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思想人文故事,说青年爱听道理
全文约字
阅读需要
9min
1
公元年,27岁的王安石调任鄞县县令(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刚一到任,他就着手调查研究,走遍了鄞县的山山水水,写下《鄞县经游记》,掌握了县情县貌的第一手资料。
王安石抓住治县的“牛鼻子”,从兴修水利入手,详细制订全县水利规划,组织10余万民工,把东钱湖来了个重生再造。
“清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整修七堰九塘,限湖水之出,捍海潮之入”。通过对东钱湖的治理,让多平方公里的农田受益,一举解除了周边农民多年来的水旱之苦。
王安石还用比较低的利息贷谷种给农民,等到谷物收割时,再要求连本带息还给*府,这大大调动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仓禀实而知礼,衣食足而知荣辱。”
他推出组建联保、平抑物价等举措,创造性地开设“县学”,聘请名师,培养人才,一时鄞县学风四起,读书盛行。
(东钱湖景色,图片源自网络)
三年后,王安石届满离任。
登上城楼凝望自己辛劳付出的鄞县大地,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登越州城楼》,依恋之情,跃然纸上: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刚到任不久时,夫人吴氏曾生下长女,取名王堇,小名鄞女,也就是“鄞县的女儿”之意。可惜,不久便因病夭折。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解任别女诗》
痛失爱女,成了扎在王安石心头上的一根“刺”。临走前,王安石去了女儿墓前,写下这首《解任别女诗》,感伤之情,令人动容。
“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
鄞县县令任上,王安石*绩斐然,口碑载道,为他之后入阁拜相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他的变法思想提供了实践土壤。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离开鄞县,王安石途经杭州,在飞来峰上以诗言志,年轻人想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抱负在这里喷薄欲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从小就是学霸一枚,过目不忘,聪慧过人。
16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到京城,认识了好友曾巩。曾巩又把他介绍给了当时的文坛大咖欧阳修。
欧阳修看了王安石的文章后,倒过来成了他的“粉丝”,逢人就讲:我给你们介绍个青年才俊,他叫王安石……
对年轻人而言,自己努力固然重要,但交对朋友很重要,混个好圈子也很重要,能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那就更重要了。
北宋庆历二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被授淮南节度判官,步入仕途。
不过做官后,王安石的“另类”一面逐渐显现出来。朝廷的各种举荐、褒奖他一概拒绝;不想在京城做事,专挑地方官做。
但这并不代表王安石对时局没想法。
相反,正是多年的地方经历,让他有机会更加直接地了解百姓的疾苦和国家问题的根结所在。
(启功书王安石《登飞来峰》)
年,王安石借进京述职的机会,写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国家的一大堆问题,并系统给出了解决方案。
宋仁宗一看,好家伙,洋洋洒洒万余字,一遍看下来就废了3根蜡烛。
但看到“王安石”三个字,不熟啊,于是放在一边,不理会了。
王安石长相一般,个性却十分倔强。
久在地方为官,看到了太多的不平事,更是变得愈加愤世嫉俗,说话得罪人是分分钟的事。
后来,很多官员甚至包括宋仁宗在内,都说王安石是“装”的,故意把自己装得跟圣人似的,评价他是“哗众取宠的伪君子。”
苏东坡的老爸,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专门写了一篇《辨奸论》,对王安石大加讽刺,把王安石说成是古时众奸臣的集大成者。
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没有好感,在两人刚认识时就结上了梁子。
当时苏洵评价王安石“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什么意思呢?你王安石长得这般影响市容市貌的模样,怎么还有脸出来谈论诗书?
这确实是蛮伤人的。
不过,好在历史不是看谁长得帅就多给谁机会的。
年,宋神宗赵顼即位。王安石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神宗在当太子时,就对王安石十分仰慕。当时他身边的韩维常向他提及王安石的*见思想,对此,太子爷深表认同。
于是,刚登基,赵顼就立马把王安石召到了身边。
一个是精力旺盛、跃跃欲试的少年天子,一个是心中满腹经纶、屡不得志的实干家,两人一见面就谈了个通宵,来了个大宋版的“隆中对”。
王安石对神宗说:“天地不可畏,祖宗不可畏,人言不可畏”。
他甚至溜须拍马地对神宗说:小伙子,你完全有能力追赶尧舜,而我将全力辅佐。这好像不是王安石的风格啊。
此言一出,就好比在熬了十天的鸡汤里再加了一勺高浓度的兴奋剂,听得神宗热血沸腾,仿佛觉得自己马上要开创一个空前绝后的千年盛世。
宋神宗和王安石成了“忘年交”,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照单全收,无比信任。
(王安石书法《楞严经旨要卷》)
熙宁六年,年,王安石升任参知*事(相当于副总理)。次年,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国务院总理)。
大权在握的王安石自信心爆棚,施*灵感一个接着一个,把他以前在地方的那些成功做法都总结提炼了出来。
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多项新法先后颁布,京城的圣旨像雪花一样飞向全国各地。
以“青苗法”为例,规定地方*府每年要储备一定的粮食,当粮价贵的时候就低价出售给农民,市价低了,*府就高价回收粮食。
农民还可以在播种或青*不接时向*府借粮,等到有收成了就连本带息还给*府,避免了农民受高利贷的盘剥,地方*府也增加了收入。
这个内容相当超前啊,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今天农业贷款和*府的粮食最低收购价。
王安石新法的目的,是要提高国家财*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加强社会管理和*队国防建设,事实上改革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
既然是改革,肯定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不过前期好在有天子撑腰,王安石的强势推进,总体上还是贯彻下去了。
毛主席说:*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可惜,王安石有个致命的弱点:不擅识人,身边净是一帮“猪一样的队友”。
当时倡导变法的官员称为“新*”,反对的一方叫“旧*”。新*有吕惠卿、曾布、章惇、王雱(王安石儿子)、邓绾、吕嘉问等人。
你认识吗?估计没几个吧。
再看旧*:司马光、韩琦、曾公亮、富弼、苏轼、欧阳修、张方平……
好像怎么看怎么顺眼啊,大多是青史留名的大文豪,从小到大语文书里的常客。
但王安石似乎不买账,铁了心地念念有词:“天地不可畏,祖宗不可畏,人言不可畏”……
不管是自己曾经的贵人,还是好友,但凡*见不合的,通通赶出京城。不在身边叫反对了,也就清静了。
(宁波鄞州的王安石庙)
当然,新法最终推不下去的原因,除了旧*阻拦,还有是因为自己人有的借机中饱私囊,发“改革财”,原本好好的制度,到了下面就走样了。
更可悲的是,到了后期,吕惠卿、邓绾等自己人对王安石两面三刀、落井下石,有的甚至是欲取之而后快。
新法推行八年,朝廷上下也争了八年,官员队伍分裂了八年。
基层官员和大批民众更是由于制度走偏走样而被折腾苦了八年。
在各种压力和无奈中,宋神宗也开始对新法动摇了,对曾经无比信任的王安石心生怀疑。
最后,王安石被罢相,新法逐步废止。
年,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宁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尽管后人对王安石变法以及其为人,有着各种评价。
但现实是,在变法16年之后的元丰年间,北宋财力大增,国库充盈,据说完全可以支撑朝廷20年的财*开支。
*事方面,北宋还收复了多公里的国土,这是“唐朝中期以后就失守的国土第一次回归中原王朝。”
2
明嘉靖年间,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的一户张姓人家里,有两位老人先后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
梦中,一轮明月掉进了水瓮里,然后白光四射,把家里照的一片光明,只见一只白色的乌龟从水里慢慢浮了起来。
不久,张家孙媳妇生下一名男婴。
联想到老人的梦境,大家都觉得这是吉兆,认定张家的这个新生命是白龟投胎,将来必定能光宗耀祖。
也是,在中国古代,水代表财富,乌龟代表权力。
小男孩被取名“张白圭”。
几十年后,他不负所望,果然成为家族的荣耀之源,成为千古风云人物,权倾朝野,他所掀起的一场变法改革,载入青史。
是的,他就是和商鞅、王安石等人比肩,被梁启超赞誉为“明代唯一的大*治家”的张居正。
(湖北荆州张居正故居,图片来自网络)
要说张居正,那还真的是天赋异禀。
传说他2岁能认字,5岁会写诗,10岁写得一手好文章,13岁考上秀才,16岁考中举人,22岁考中进士。
于是,张小神童早早的就被誉为了“江陵才子”。
不过,就是这样的才子也有一个颇具意味的“落榜”经历。
13岁那年,张居正准备参加乡试,大家一听是他要参加,都觉得他是必中无疑。
当时,主持乡试的主管官是湖广巡抚顾璘,他之前就见过张居正,张的不凡气质和才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顾璘非常爱才,对于张居正“许以国士,呼为小友”,还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张居正认识,要求儿子主动向榜样看齐,跟着张好好学习。
有才不说,和主考官竟也有这段缘分,这优势简直太明显了。但乡试的结果,张居正落榜,为什么呢?
原来,这里有着顾璘的一番“苦心”。
考试之前,张居正写过一首《题竹》: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评价自己是“凤毛麟角”,有了直上青云的不凡志向。
诗传到顾璘耳朵里,同样是少年成名的他,颇有感触。
顾璘对主持考试的同僚说,张居正这人志向很高,好好培养,今后会对国家有大用处。但13岁的年纪还太小,早早进官场,对他今后长久发展不利。
因此,在打分的时候,考官们故意压低了张居正的分数,没中。
顾璘是有远见的。
年轻人受点挫折,磨炼下,涵养心性,多读些书,多思考些实际问题,肯定有助于走得更稳、更远。
嘉靖二十六年,22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明穆宗(嘉靖的儿子)隆庆元年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
在此期间,张居正与徐阶、高拱、陈以勤等大臣一起,辅佐明穆宗革除前朝弊*,一时国家经济发展,海内大治,史称“隆庆新*”。
(图片来自网络)
隆庆六年,36岁的明穆宗因为纵欲过度病死(明朝很多皇帝都有这通病),大位传给了年仅10岁的儿子朱翊钧,即万历皇帝。
又经过一番*治斗争,张居正在万历生母李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等人的支持下,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执掌了朝纲。
李太后看张居正特别顺眼,让还兼任了皇帝的老师,希望这位才子能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成长为一代明君。
张居正接了帝师这个差事后,特别的用心,兢兢业业地用心调教,差不多像“亲生儿子”一样的教育万历。
在一次日讲时,万历把《论语》中“色勃如也”的“勃”念成了“背”,竟遭到张居正的厉声呵斥:“当作勃字!”吓了万历一跳,对张居正更是敬畏起来。
到万历时,明朝已立国两百多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看似强大的大明朝成了强弩之末。
张居正有力地改变了这个状况,让明朝国祚又延续了六十多年,原本早已破败不堪的大明朝,竟然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中兴。
张居正改革从*治、文化、经济、*事等各方面全面入手。
*治上,张居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君权,创新了朝廷官员的考核制度,大大提高了官员们的行*水平和办事效率。
经济上,“一条鞭法”横空出世,保证了国家的财*可以稳定增长,有力地缓和了土地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事方面,张居正提拔了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十分注重*事基础与*事建设,东南沿海与东北部的隐患得到了有效遏制。
“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对此,著名哲学家同样是湖北人的熊十力,对他老乡的夸赞,更是毫不吝啬:
“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可以说,张居正是万历中兴的第一功臣。
(明十三陵之定陵出土文物,万历皇冠、皇后凤冠)
但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打压异己的各种手段,也为张居正后面的凄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对于那些反对他改革的大臣,张居正均予以严厉打压,其他内阁辅臣对张居正也是唯唯诺诺,乖乖地明哲保身,生怕引火烧身。
至于万历皇帝和他的关系,表面上是和谐的师生、君臣关系,但张对万历从小的严加管教,让万历是又怕又恨。再加上其他人的挑唆,矛盾一点就燃。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死。当年九月,清算行动就开始了,万历夺回了曾经给张居正的所有官职、谥号。
张的儿子免职的免职,流放的流放,其中一人还在审讯中自杀,张的许多家人也被活活饿死。那些当年被张居正悉心栽培的官员也受到了牵连。
随着对张居正的一次次批判,改革成果逐渐付之东流。
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走向沉沦。
3
前段时间,《民法典》的出台,引起热议。
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包罗万象,涵括的是每个人的尊重、责任和安全。
然而,在总共84章,条,总字数逾10万的这部《民法典》中,成功出圈的好像只有“离婚自由”。
“三十天的‘婚姻冷静期’,让人觉得是‘有一种冷静是你妈觉得你不冷静’”冲上金句榜。
当然,这个话题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因为“离婚自由”与“财务自由”、“情绪自由”一样,只是成年人的幻想。
那些幻想的事,不值得我们去深入地讨论。
这里,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