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商南县几任父母官耗费巨额财*资金打造历史文化景点,如古阳城驿、青云驿,范蠡故园、西街旧城改造仿古建筑群,赵川前坡岭战斗遗址等。
这些文化景点,与其说是为了弘扬商南地域历史文化,不如说是在篡改、颠倒和糟蹋商南历史文化!策划这些文化景点所谓“学者”和决策者,只有利益观念而没有丝毫文化思维,小而言之,是为了攫取名誉、金钱和*绩、职务,任意篡改、骟割历史化;
大而言之,是在篡改历史,毁灭文化,打着建设文化景点的幌子破坏文化!
商南的山水和文化铸就了我的人格和思想,使我成长为一个有良知、有文化责任感的地方文化人,对家乡和祖国历史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我不得不站出来匡扶正义!如果商南的文化人都为了出个小名而作无病之呻吟,不敢站出来说公道话,商南文化还有什么希望和出路!
阳城驿究竟在茶坊村还是在富水古镇?
阳城驿之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元稹的《阳城驿》一诗:“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此诗为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士曹参*后从长安前往江陵的途中所作,作者行经阳城驿在此住宿,感到驿站称为阳城,与唐德宗时期的著名谏议大夫阳城名字相同,有避讳的必要,遂提出改名的倡议,元稹的好友立即写诗附和元稹,在唐代诗坛引发一段著名诗话。
元稹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居中条山,唐德宗时招为谏议大夫。曾力阻裴延龄入相,有直声,改国子司业,出为道州刺史。时人称之为阳道州。为尊者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以表示敬意。这个传统始于春秋时期,源远流长。
《公羊传·闵公元年》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阳城因有直声,为时人所尊敬,所以,元稹认为不应该用阳城来作地名。元稹经过阳城驿,驿站还称阳城驿。
时隔二十九年,即唐开成四年春,杜牧除官赴京途径商於古道商山富水驿时,驿名已改成富水。杜牧有感于轻易改名而作《商山富水驿》这首名诗:益赣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妄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诗后原注:“驿名同阳谏议同姓名,因此改为富水驿。”
至于为何改为富水驿,史无记载,地方传说是文人的演绎,不足为信。根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富水街东西各有一条水流丰沛的河流,以水富而名为富水。与唐代地方官比较,商南现在的文化学者和父母官更具有创意,竟然把阳城驿所处的地方都改了,凭空把它挪到了茶坊。
茶坊,顾名思义,是制茶的场所,与发展茶叶产业高度融合,多好的名字!“学者”和父母官硬要改为“阳城驿”,不仅仅篡改了历史,也与实际背道而驰。
阳城驿究竟位于何处,历史上没有争议,它就在富水古镇的东头高台之上,富水街六十岁以上的居民人所共知,这是无需争论的事实。那么,古代地理专著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公认的两本权威历史地理学著作,一本是清初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一本是六十年代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先生编著的《唐代地理图考》。《读史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所撰,中华书局年出版。
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一本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具有浓厚的历史*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事上的战略价值。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
该书有关历代州域形势部分,综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各省方舆部分,按明末清初的*区分述十五省的府、州、县形势与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所发生的重要战争。这两部分形成历代地理形势、沿革、区划与战史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成全书的主体。
该书对富水是这样记载的:“富水,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古城迹。人传沛公所筑。成化八年,大盗王彪作乱,遂设立巡检司,以古城为堡。古有富水驿,即此。”
再说《唐代交通图考》。
此书首次出版是年,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本书在广泛引证各类史料基础之上,按照区域分卷编排方式,考订了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其中涉及交通路线、沿途的驿道、*镇、山川形势、道里远近等,考证结论都附绘制的地图,以供读者参阅和应用。
本书为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颇受国内外史学界的推崇。本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按京都关内区、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山剑滇黔区、河东河北区、河南淮南区分为6卷,以路线为篇,如长安洛阳驿道、长安太原驿道等路线,考论沿途所经州府*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并及古迹诗篇,引证史料繁富,考订详核,每篇考论结果,皆绘制地图,颇便读者了解和应用,堪称具有经典意义的名著,从规模与价值而言,都具有空前意义的交通史巨著。
复旦大学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2.25-.8.28)先生,评价《唐代交通图考》说:“严耕望先生是当今研究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的权威,所著《唐代交通图考》五巨册,精博绝伦,举世赞扬。”
此书记载阳城驿曰:“(商南县)东南至阳城驿,元、白皆有诗。唐末改为富水驿,以避阳城之名。杜牧有诗。盖今陕豫界上之富水关也。”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商州·关隘》“富水堡在商南县东二十里,唐时置富水驿。”
从富水驿所存唐代名家诗文和在商於古道上所发挥的历史交通作用而言,富水镇富水驿当为商洛第一镇、第一驿。除上文所录元稹和杜牧诗外,据《全唐诗》卷四二五白居易《和阳城驿》:“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姓名同于斯。”
《全唐诗》四四三白居易《阳城驿对月》,本注:“赴杭州路中作。”诗云:“亲故寻回驾,妻奴未出关。凤凰池上月,送我过商山。”这首诗也称作“阳城山馆”。
《全唐诗》卷四三二白居易《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云作此书夜,夜宿商州东;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
同书卷六八七吴融《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原注:“笔记柔媚,出自纤指”。诗云:“绣缨霞翼两鸳鸯,金岛银川是故乡。只合双飞便双死,岂悲相失与相忘。烟花夜泊红蕖腻,兰渚春游碧草芳。何事遽惊云雨别,秦山楚水两乖张。”
富水的古诗与古建,再加上明代城墙、护城河,无需包装,只有保护好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历史名镇,可惜的是富水镇、富水村出了几任文盲草包当权者,把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环境建筑优美的名镇糟蹋成墙倒屋塌、破败不堪的样子,令人扼腕叹息!
更有甚者,还有一些文人和当地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阳城驿”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迹无偿奉送其包点的茶坊村,玩弄“狸猫换太子”的罪恶勾当!
把阳城驿搬到茶坊,虽然没有历史依据,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即把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茶园观光融合打造,想建设一个历史文化与茶园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这一构想,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结果与构想适得其反,绝大多数游人都不认同“阳城驿”。县城来的游客都从分水岭直接去了茶园,而没有人去看造假的“阳城驿”。这是策划和决策者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策划者懵懂无知,不懂旅游心理学和文化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区别,不做研究,凭小聪明给领导出点子,而决策者不做调研和评估,拍脑袋盲目拍板,这样的事在集权体制下屡见不鲜。
文化旅游,是让游客感受、认知、体验景点所包涵的知识与观念,具体指以欣赏异国他乡地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足迹和故事,以获得思想精神上的享受,大致可分为文物、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现代科技、艺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旅游,以一方居民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和饮食、服饰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对游人的观念、认知上的冲击,从而产生精神上的美感,而观光旅游是对游人视觉和体验产生美的冲击,从而收获感官上的享受。
客观地说,发展文化和观光旅游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加地方知名度,还可以提高地方收入,拉动消费,增加税收,一举多得,利国利民。但问题出在策划和决策者无知而又不肯做认真细致的调研,仗着手中权力花钱造假,而遭到游客的唾弃。
当地人都知道,茶坊茶园已成气候,货真价实,而阳城驿真正的遗址在富水街东头,茶坊的所谓的阳城驿是欺世盗名的*绩工程,只有一个建筑空壳,没有任何文化内涵。
既然没有文化内涵,游客又不愿意涉足,花费数百万资金搞假*绩,岂不是胡弄?非但没有捞到一句口碑,还落下了无数骂名。这是何苦!由此可见,不是认得几个字就能搞策划,有权就能拍脑袋做决策!
透过假阳城驿建筑外壳的表面,人们看到的是一些人历史文化的无知与狂妄。
商洛市博物馆退休干部刘作鹏
精彩推荐:
▲陕西公布监督举报方式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
▲急寻!陕西11岁男孩走失已5天,警方发布警情通报
▲上新!陕西健康码“兵马俑皮肤”来啦!疫苗接种最新通知
▲陕西发布多名干部任职通知,孙亚*任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本土新增11+2!陕西三地发布紧急提醒!这些最新消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