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潘选到省人民政
TUhjnbcbe - 2021/4/12 19:25:00


  11月27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成员、副主任潘选到省人民*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潘先万摄


  11月27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成员、副主任潘选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为题,到省人民*府网接受在线访谈,并回答网友提问。


  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主持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贵州作为全国八大民族省份之一,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请先总体介绍一下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的情况。

潘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

潘选介绍有关工作情况。潘先万摄


  我省作为全国八大民族省份之一,是多民族共居的省份,素有“文化千岛”“百节之乡”等美誉,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了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民居式样、产业结构、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我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推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总体来看,我省少数民族村寨数量多、分布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村寨有多个,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低于30%、总户数不低于30户、特色民居不低于50%,且民族风情浓郁、保护和发展价值较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余个。

主持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众多,那么我省是什么时候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的?做好这项工作有什么的重要意义?

潘选:


  我省历来就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年就成立了包含建设、文化、民宗等11家单位在内的贵州省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年,根据国家民委、财*部《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省在9个市州选择1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围绕国家民委出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年)》,我省制定了个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推进计划。

丹寨送陇苗寨。


  “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保护与发展计划,即重点扶持建设10个民族特色小镇、10个示范廊带和个民族特色村寨,命名个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保护与发展一批民族特色小镇、一批示范廊带和一批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我省有个村寨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分五批命名挂牌了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繁荣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推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省委提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对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内的民族文化给予了新的战略定位。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是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重要抓手,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更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实施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现实需要。民族文化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贵州的永久生命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就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保存民族村寨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是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基础。

主持人:


  目前,我省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的数量最多,保护和发展的任务也最重,请问你们是如何开展相关工作并确保取得实效的?

潘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民族地区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近年来,我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

黎平述洞侗寨。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高位发力。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组织编制《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指导规划》《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支持和推动各市县结合实际,编制本地专项规划、廊带示范规划和重点村镇详细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分类规划体系。同时,出台《省民宗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省民宗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进行了规范。二是坚持依法推动。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写进《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年6月2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把鼓励和支持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地方*府的职责用法律条文予以明确,为保护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助推脱贫攻坚提供*策依据。三是开展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已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规范管理,各村寨从特色民居等6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不合格的村寨采取了整改措施,制定了《贵州省民宗委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规范管理工作整改方案》。


  第二,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形成合力。一是建立协作联动机制。省民宗委分别与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旅发委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在各自领域共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强化分类建设,突出不同的保护发展工作重点。对基础较好的,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贫困程度较深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注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基础较差的,重点优先保护。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结合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较多且投入巨大的实际,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原则,重点实施“”保护与发展计划,即重点扶持建设10个民族特色小镇、10个示范廊带和个民族特色村寨,“十三五”期间命名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以来,我省共投入专项资金2.9亿元,整合资金多亿元集中投入特色村寨建设,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


  第三,强化特色优势,推动品质提升。一是加强村寨传统民居研究。我们组织专家对全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风格、结构等研究,为保护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提供支撑。二是实施民族传统节庆扶持计划。从年以来,我委共安排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苗族“四月八”、姊妹节,布依族“六月六”等21个优秀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三是举办民族文化赛事活动。从年起,全省共举办三届“黔岭歌飞”民族歌曲创作大赛、三届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大赛、二届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四是注重特色人才培养。在全省所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所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点,实施“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命名家“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和家“少数民族手工艺传习所”,推动民族文化在传承中提高,在传播中发展。

抱塘苗寨妇女手工制作的勾勾鞋。


  第四,强化示范带动,推动精准扶贫。一是支持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省民宗委率先投入资金,旅游、发改、财*、住建等部门发挥优势,整合各方资金,积极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民族旅游村寨,在全省个旅游景区中,涌现出了江口云舍、寨沙侗寨、惠水好花红村、*果树石头寨-滑石哨、西江千户苗寨、丹寨石桥、兴义纳灰村、贞丰纳孔村、凤冈田坝村等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二是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特色村寨建设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表率,发挥示范效应。目前,全省有个特色村寨被表彰命名为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主持人:


  这些年,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力度很大,成效也非常明显,贵州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始彰显出无穷魅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少数民族村寨去观光旅游和体验生活,较好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较大改善?

潘选:


  经过多年的努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已经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决胜脱贫攻坚、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释放出强大的驱动效应。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成效。


  一是特色村寨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借助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全省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推动了我省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年底,全省民族特色村寨的道路硬化率达到了%、串户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饮水安全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改厕率达到85%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每个特色村寨所在行*村至少建成一个卫生室。村寨建立了卫生管理保洁措施,普遍建立了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处理体系,村民自觉参与和维护村寨环境的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二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发展。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了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长廊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培训,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得到增强。“侗族大歌”“苗岭飞歌”布依“好花红”等民族歌舞,水族马尾绣、苗侗银饰、布依蜡染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姊妹节”“三月三”“六月六”“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重要名片。


  三是特色产业逐步成型,带动群众实现增收。各地依托少数民族村寨的优势资源,大力培育了民族文化旅游、民族传统工艺品、特色种养殖等产业,基本形成“村村有产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等贵州旅游品牌,打造了福泉江边寨、贵定音寨、册亨板弄村等农文旅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小康示范村等,有效带动了我省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四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深化。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艺演出、体育竞技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增强了各族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主持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并不容易,我省在少数民族特点村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呢?

潘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不仅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目前,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主要面临四个方面问题。

荔波县水葩古寨。


  一是整体风貌破坏严重,特色村寨数量呈现快速减少趋势。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和受现代生活理念的影响,民族地区拆木房、建砖房,拆瓦房、建平顶房的现象不断增多,导致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有风貌受到严重破坏,失去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保护的价值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二是保护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较大,需要进行保护和促进发展的村寨比较多。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除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外,在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方面还需要较大投入,资金压力十分巨大,由于我省财力较弱,社会融资和招商力度不够,保护发展资金投入有限。


  三是人才不足,保护与发展面临难题。少数民族村寨大多经济欠发达,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了在传统建筑维护、民族文化传承、传统工艺传承等方面出现断档现象,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乡土技能人才、农村经纪人、村寨管理人才缺乏,保护与发展缺乏重要的人才和劳动力支撑。


  四是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与实际结合不够。有的少数特色村寨建设没有体现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盲目模仿或简单复制省外、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有的不接地气,一味追求“上档次”,不实用、不能用等。此外,尚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没有编制专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村寨建设处于任其自然状态。

主持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确实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马上就进入“十四五”了,下步我省在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上有何打算?

潘选: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其文化,培育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着力构建一批自然环境优美、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廊带,带动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性保护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助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加强保护和改造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在民居改造中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使新旧民居与地域人文特征相协调,修缮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特色民居,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群落。


  二是加强人居环境改善。进一步完善民族村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建设适宜人居的村寨生态环境,提升村寨人居环境质量。继续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消防、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贸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全省农业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布局,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资源等,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传统优势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扶持发展民族饮食、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农旅一体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


  四是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坚持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大力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一批民俗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民族传统体育设施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强村寨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营造民族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惠水好花红村的刺绣比赛。


  五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按照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继续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宣传*的民族*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有关民族知识,提高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法制意识,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村寨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是加强村寨数字化保护。依托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从贵州省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个“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选择一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亟待保护的村寨,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课题研究,采集相关数据,实现特色村寨数字化保护,为贵州省特色民族村寨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最终实现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感谢潘主任的介绍,下面我们来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工作于年开始,已连续开展5批次命名挂牌工作,每年年初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文旅厅联合印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申报命名工作的通知开展命名工作。


  首先,我介绍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评定标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从人居环境、特色民居、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民族团结、保障机制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一是人居环境良好。村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低于30%、总户数不低于30户;周边自然景观与村寨和谐共生,新建建筑与原有传统特色建筑风貌相协调;村寨道路、饮水、广播电视、电网供电、垃圾处理、防灾预警等基础设施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所在行*村建有标准卫生室(院),村寨有公共文体设施。


  二是特色民居保存完好。特色民居占村寨民居的50%以上,民族特色鲜明,保护较好。


  三是民族文化浓郁。村寨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项目、歌舞等保护发展好;有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每年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四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村寨特色产业有一定带动力,部分居民从事特色产业。


  五是民族团结和谐。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学习宣传民族*策、民族法规,有矛盾纠纷处理协调机制,社会治安良好。


  六是保障机制健全。县级人民*府建立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领导机制,村寨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保护与发展规划,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兴义市纳灰村。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申报命名程序,我们实行“县级推荐、市级审核、省级审定”的申报命名程序,具体分为7个步骤:


  第一步是推荐:县级民宗部门根据统一安排,会同统战和文化旅游部门按照推荐条件等有关要求,提出推荐名单,附上推荐对象的相关材料及图片,还有县级人民*府的书面意见,报送市级民宗部门。


  第二步是审核:市级民宗部门会同统战和文化旅游部门对照推荐条件,采取适当方式对推荐名单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并将经审核合格的名单及相关材料报省民宗委。


  第三步是审查:省民宗委会同省委统战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报送的名单进行审查,研究提出初步名单。


  第四步是公示:将初步名单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公示七天,接受监督。


  第五步是确定: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游厅根据公示情况,研究确定命名挂牌的名单。公示中反映的问题属实,足以影响命名挂牌的,取消命名资格。


  第六步是命名:由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游厅下文发布命名名单。


  第七步是挂牌: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匾牌。

主持人:


  网友“七七快乐”问,刚才您说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已经有0多个,有没有这些村寨的相关介绍可以给到旅行爱好者,有没有一些适合深度体验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推荐给我们?

潘选:


  了解我们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渠道有很多。省民宗委组织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卷),在省民宗委门户网站开设《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专栏,收录了贵州入围第一、二、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个村寨的基本信息,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人文风情、建筑风格等。目前,省民宗委正在开展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博物馆建设,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实现数字化抢救和保存,将进一步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展示贵州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需要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广大爱好者,可以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宣传力度,推出“黔村”旅游品牌,联合打造一批以少数特色村寨为主的民族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热诚地欢迎大家到贵州来旅游,这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浑然天成的特色村寨一定会让你惊喜不断。这些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样板工程,这里重点给大家推荐几个。

西江苗寨。李雪摄


  苗族村寨方面,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从江县岜沙苗寨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被誉为苗族传统文化“活化石”“博物馆”、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神秘的树葬习俗,古老的“成人礼”仪式、奇特的“户棍”发饰等。


  布依族村寨方面,如,贞丰县纳孔村依托三岔河风景名胜区和布依族优秀民间文化,展示了古老的民族风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风火墙”“三滴水”式等的古建筑,有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服饰、民族文化表演木叶吹奏、民族舞蹈等精彩节目。镇宁自治县高荡村是布依族石头建筑的博物馆,也是贵州的“八大怪”之一就是布依族的“石头当瓦盖”,村史馆内收藏了多件布依民俗物品,展现了浓郁的布依文化与厚重的古寨历史。


  侗寨村寨方面,如,黎平县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是著名的鼓楼之乡。江口县寨沙侗寨处于神奇的梵净山山麓,保存有较为独特的寨门、广场、钟鼓楼、二层吊脚楼等典型侗寨建筑,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整个寨子被青山环抱,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犹如世外桃源。


  贵州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资源还有很多,这里都不一一叙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这些村寨,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下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

主持人:


  网友“欣欣向荣”问,贵州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是如何助推脱贫攻坚的?为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

潘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根本。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族工作,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支持一批特色村寨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等,实现了脱贫摘帽。


  一是大力支持民族特色村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整合旅游、发改、财*、住建等部门优势,整合各方资金,积极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民族旅游村寨,在全省个旅游景区中,涌现出了江口云舍、江口县寨沙侗寨、*果树石头寨-滑石哨、西江千户苗寨、丹寨石桥、兴义纳灰村、贞丰纳孔村、凤冈田坝村等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如,打造江口县寨沙侗寨旅游扶贫试点,形成了“*府主导、公司带动、协会管理、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寨沙模式”,年,寨沙侗寨有超过80%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经营收入达1余万元,比旅游开发前增长30倍,户均收入达11万元以上,贫困人口到年底已经全部脱贫。


  通过民族服饰加工销售过上小康生活的龙里县苗族群众。


  二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围绕全省脱贫攻坚谋划发展的12大农村产业,加大对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投入,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茶叶、蔬菜、水果和特色种养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如,册亨县板弄村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支持当地发展以香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带动户多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三是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每年投入万元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扶持一批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实施“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双培”促“双业”行动计划等,命名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和家民族手工艺传习所,结合当地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需要,举办民族传统手工艺能人、传统手工艺大师培训班,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刺绣、编制、蜡染等传统手工艺实用技能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传统手艺技能培训班余期,培训10余人次,带动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打造了惠水好花红、都匀郎木寨、盘州彝族乡麻郎垤村等一批以传承民族技艺,发展民族传统产业的小康村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潘选到省人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