一字亮畴,嘉庆二十年乙亥(公元年)十二月初四酉时生。该谱玉成时,两人分别为23岁、13岁,尚无子女的记载。
根据族谱的记载,现将我支族的世系附列于下:
九皋—抗—仲芳—孟常—克勤—浔—崇纪—璘—庭坚—文矩—绂—咸—浚—栻—焯—明义—铿—任道—渊—源升—贵文—彦琦—惟良—茂锦—邦淮—时用—应芳—所安—之尊—习枢—炳烈—培方—锡化—泽亨—新徵—荣义、荣敷。
因为20年的默默坚持,今天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可以说,廿载辛苦寻谱,今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历史的车轮重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我的家乡——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有许多姓氏都续修了族谱:张、王、刘、李、陈、邓、杨、易等等不胜枚举。但是我支张姓却一直按兵不动,何故?没有老谱也。没有老谱,何以续修宗谱?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找到老谱。要找老谱,说说简单,实际找起来,谈何容易。
关于本支张姓族谱,先辈说是“破四旧”时烧毁避祸了!因此也就遗失了!说起祖先,据说是从四川绵竹迁居湖南宁乡,再迁居益阳的。
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英特网上发了一贴求购启事,大意是求购《宁乡先儒张氏族谱》。发了也就发了,有无结果不得而知。年初,山西一位张姓宗亲给我回复了一个“伊妹儿”。他说,他曾在北京通途网站建“张氏春秋”分站,登录者达万余人,成为张氏第一网,可惜一直打不开,成为憾事。现很少上网,不能成此大事,甚为惋惜。年初,也是那个求购启事,我还与湖南日报一位先生有过联络,他在邮件中说,见您在网上求购《宁乡先儒张氏族谱》,恰好我手头有张栻裔族谱两套:《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和《张氏庆云公房支谱》,均为民国年间原谱。系南宋大儒张栻后裔族谱。收到他的邮件后,我随即给他回复:你这两套族谱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我要找的,请你将族谱中的“派语”告我。时隔不久,他回复我,这些旧谱均藏之数载,一时找出不易,故其派语暂无法奉告,但将两谱所作提要附录如下:
《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民国卅八年己丑四益堂刊,铅字排印本,宣纸。张谦总纂。八卷,品相佳。宋儒张栻九世孙关子讳有成,护谷王来长沙,时任都指挥使,明史有载,后屯田而家。卷一纪源,卷二世系,卷三齿录,卷四纪事,卷五坟墓,卷六耆寿(作者注:据查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张姓源流湘潭张氏得知:宣公六世孙渊,生二子:源升,恒升。恒升生会文,会文之子关子徙居湘潭,为湘潭八家湾张氏支祖)。
《张氏庆云公房支谱》,民国卅八年己丑刊。木活字本,宣纸,线装。卅六卷,另首一卷,末六卷,四十册。品特佳。此为南宋大儒张栻九世孙庆云公裔谱。卷二载长安世系、成都世系、长沙世系。卷三收录衙修魏公(张浚)、宣公(张栻)祠暨坟墓及堂碑、图记,清益阳县衙优免其裔述略和案卷等(作者注:年11月,在益阳市赫山区龙岭工业园石头铺村汉寿人张进宝(盘龙酒业公司总经理)家中,看到了《张氏庆云公房支谱》,民国卅八年(己丑)编纂。庆云公,即天景公,为七瑛公之一的仲瑛公之子,后裔现居桃江栗山河、益阳沧水铺)。
两谱虽然说得明白,但派语对不对,不得而知。他在回邮中说,张氏派语不是我不相告,实因藏之已久,一时翻出不易。张南轩后裔主要分居宁乡、益阳、湘潭三地,大概是清末或民初统一过派语,故三地张氏派语一样。另益阳还有非南轩裔张氏,我手头也有几部,堂号是“清河堂”。他说,益阳家谱我收藏特多,重要历史人物如陶澍、胡林翼、周扬、周立波、周维寅等人的都有,此外还有龚、皮、王、萧、刘、李等氏家谱。均系我多年来搜集。从这些情况分析,其所藏益阳家谱是我支家谱的可能性不大,故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为了能寻找本支张姓族谱,我和家父,还有族侄朝辉做了许多努力。下面,是我们数次寻觅老谱的详细过程(按时间叙述)。
年10月28日,在我的老家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陈北塘村,我访问了本村邻组的本族父辈(与家父同辈的一位识字人)张正冬。其时年约60岁。其说,本支族谱在本地共有两套,我保存的一套在“破四旧”时因担心被批斗烧毁了。另一套保存于本乡西湖村张宏详家。他家阶级成份较大(富农),在历次运动中,族谱烧毁了。但是,其凭借超人记忆,记得我族派语20字。兹录如下:区秉培锡泽,星营起锦期;灰宏卓经济,光细庆风归(作者注:这20个字,大都是谐音字,我就地取材,写在一个“芝城”牌香烟盒子上,保存至今。其是我寻谱的第一组基本信息)。
派语(部分)张正冬提供年5月4日,这一天天气尚好。我和家父晚上打着手电筒到邻村本家同辈张宏详处访问。其时他已经50多岁,识字,但时隔不久就下世了,这也就成为我对他的仅有一次“绝访”!据他回忆,他只记得10个派字:星营起锦期,灰宏卓经济。其他派字记不得了。他说,老谱只有张正冬家保存一套。同时他告知我们,我支族公祠在湘阴县“洋古老”不远处的武大桥。本支还有族人世居宁乡县双江口镇。他说,我支可考近祖善长公有三子:道峻、道坤和道献。道峻为文状元,早夭;道坤为武状元,亦早夭,两人均无后,只有道献有两子传后,为我先祖(作者注:据查《张公南轩族谱》,善长公的确有道峻、道坤和道献三子,且道峻、道坤均在20多岁时亡故,也没有文状元、武状元的记载)。年6月22日,端午节,我回老家过节。下午我和家父一同上门专访本乡西湖村本家张庆堂,其与家父同辈,已八十高龄。但其记忆衰退,所言七零八落。好在有一本“时裔”,但因年7月,本乡遭遇洪水,堤垸溃决,“时裔”被洪水浸泡,仅部分页码完好,其余已粘结无法复原。同年8月31日,借“时裔”携至益阳市城区,能复印者概复印,原件奉还。后据悉,原件不久即失落(作者注:此“时裔”是我寻谱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第二组基本信息)。
“时裔”资料离开张庆堂家后,我直返益阳,路过本村邻组另一张姓族人张桂新家。听父亲说,此人也是恢字派(与家父同辈),或许和我们同宗。故顺便上门访问。此人也已年过五旬,早年从宁乡县狮子乡水许庙村迁居我村。其老家在宁乡县汽车站不远处的乡粮站附近,位于老县城西约4公里,现老家尚有兄弟、族人张焕新、张裕山、张裕连等多人居住。后张桂新返宁乡老家问之,不是我支族,作罢!
年9月11日,下午,我返老家。因为我妹小红生病(肾炎),我和父亲准备去探视。12日,我和父亲早起,凌晨6时到邻村乘车到湘阴县城。我妹病情趋于稳定。
13日,我和父亲早上7点即到湘阴县汽车渡口乘车去湘阴县临资口镇三合岭村寻谱。我们到达时,其恢字派老者张恢仁已去女儿家,等到11时30分,恢爹和另一老者张寿华赶回家中,时张寿华随身携带三册年所修《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其派语是:升文彦惟直,邦时应所之;枢炳培锡泽,新荣起锦期;恢宏勖经济,光耀庆洪规;运兴人进福,本正树开枝;孝友家声远,中和祖绪垂。
虽然该谱后40个派字和我们相同,但我们无法确定是不是我支族谱,尽管该族谱序文中载有其祖同为魏国公张浚、南轩公张栻。张寿华推测,我祖可能为贵文公,他的先祖为景文公。另外,该谱派语前面为何多出10个派字(升文彦惟直,邦时应所之),只能等以后再行考证了。中餐后,我展开族谱,抄录世系源流,留以备考(作者注:在以后的查找中,的确有数部族谱派语和我们相同,但都不是我们要寻找的族谱)。
年10月1日,我到本乡飞龙寺村6组(原东风大队)张美田家访问。其只知自家之事,其父为月雷公,其有兄弟四人,他为第四。其兄张新田,早年迁居湖北省江陵县;二兄张再田居本乡飞跃村九组;三兄张普田居本乡注湖村2组。张美田有二子,长子国奇,有孙一宏强,曾孙一果;次子国光,有孙二*强,富强,曾孙一凡。
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普天同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上午,我们一家三口,陈忠孝一家三口,妻弟刘建*一家四口,一起到本区欧江岔镇虎兴村大姨夫周福生家作客。下午,借妻弟摩托车,大姨夫之子周益民载我到前文中提及的宁乡县双江口镇寻谱。好在双江口镇与虎兴村相距不远,我们便冒着麻麻细雨出发了。
在宁乡县朱良桥镇(莲花山乡)檀木桥村新胜组,我们找到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张保云,64岁,其说为魏国公后裔,派语为“德茂光先祖”,但无族谱,罢。
在宁乡县朱良桥镇(莲花山乡)莲花村新屋组,有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建华,其说父辈为“期”字派。他说,在本乡楠竹村,其叔父张正普,60多岁,可能知道一些族谱的情况。
根据张建华提供的情况,我们又是一路寻找,终于找到张正普家。当时他家正在修建房子,还有一些帮忙的人正在忙忙碌碌。我说明来意,他说有一套族谱,现保存于湘阴县湘临乡。我说,是不是张寿华处?他答:是的。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有线索了。
从楠竹村出发,直走双江口,在双江口镇树山村5组,我们又找到了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国华,51岁,但其对谱事知之甚少,只知自己是“先”字派。他另告诉我,本村7组张天后之母可能知道一点点。
根据张国华提供的线索,我们又踏上行程,找到张天后家,他正在打牌,其母80多岁,对此一无所知。
天空麻麻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好骑车全速返回。
纵观本次寻谱过程,前后找了五户张姓人家,但对谱事均知道很少,连知道几个派字的都不多;且均无族谱,不是发洪水冲走了,就是丢失了。
年国庆长假,大学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结束后,我即随宁乡同学刘先生一起到宁乡寻谱。
4日下午4时许,天空阴沉,刮着北风,气温只有15度左右,让人感到一丝寒意。我在刘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宁乡县玉潭镇朝阳巷66号,找到了张祖香老先生。张老先生时年已75岁,但其精神尚好,对谱事也知之较多。我问他,听说您处有多种张姓家谱,可否借我看看?他说,好呀。然而他搬出的不是我期待的各种张氏家谱,而是一套《张氏南轩通谱》。他说,年夏天,我到过你的老家益阳市牌口乡,并和你父亲有所沟通。张老先生从通谱中找到有关记载我支祖的部分指给我看,并根据家父提供的派语推测我先祖可能是原居宁乡山底的贵文公。《张氏南轩通谱》记载的是湖南省(主要是怀化、邵阳、湘潭、长沙、益阳)绝大部分南轩公后裔至第20代子孙的族谱,但是贵文绍文景文裔的只记载到第12代就止步了,因此无法往后继续追查。值得庆幸的是,我从《张氏南轩通谱》找到两则信息:一是通谱记载的我支源升公裔贵文房子孙现居住宁乡县横市镇望北峰村(槐树堂组)一带,与坝塘镇相距不远,现有人丁数千人,但编纂《张氏南轩通谱》时,他们均不愿入谱,故通谱不载此支更详尽的资料。二是从通谱中查到益阳市参与《张氏南轩通谱》编纂者之一张令华,现居益阳市沧水铺镇云峰路馨园。
无功而返,本是意料之中的事。
10月5日,早餐后,返回益阳。因为还有线索没有继续追查,决定在沧水铺镇下车,继续寻找。上午10时左右,我找到馨园,但见铁将*把门,问之邻居,亦不知张令华去向。后在该镇云峰路上另处找到一张姓宗亲,名张放清,时年54岁,原居本镇三眼塘村大塘冲组,现在本镇云峰路上有一栋房子,还在经营着生意。找其打听情况,其热心帮忙,并拿出一套《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给我看,这是他们年编纂的家谱。他说,张令华比他高一辈份,是同宗,《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就是张令华出钱出力负责主修的。打开《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其中夹有一纸张令华至宗亲的公开信,也就是一张发放族谱的邀请书。族谱中另有张令华自述一篇,摘抄整理一段如下:张令华,男,为栻公第26世孙,年6月生,以经营纸塑包装起家,现在沧水铺镇云峰路建有一栋四层的高楼,冠名馨园,夫人雷月娥,共同育有一子二女。
详阅《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知其“小庐山”原委:资水河畔,益阳城南六十里,有一山峰名为碧云峰,为衡岳七十二峰之一,此峰山青水秀,层峰叠嶂,风景清幽。故有先人将碧云峰与左东峰、右西峰合称为“小庐山”。轩公有“居然一兰若,唤着小庐山”之佳句。迄今秀山水库边石壁上尚有“小庐山”三字,相传为轩公遗墨。
《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所载齿录为南轩公七世孙万全公裔仲瑛公房下思贤思信公派下后裔。该支族自宁邑龙塘(今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迁居此地立业,子孙繁衍,今已余年矣。
年11月5日,单位组织去宁乡县灰汤泡温泉。我们一行12人到达位于灰汤镇新联村的韵歌农家乐时为上午10点多钟,这个时候去泡温泉,时间上不好安排,只好稍作休息,用了中餐再说。利用这个短暂的一个小时,我就到新联村寻谱。灰汤,旧名汤溪,是宁乡县现今一处著名的温泉疗养场所,这儿富含硫的温泉水,成为大家疗养的首选方式之一。同时,听说也是我先祖的居住地。虽然灰汤距离益阳不是太远,但是平时也难得去一次,何不利用这个机会碰碰运气。
在韵歌农家乐附近,找到一位本家宗亲。她告诉我,本村廖家组老阿公张泽民家修有族谱,并给我指点老阿公的住处。我翻过一座铁桥,走过多米的乡村公路,再经多次打听,方找到老阿公的家。根据我提供的情况,老阿公找出《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支谱》,热情帮我查找我的曾祖考“锦发”。该谱记载:锦发,起源公第四子,光绪九年癸未十二月三十亥时生。此谱系民国四年(年)修纂,也就是说民国四年时“锦发”已经33岁,且尚未成家,故没有妻子儿女的记载。再上溯,锦发之父为“起源”公。起源,字汇湖,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八月廿四戍时生,配欧阳氏,咸丰三年癸丑八月廿一寅时生。子八:锦益、锦求、锦芝、锦发、锦其、锦祥、锦芳、锦茂,女一,早殇。再上溯,起源公之父为荣悟公。荣悟,字正冈,号耀春,道光八年(公元年)戊子十月二十卯时生,子二:起源、起浈。查到此时,老阿公的女儿等亲友不知从哪儿赶回,嚎哭着奔向床边叫喊着妈妈。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是老阿公的老伴处在弥留之际,我不便再打扰,加上中餐的时间已到,只好勿忙赶回韵歌农家乐用餐。
回家后,我找出已有的资料核实,得知“锦发”字高详,系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壬申五月十六亥时,卒于公元年7月。故“灰汤锦发”不是我的直系曾祖。
年5月2日,下午,我和族侄朝辉骑着摩托车进行了一次早日约定的访谱行程。五一节,我们放假7天,于是我便利用这个长假与他一起,根据一位谢世族兄留下的线索进行了一次寻访。
前面已经说过,那位名叫张宏详的族兄说,本支族公祠在湘阴县武大桥。虽然武大桥离本乡不远,但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清楚。侄儿说,他岳家就在本乡星星村,其实从星星村过河就是湘阴县“洋古老”。我的家乡与湘阴县交界,仅有一河之隔。就在星星村这个河段,河面上架起了三座可供路人和摩托车通行的便民竹桥。我们骑车上了桥,而用竹胶板架的竹桥却摇摇欲坠。过了河,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干净的水泥公路,我们一路打听,并沿着水泥公路往湘阴县城方向前行,再往右转,上了一条砂质乡村公路。一路打听武大桥(传说中的武大桥是一座木桥,早已拆除),终于在武大桥附近找到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正秋,52岁,但是不在家,其妻子对谱事一无所知。但从其堂屋门框户籍牌上,知其详细地址是:湘阴县茶湖潭乡八百亩村(又名五星村)4组10号。正在这时,一位拖着板车的老者自称姓张,名华四,64岁,家住茶湖潭乡仁义村5组。其说,自己是先字派,老谱还是丁丑年(民国26年,公元年)修的,近10年没有修过谱,他仅记得“功成先顺德克油”这七个派字。同时他告诉我们,在仁义村8组,有个名叫张遐龄的老人,和他是本家,且家中有谱。根据他的指点,我们又原路返回水泥公路,再往湘阴县城方向前行2公里,就在公路旁边找到了张遐龄老人,老者时年71岁。我说明来意后,老人搬出谱箱,但是族谱已被老鼠咬得一踏糊涂。我请老者在我的记录本上写下了他们的派语24字:极立万云,宗应明国;乍如日月,光昭令德;恭承先顺,克少其尤。这明显不是我支派语,只好请教老者武大桥附近是否还有其他不同派语的张姓。他说,在八百亩村6组还有一个名叫张家桂满爹的,只是其早已谢世,其后裔他则不知名谁。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又赶到八百亩村6组,好不容易找到桂满爹的一个儿子,名叫张解良,57岁,其时他正在湘阴县清华包装材料厂上班。问之相关情况,他告知我们要问其兄弟张建华,年下半年,位于岭北区麻雀窝附近的宗人来续修族谱时,是他在做联络工作。但我们找到张建华家时,张建华外出走亲友。其妻子告诉我们,他们和本乡潭湖村张建香是本家,可去问问。又是一路打听,就在潭湖学校一渠之隔的对面,找到张建香家,家中无人,后其儿媳告诉我们,只能问本家张建德。年届七旬的张建德,因为腿有疾而躺在床上养病,我们找到他家,他也只记得以下5个派字:赤德祖双贤!(作者注:“赤德祖双贤”实为“祖德志商贤”。是湘阴县岭北镇《麻沙洲张氏六修族谱》派语中的一句,后文中有载)。
年2月13日,我在网上遇到一位宗亲张泽,20多岁,大学毕业,现在广东工作,老家在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镇。张泽说,老粮仓的张姓族人近年修过家谱,更重要的是其族谱的派语与我相同。得到这个线索,心里为之一振!还说,其有一位堂兄名叫张益武,就住在益阳市桃江县城。因时隔不久即为猪年春节,我与张益武取得联系,约定其春节回老家时将家谱带来,借我一阅,其满口应承。
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七,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大雨。今天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也是我的值班日。故上午8点多钟,我就赶到办公室值班。上午9点多钟,张益武按照我们的约定,专程携带家谱从桃江赶到我的办公室。他带来的家谱只有一册,谱名《官山张氏贵文房支谱》,系年编纂的七修族谱。该族谱的前言中说:为孝敬始祖宗大儒张栻南轩先生,兹将贵文房支派改为通派。一百多年前的光绪丙子年(年),族先正寿荃创修通派。民国辛酉十年,六修族谱总纂莲炬批用通派,结果未成。现在七修决定从23派“荣”字派起改为“德”字通派!
再查《官山贵文房支谱》首页,派语是60个字:升文彦惟直,邦时应所之。枢炳培锡泽,新荣起锦期。恢宏勖经济,显耀庆洪规。运兴人进福,本正树开枝。孝友芳声远,中和命绪垂。(钅监)鸿模烈著,锺淑植煌基。
与我所知的我支族派语相比较,中间有40个派字基本相同。他派语前后为何各多出10个派字,不得而知。另外,在多年前的光绪丙子年(公元年),族先正寿荃创修通派,兹将通派派语摘录于下: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芳微鬯,圭章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作者注:这就是传说中的“宁乡官山通派”)。但是,以上40字通谱派语,被各先儒裔采用有限。故张益武这支张姓族人直到年七修族谱时方才“拔乱反正”。为此,清民之际,张姓先人统一派语之事,始得求证。
年9月29日,清晨,我们一行数人去湘阴县杨林寨乡蒋家渡村野钓。8点左右,我们到达目的地。就在该村一条较宽的渠道内下钩。这天,太阳在云雾中“躲闪”,还刮着3、4级的北风,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下钩不久,我和童谣就感觉情况不妙,虽然有鱼咬钩,但是鱼儿个头不大,上钩的机率很小。但是,我们一直在耐心等待,整整一个上午,我仅钓小鱼4条,童谣的情况也和我差不多。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另外的钓友却接二连三的上鱼。我巡视他们的钓具,方知自己的工具不对头。他们使用的是小号鱼钩、七星标。我看到他们,下钩即有鱼咬,提竿即上鱼,尽管鱼儿个头不大,不时还能一次钓上2、3条。12点准时“用餐”(自备干粮),餐后我俩即收竿。
下午,我俩到该村的大堤上溜哒。大堤之外,即是浩瀚的洞庭湖。在大堤边的一家小杂货店,本想问问是否有餐饮待客,然答复很令人失望。想到要等到下午4点才返回,我们便在店内小坐闲聊。闲谈中得知店主姓张,名贻详,是村*支部书记,是约40年前从娄底地区新化县白溪乡移民湘阴县杨林寨乡的。我问张姓是否近年修过族谱,店铺女主人立即从内室找出一册年丙子年所修的家谱:《张氏家乘》(又名《张氏七修族谱》),系第20世孙光远字常青主修。
该谱前言说:六修所订派语,系添升、添禄、添景三公后裔统一商定而成,且派语还可用几百年,故未增改,重印沿用。
下面分别将他们三房的派语抄录如下:
添升房派语:
添伯原文思,单必兴促德,应惟一自家,如可继懋光,先人贻植远,芳徽洵鼎盛;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敦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添禄房派语:
添珊原仲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延仕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人贻美盛;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敦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添景房派语:
添道益世逵,廷广时文应,之善传合美,珂里止前修,第峻齐植远,芳徽洵鼎盛;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敦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详阅可知,三房派语各为60字,且后30个派字是相同的。查其世系如下:栻—焯—明羲—镗—惟孝—絅—万全—季瑛—添升(天绅)。
迁新化始祖为添升公(第一世),迁居年代约在元至正年间,至今约年左右,目前已传至“植”字辈,约25代。
这要算作是钓鱼之外的另一个小小收获。
年5月15日,星期六,阴有小雨。清晨,我和市电信的几个朋友一起,乘小中巴到湘阴县野钓。上午8时,到达湘阴县湘滨镇酬塘村6组,就在一条5米多宽的沟渠中野钓!在该组公路边一家小杂货店中,偶遇一位62岁张姓老者,名叫张孟良,系酬塘村3组村民,问其族谱派语,其所说派字与我不同,我再告以我之派语,其说我的派语与本村13组张龙的派语相同,我请其带我去张龙家了解情况,其说现在放牛,下午可行。
鉴于此,上午我一心一意钓鱼。或许是天气的缘故,沟渠中鱼儿不太咬钩,大家鲜有收获。整整半天,我仅钓刁子鱼、*古鱼和鲶鱼各一条,共重不足一斤。其他钓友斩获也不多。中餐后,我找到张孟良,其说还要放牛,我只好租一部电瓶车,赶到酬塘村13组张龙家里打听有关族谱的情况。张龙不在家,其七旬老父张正国搬出年所修族谱给我查阅。
我查看族谱,名曰:《湖南省湘阴县荆塘围机纺湾张氏五修族谱》,精装,共2册,系年编纂。敦忍堂。查其源流,该谱开基祖为荣珊公,出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本是九龄公后裔。荣珊公,字昌裕,号垂堂。32岁时,由江西吉水县漂泊至洞庭湖地区,36岁那年,落业荆塘围杨柳村,至其二世祖亮公时卜居机纺湾,至今已传20余代。其族谱派语共50字,兹录于下:本思廷朝兴,光启祖正乾;坤道资元化,宗功作世传;诗书开隽彦,继述显仁贤;华国因文重,和家以孝先;培成卿辅望,庆衍万斯年。70岁的张正国老人,系“功”字辈。其子张龙为“作”字辈。
老者儿媳见我为张姓本家人,急忙泡茶待客。
因上述字辈与我之派语不同,小坐10分钟后,即起身告辞。
年10月3日,上午11时,湖北省石首市宗亲张志民和其父亲张金保、伯父张光保一行3人,专程从石首抵达益阳与我会合,开始我们7月约定的双江口寻谱之旅。中午,我因一同学在“银城第一庄”举行嫁女酒宴,无法陪同他们中餐。餐后,我们一起前往宁乡县双江口镇寻谱。因益牌公路大修,我们改行S,转道凤凰湖、张家塘、烂泥湖,再过大电排,从油草塘进入欧江岔镇高平村,到达宁乡县朱良桥镇时,已是下午2点多。
随后,张志民手机联系双江口镇宗亲张其武,并约定在朱良桥镇檀桂村(即县道十八公里处)见面。因等待太久,张志民伯父和父亲便自行打听檀桂村张保云住处,后在张保云女婿的引导下,我们在乡间的砂子道上左转右拐方到其岳家,见到了张保云。张保云,谱名张先德,年出生,时年75岁。老人见有湖北宗亲上门寻谱,便拿出了一册工整的手抄本。他们的派语:世大文子邦,兴起志思瑞,德茂光先祖……很明显,这不是我们要找的。
原来,石首宗亲此次再来双江口寻谱,是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我发在网上的《我的寻根问祖经历》一文,文中透露了张保云的信息。而他们的先人在世时说过,张保云是本家。殊不知天底下名叫“张保云”的太多了。若他们出发前和我说明此事,我当会劝阻。我以为他们另有其他的具体线索。
后来,我在《张氏通谱》上查到,宁邑明羲裔仁秀房派语:“兆时系玉全,世大文子邦,兴起志思瑞,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全人为正士,能裕本之华”。可以大胆的说,檀桂村张保云属于宁邑明羲裔仁秀房。再查宁乡县横市镇民强村张永红(其为仁秀公后裔)《张氏继修族谱》,其派语(世大文子邦,兴启志思瑞;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与张保云所说基本一致。
因无所获,我们即将告辞。突然,从张保云家屋边另一条小道上冲出一部摩托车,车上坐着的就是石首宗亲认识的张其武。今年6月,石首宗亲来双江口寻谱时,张其武就是他们的联络人。张其武,年出生,时年43岁,双江口镇长兴村人,身材不高,面部偏黑,外号“细满黑子”,常年以贩运大树谋生。今天是其姑妈九十大寿,中午喝了几杯小酒,说话声音也就高了八度。其热情,爽快,但张扬,爱说狠话,可能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其自言是共产*员,没读过什么书,斗大的字只认得几个,并且说宁乡、益阳等地的贩树人都认得他,都给他面子,还说双江口、朱良桥的张姓人家分布,他都清楚。还知道自己是“期”字派。
徘徊闲聊一阵,我们再返县道十八公里处。张其武手机联系一位熟人后,便领着我们一行来到了公路边的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树秋,年出生,今年76岁。其说,他家从没修过谱,只知道自己是“期”字派,并说他家是从宁乡县历经铺镇搬迁到双江口镇檀桂村的,其他的搞不清楚。
离开张树秋家,我们跟着向导张其武往县城方向前行。在十四公里处,因为修筑水泥公路,小车无法通过,只好停在路边,改乘摩托。摩托车在松散的拳头大的鹅卵石路面上艰难爬行,让我们感觉到随时都有跌落下来的危险。这样大约骑行10分钟后,我们到了双江口镇长兴村张泽香家。张泽香,74岁,仅知道自己是“期”字派。但他说,其兄长张泽民可能知道更多。在张泽香儿子的引导下,我们又在松散鹅卵石路面上艰难前行10多分钟,到达香山湾村张泽民家。张泽民,时年90岁,“期”字派,虽然他还能背出我支派语30字,其他的也就知之甚少了。
天慢慢变黑了,还下起了丝丝小雨。我们决定接受张其武的邀请,先上他家看看再作打算。到达其家时,还见到了一位与他同名的石首兄弟。这位石首张其武,今年55岁,“期”字派,家住湖北省石首市横市镇重阳岗村5组,以养鱼为业。其自称,父名张述初,年左右逃债到湖北石首。
在“细满黑子”张其武家,主人很热情客气,泡了茶、发了烟。后带我们到宁乡县城吃饭。饭后,我和张志民一同返回。但其伯父、父亲却在县城住下,准备明天去老粮仓继续寻谱。
第二天傍晚时分,我接到张志民电话说,他伯伯和父亲已从宁乡返回益阳,现在桥北汽车北站附近,他们要求和我见面,交流今天的寻谱情况。晚餐后,我即赶到桥北帝都商务宾馆。他们说,今天早上从宁乡县城出发,到了老粮仓镇,找了两户张姓人家,看到了《张氏南轩通谱》。第一家名叫张卓生,年出生,今年73岁,“贻”字派,家住老粮仓镇石梁村10组。第二家名叫张为*,80岁,“在”字派,家住枫木桥乡袁家河村大兰冲组。
综上所述,他们没有去我介绍的老粮仓镇新郑村,更没有找到《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因此结果可想而知了。我说,
《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年编纂宁乡县
如果还想找,有两条途径:一是继续去老粮仓镇新郑村,查阅《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二是去湘阴县湘临乡湘临村4组张寿华家,查阅《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鉴于这个情况,他们准备明天从益阳返回石首。聊了约两小时后,我即返家,并祝他们兄弟平安回家。第三天上午11时,我突然接到张光保电话。他说,他们昨天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湘阴县湘临乡湘临村4组张寿华家,看到了《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族谱现存于张寿华次子张正德家,并且保存较好。
10月6日上午,我打电话问张金保查谱情况。其说他们现在已经回家,昨晚在湘阴县城住宿。高兴的是,他们在《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里,找到了先祖的信息,并复印了卷一、卷九两册族谱。我为他们找到家谱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请他们将两册家谱复印件再复印一套给我,他们高兴的同意了。
10月15日上午9时许,张志民来电说,两册家谱已经复印装订好,正准备通过石首至益阳班车捎给我。中午12时40分,我在益阳市桥北汽车站收到两册《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
收到家谱,我即仔细查阅,却没有找到我先祖的相关记载。转而查到石首张志民世系如下:景文—彦珩—惟能—直你—邦城—时昌—应奎—所泰—之瑜—扬枢—炳元—培圻—锡价—泽纹—新芸—荣楮—起鸿—锦臣—期峰—金保—志民。
同时,还查找出湘临乡张寿华世系:
景文—彦珩—惟能—直你—邦城—时昌—应奎—所泰—之瑜—扬枢—炳元—培圻—锡价—泽纹—新芸—荣*—起惠—锦昌(张寿华)—正秋正德。
年11月,张其武电话告知我,他们也在《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卷九上找到先祖信息。我从中查到他的世系是:
景文—彦珩—惟能—直你—邦城—时昌—应奎—所泰—之瑜—扬枢—炳元—培原—锡祥—泽道—新历—荣晖—起鹄—锦惟—张其武。
从上可以看出,其实,他们3人是相距很近的本家。
年11月24日,星期六,天空阴沉,不时有零星雨滴飘落,地面尚有雨水的痕迹。
我早起、用过早餐后,即乘市内11路公交车,到汽车东站,再换乘益阳至宁乡的巴士,于上午8点多钟到达宁乡县豪德汽车站。之前,双江口宗亲张其武和我约定,在豪德汽车站见面。上午9点,一路风尘仆仆的张其武,骑着摩托车自朱良桥镇赶到车站,我拿出石首张志民所赠《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两册复印件(卷一、卷九),请其过目。
湖南图书馆查阅的《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
上午9点15分,我的大学同学刘先生,如约开车来到车站与我会面,我们即与张其武告别,直奔老粮仓镇。老粮仓镇位于宁乡县西部,距县城约60公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老粮仓镇。我事先联系的联络人张益武,因担心我们不熟悉他的老家(老粮仓镇新郑村)而在镇上等候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直达新郑村张益武堂兄张湖湘老师家。张湖湘曾是年《沩宁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的参与者。但是,张老师不在家,只有其八十高龄的老母亲在家留守。张益武电话联系张老师,说明来意后,他告诉了我们存谱地点。我们即爬到他家三楼,在一柜子里搬出了两个红色的木质谱盒,内存两套不完整的《张氏七修族谱》和一些其他资料。
拿到族谱后,我即高兴地对照已知的先祖信息,仔细地逐册逐页的翻阅。大约查了两个小时,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和我先祖信息相符的记载。在张益武家中餐后,我们又到离他家很近的张定中家,据说张定中家的《张氏七修族谱》是全套,比较完整。我又仔细的查了这套谱,依旧没有找到。
告别新郑村,我们在返回的路上,根据张其武提供的线索,再到毛公桥街上一家具店查谱,可主人出示的却是与张湖湘老师家一样的族谱,并且只有其中的一册。主人还对我们说,在离毛公桥不远处的(宁乡县)井冲乡华塘村张桂民(现约60多岁)家有老谱。这种消息一般不可靠,我们也就放弃了。
年4月29日,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刚好族侄朝辉也回家了。我提议请邻居邓德新帮忙,三人一起到湘阴县岭北镇麻雀窝寻谱,朝辉允诺。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就到。经我一说,邓德新立马同意,说中餐后就出发。
其实,今年春节期间,我在邓家小坐,言及去湘阴县麻雀窝寻谱一事,其答应给予协助。因为,邓的岳家就在湘阴县麻雀窝附近。今年清明节时,他对我说,他已委托其岳家附近一位张姓老者(张家细满爹)去打听相关情况。
中餐后,朝辉开着他的皮卡车,我们三人一起出发了。老家陈北塘村距离麻雀窝大约15公里。因此,只有约1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张家细满爹的家中。细满爹,大名张高望,今年72岁,家住湘阴县沙田乡围坚村15组。我们到达他家时,其不在家。问其老伴,说是现在湘阴县城住院。邓德新拔其手机,问之委托寻谱一事。同时,其老伴说,家谱现存本村5组张家喜爹家中。
为了获得更确切的信息,我们直奔张家喜爹家中。喜爹,大名张学义,今年约70岁。我们说明来意后,喜爹当即搬出家谱《麻沙洲张氏六修族谱》(共两册)。此谱是年所修。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后,马上翻阅相关族谱内容。从其源流中得知,该谱记载的始祖系出生于宋代开庆年间的张枝元。张枝元,字善长,大约在明洪武三年(公元年)自山东省曲阜县孔夫子故里迁徙到湘阴县岭北镇麻雀窝附近的。再查该谱派语,为十句五言类诗,共50个派字。兹录于下:枝发长嵩岳,丹成结璧田;胜钦希明奇,安邦先泽绵;家声符汉秩,祖德志商贤;诗礼流光永,文章绍业传;真铭宜世守,启后自纯全。此派语明显与我们的相异。刚才,在细满爹家中,邓德新与其通电话,细满爹说,在铁角嘴镇上,有一家电卖场的老板姓张,其派语和我们相同。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又赶到湘江边上的铁角嘴镇,找到这家名为“南江电器”的家电卖场,打听到店主的确姓张、名建波。但是,张建波不在店,其妻子明确告知,她也姓张,娘家婆家都是麻沙洲张氏。鉴于此,我们又折回喜爹家中,请其带路,再找他们六修族谱的编修人,看是否知道麻雀窝附近另有其他张氏。获悉我们的意图后,喜爹二话没说,就带我们动身了。在围坚村4组,我们找到了六修族谱编修人张公贵老人。他说,不知道麻雀窝附近是否有其他张氏。
下一步怎么走?邓德新说,他岳父或许知道麻雀窝附近张姓人家的分布情况。为此,我们又去其岳家了解情况。得知沙田乡新塘村有张姓人家。一路打听老人,找到新塘村,得知新塘村的张姓也都是麻沙洲张氏。但是,其中一位老人十分肯定的说,沙田乡竹山湾有一个俗名叫“寿麻子”的过世老人,家中有谱,且不是麻沙洲张氏。我们又一路找寻,终于在沙田乡竹山村合兴组找到这户人家。家中只有一位老婆婆在洗衣服。老婆婆说,她就是“寿麻子”的老伴。“寿麻子”,大名“张寿长”,已经过世整整十年。另外,老婆婆同样十分肯定的说,他们也是麻沙洲张氏。她家是惟一从围坚村搬迁到竹山湾来的。
纵观此次寻谱过程,找来找去,都是一个麻沙洲张氏。
以上均是我个人寻谱的亲身经历。我将其详细过程记录于此,传示后人,让后人知道,在几乎没有线索的情况下,要寻找家谱是何等的困难,因此收藏保存好自家族谱是何等重要,并且千万不要再做遗失家谱、损毁家谱的蠢事!
年10月5日,我出席了在浏阳市召开的湖南张氏宗亲联谊会筹备工作会议,结识了全省各地的张氏宗亲,特别是认识了本市热心家族事务的赫山区沧水铺镇小庐山张氏家族族长张令华先生和小庐山张氏家族理事会秘书长张松鹤先生等人,先后数次参加他们组织的益阳市张氏宗亲联谊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有幸看到了宁乡、浏阳、汉寿、沅江、赫山、资阳、桃江、安化等地的张氏族谱,让我对南轩后裔在湖南、在益阳的分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尽管视野开阔了,但是,我的家谱还是没有踪迹,让我感到十分的困惑。在此期间,我除了亲自到线索地寻找外,还运用各种其他方式,采取了数种措施寻觅:年10月23日,我利用在长沙市通程国际大酒店开会之便,到酒店隔壁的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查阅《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没有找到线索。年12月26日、年3月4日,我两次委托江苏省宜兴市张吨云宗亲,到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查阅(本人提供了五部族谱名录),据其事后反馈,因该馆所藏的这五部族谱皆为残本,故两次均无结果。这五部族谱分别是:《沩宁山底张氏族谱》(同治、光绪两种版本)、《张公南轩族谱》、《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支谱》和《沩宁水口张氏族谱》。年5月10日,我同样利用在长沙开会的间隙,通过
年5月10日在湖南省社科院阅览室查询
原大学同学谢女士在其工作单位、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查阅《沩宁水口先儒裔张氏七修谱》,同样没有查到我先祖的信息。年6月21日,我在网上公开发布“有偿寻谱”公告:鉴于近20年来个人寻谱未果的现实,从现在起,决定有偿寻谱。凡协助本人找到所需要的族谱,本人将给予协助人0元的现金奖赏,同样没有结果。年中秋节以来,我委托本村少年即好友的邓德明,请他在湘阴、汩罗、望城、宁乡等地贩运稻谷时,帮我打听我的家谱一事,经其数次努力,一无所获。科技在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给寻根问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通过张氏宗亲QQ群,认识了许多寻根问祖的同好宗亲,在这儿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年11月,四川省德阳市张兴云、重庆市巫山县张克喜、湖北省宜昌市张裕阳等张氏宗亲,均向我推荐了娄底涟源市张满意宗亲“发现”的一个刊载有张氏族谱影像资料的网站。在他们的指点下,我于年11月29日开始尝试登陆该网站查询。
奇迹终于出现了!
12月2日,我继续登陆该网站查谱。当我在该网站查阅第二部张氏族谱时,终于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在此,我要对所有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