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石首ldquo龙穴rdquo今何
TUhjnbcbe - 2021/5/24 20:43:00

石首古河,千年“龙穴”今何在?

石首古有长江分流水口“龙穴水”,《水经注》等历史古籍上多有记载,这条古老的“龙穴”河道到底在哪里,是否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如今是否还能找到其河流的遗迹?

明清方志书上云,龙穴在龙盖山,“龙盖”即今南岳山,现如今其山下有山底湖,山底湖是否就是古龙穴水道的遗迹呢?

据年版的《石首县地名志》称,山底湖、官田湖、显扬湖、陈家湾湖俱为年倒垸时洪水冲涮而成,真的是如此吗?虽看似有理,但实际丝毫经不起推敲,其一,陈家湖地处南岳山的背湾,其地深受南岳山的“庇护”,洪水如何能绕弯冲涮出亩的大湖,其二,山底湖、官田湖是明清时期的九湖之一,其南部还有显杨湖(原白杨河),这些湖泊名称在《石首县志》《荆州府志》《湖广通志》《湖北通志》《大清一统志》等明清古籍上榜上有名,说它们都是由民国的大洪水冲涮而来,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石首县地名志》上关于山底湖形成说法的错讹言辞不攻自破。

据《[乾隆]石首县志》记载,“山底湖,在县东三里,九湖之一”,又《[康熙]荆州府志》载,“白洋潭,在县南五里,通湖南,为南河,往来贸易舟船多集于此”,又《[光绪]荆州府志》又载,“山底湖、官田湖等统名九湖”,由此可以看出,山底湖等湖泊由来已久。

(古龙穴水道卫星影像图)

在卫星影像地图上,山底湖、官田湖、显扬湖等首尾相连,河流遗留特征明显,当是古代河流的残存遗迹,即古“龙穴”水道。来自权威部门的意见又是如何呢?据《湖北省湖泊志》等相关资料,年湖北省对全省湖泊实施“一湖一勘”工作,对石首山底湖、官田湖、东双湖等进行测定研究,专家将它们定性为“典型的河流遗迹湖”,也就是历史河流废弃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它们都不属于“决口湖(溃口湖)”,也丝毫没有决口湖泊的特征。

南岳山下有“龙穴”水,历史记载由来已久,据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在阳歧山以北有“龙穴”,其文曰“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大江又东……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南宋《路史》、明代《大明一统志》等志书一直延续这一说法。南岳山原名“龙盖山”,其得名亦与“龙穴”有关,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艺文中记载,“(龙盖)山旁有石湫二,呀然中陷,世传为龙穴,昔有龙见其上,故山名龙盖”。其志又载,“李卫公祠,在县东二里龙盖山,祀唐卫国公靖(李靖),靖取萧铣下江陵驻师于此,后人因祀之,山旁有石湫,号龙穴,岁旱祷于祠辄应”。又《[乾隆]石首县志》中记载,“江水自公安北经阳歧过子夏口而得龙山龙穴,按即龙盖”。

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唐高祖李渊遣名将李靖统领水陆大*,平定割据江陵的后梁萧铣,至此石首复县,随后李靖继续南下征抚岭南诸州,可谓南方战场获胜的最大功臣。他南下时路过石首龙盖山,由“龙穴”水道南下洞庭抵达湖南长沙“靖港”,他们曾在龙盖山下休整歇息,故有“昔李靖取萧铣下江陵驻师于龙盖山”之说。“龙穴水”下与县南“列口”相通,明代石首诗人郑如虔有《列口》一诗记曰:“旧迹行兵此地屯,英雄战气剩枯滕。”

(“*金剅(肖家岭)”至“列口”)

据明嘉靖元年刊刻的《湖广图经志书》记载,“列口,(在石首)县南二十里”,《[同治]石首县志》引旧志称,“大小二列口,县南二十里,上通白杨河,下通江波渡”。“列口”在今东江波渡东,今东、西汪家荡湖或是大小列口的分叉水道遗迹,两口相近并列汇入*洋港,或为“列口”之意。

据《[同治]石首县志》记载,“长河,自白杨潭至列口”,东双湖、长河等旧地名在在今高基庙镇以西,如今依旧沿用。今显扬湖旧称“白杨潭”、“白洋河”等名,明清时期经江波渡(列口)通洞庭湖,据《大清一统志》记载,白杨潭“在石首县南五里,又通洞庭湖,商贾所集,东抵*金堤,两岸多白杨潭以此名”,又《[康熙]荆州府志》记载,“往来贸易舟船多集于此”。《[乾隆]石首县志》对白杨河的走向记载较为详细,“县南白杨河昔自城西便河与江通,今为大堤堵塞遂与江隔,然洞庭之水上溢夏秋泛涨濒大堤,而居者皆有舟楫商贾之利,其水南至土桥,又东南至东双湖,又南至列口,又东至江波渡,又南至*丝港,与三汊至*杨渡(*洋渡)水合”,考清代《华容县志》,“*丝港”即“*洋港”别名,即今藕池河的前身,“*洋渡”为驿道渡口,在今江波渡以南10公里的华容鲇鱼须镇*洋渡村。

据元代《石首重开古穴记》记载,元大德七年石首县官萨德弥实在白杨潭附近修筑“*金”、“白杨”二堤,此时或是山底湖与白洋河隔断之始。至明代嘉靖时,县令邱九仞为了缓解罗城垸内九湖内涝,在*金堤修建*金剅口用以排滞,至此,山底湖与白杨潭以剅口相通。

明代石首知名诗人王启茂曾隐居湖南武陵山中,乘舟由白杨潭水路出发经洞庭、沅水至常德,在《初发白杨潭》一诗中记曰“乘月渡湘沅”。石首县西旧有“便河”与“白杨河”相通经列口通洞庭湖,明代正统及嘉靖年间两任知县盛琦和邱九仞均有疏通,“便河”浚通之后可以借道“白杨河”出西乡列口达洞庭,极大的方便的当地百姓出行、输赋和商人贸易,旧志称“商民便之”。种种迹象表明,白杨河在明代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航运功能。至清咸丰二年,藕池马林工溃口,旧“*洋港”河道被藕池河所夺,列口被淤阜,至此,白杨河成为盲肠水道。

(年测绘的石首县地图)

在年测绘的石首县地图上,太平坊至江波渡有一条纤长的水道,并清晰标注了长湖(长河)、东双湖等地名,这与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书记载高度吻合,同时,与《[同治]石首县志》上的舆图中所示水道也基本一致,其图上有自“*金剅(肖家岭)”至“列口”的一条水道,并在其侧标注有“东双湖接长河”字样。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了这条河道不是年洪水冲涮而来。

年石首北门口倒垸的溃口到底在哪里,是否能够找到其溃口时残存的地貌特征?今石首河湾三义寺汽渡码头以西区域近年逐年淤积成为洲滩,相比民国年前后,那时候的洲滩面积更大,几乎与南岸大堤连成一体,有文昌、学堂等多个堤垸横亘其上,垸内有众多民居和庙祠。由于垸堤的影响,当时的长江主泓直冲“文义洲”中部,相当于今九曲湾至工业码头一带。年以前山底湖的西北侧,有内外两道大堤,其一是文义洲临江大堤,其二是罗城垸堤(该堤自孙家拐来呈西南走向直抵南岳山山脚,与今北门东西走向的长江干堤不同)。从民国十四年(年)由陆*测量部绘制的石首地图来看,北门口有“谈家渊”,紧临丁家潭半头断堤,即是年直冲文义洲垸的溃口,接着文义洲内堤(罗城垸堤)溃口,冲口在新修的通港公路与大堤交汇处以南约米,至今其“溃口扇”地貌遗迹仍然依稀可辨。外堤溃口形成的“谈家渊”,由于经历了先崩塌后淤积的过程,经过40年的消长,至年时围挽胜利垸时,其“溃口扇”、“溃口湖”地貌彻底消失,年洪水冲成的“谈家渊”也不复存在。

(年石首北门口倒垸的溃口)

民国档案《石首县江堤溃口平面总图》、《扬子江石首湾堤工图》等资料,清晰的记录着当时的堤岸崩塌位置和溃口堤段的损毁情况。细考这些档案,会发现当年的图纸所示的溃口位置与今溃口残存遗迹两相印证。正是因为内堤溃口靠近孙家拐,所以孙家拐成为仅次于北门口直接受害的区域,据《石首方志》记载:“北门外37户人家,被洪水一卷而空,城东六里路的孙家拐,42户,人,死得只剩48人,其中豪绅占27人”,死亡人数超过七成,丧亡惨重,即使有钱人家也没有来得及安全转移。

(年石首地图上的“谈家渊”)

通过这些有力的文史证据可以证明,山底湖、官田湖、显扬湖根本不是年大洪水冲涮而成,它们是古老河流的残存遗迹,厘清事实,足可以纠正被讹传的事实,还原古“龙穴”水道的历史真相。

石首“龙穴”,这条曾经流淌千年的古老河流,如今静静的躺在城东。昔日盛满奔腾河水的河道,如今变身为山底湖、官田湖等首尾相连的湖泊,为石首城区东部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可是谁又能记起,“龙穴”才是它的乳名。

(文/张力一)

编者按:

下图是山底湖公园新景点“龙巢”,由悟忍大师题名勒石,石首千年“龙穴”一朝更名“龙巢”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山底湖公园新景点“龙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首ldquo龙穴rdquo今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