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洞庭湖曾名云梦泽
TUhjnbcbe - 2021/7/4 19:19:00

洞庭湖曾名云梦泽

◆李春阳

在岳阳城,除有云梦路和云梦宾馆外,很少有“云梦”之称,甚至有人还以为云梦路和云梦宾馆之名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其实它名之有理,名之有证。弄清洞庭湖名的演变,还原云梦泽就是洞庭湖的真相,可资章华台、华容道以及巴丘湖、古长江、赤壁之研究,互为佐证,相得益彰。因此,云梦泽研究不能不引起岳阳人的高度重视。笔者经近十年之探索,以为洞庭湖曾名云梦泽,云梦泽就是今洞庭湖。

一、众说纷纭云梦泽

关于云梦泽的地望,众说纷纭,因时而异,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云梦泽,并不是始终位于同一地点,而且同一时期的云梦泽,也往往不止一个名称,有时甚至把云梦和云梦泽混为一谈。

1、云梦不一定专指云梦泽。云梦泽,有时简称云梦,成为专指。但大多时云梦不是专指云梦泽。中国历史地理学家、院士、《辞海》历史地理分科主编谭其骧教授,在年发表的《云梦和云梦泽》一文中,认为“云梦不一定指云梦泽”。现将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左传》宣公四年载:令尹子文之父在?时私通?子之女,生下了子文。初生时其母“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子田,见之。”昭公三年载:郑伯到了梦国,楚子与郑伯“田江南之梦。”是云梦的简称。这两个“梦”既然是可供田猎的地方,就不可能是一些湖泊沼泽,应该是一些山林原野。

《战国策·宋策》:“荆有云梦,犀兕糜鹿盈之”。犀兕糜鹿,全是狩猎的对象。又《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这里所描写的是楚宣王一次大规模的田猎活动。可见这三处所谓“云梦”、“梦”,当然也是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左传》宣四年在?地的“梦”应在今云梦县境。昭三年的“江南之梦”亦即定四年“云中”,应在郢都的大江南岸今松滋、公安一带。《招*》的“梦”在庐江之南,郢都之北,约在今荆门县境。也可以包括所有下文将提到的,在古云梦区范围内见于汉代记载的地名:云杜县在今京山、天门一带;编县故治在今荆门南漳之间;西陵县故治在今新洲县西。这些地方都是非云梦泽的云梦区。云梦泽见于汉以前记载的只有华容县一地。

春秋战国时的云梦范围如此广大,估计东西约在八百里(华里)以上,南北不下里,比《子虚赋》所说“方九百里”要大上好几倍。实际“方九百里”应指云梦泽的面积,(《子虚赋》作者)司马相如在这里也是把云梦和云梦泽混为一谈了。

在这么广大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说所有的土地全都属于“云梦”,这中间是错杂着许多已经开发了的耕地聚落以及都邑的。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范围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址。见于记载的,春秋有轸、郧(?)、蒲骚、州、权、那处,战国有州、竟陵等国邑。《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就是说这些原属云梦区的土地,在疏导后已经治理得可以耕种了。汉晋时的云杜县,也有写作“云土”的,当即云梦土的简称。云杜县治即今京山县治,辖境跨汉水南北两岸,东至今云梦,南至今沔阳,正是云梦区的中心地带。

这一地区本是一个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早已得到相当开发的区域,其所以会迟至春秋战国时代还保留着大片大片的云梦区。

云梦游猎区的历史大致到公元前年基本结束。到了半个世纪后秦始皇建成统一的封建王朝时,估计已有靠十个县建立在旧日的云梦区。

先秦的云梦游猎区到了西汉时代,大部分业已垦辟为邑居聚落,但仍有一部分山林池泽大致上保持着原始面貌。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置了专职官吏,对采捕者征收赋税,这种官吏即被称为云梦官。

“云梦”是一个包括多种地貌,范围极为广阔的楚王游猎区。

2、江北说。云梦泽在哪里?《辞海》(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云梦泽”条有一段解释:

后世说法不一:一说本二泽,一名“云”或“云土”,一名“梦”,以相近故合称“云梦”;一说楚人名“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以叫做“云”或“梦”。

谭其骧教授在《云梦和云梦泽》一文中,虽然提及云梦泽方位曾有“江北说”、“江南说”、“跨江东西说”和“江东江西各有一个云梦泽说”,但最后只承认“江北说”:

如上所述,说明了先秦云梦泽三部分:沔北部分在战国中期以前已由泽变成了土,江陵竟陵之间杨水两岸部分约在西汉后期填淤分割为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华容(指县治在潜江龙湾的所谓古华容县)东南的主体部分则在渐次东移之后,终于也在东晋南朝时变成了大浐、马骨、太白(指洪湖一带)等湖和许多不知名的陂池。叫做云梦泽的那个古代著名泽薮,其历史可以说至此已告结束。

除谭先生认定今长江北曾有云梦泽外,还有史书有相同记载:唐朝魏王李泰所著《括地志·安州、安陆县》(年成书)载:

云梦泽在安州安陆县东北五十里。

《括地志》把云梦泽移到安陆县,可以是错把“云梦”当作了“云梦泽”。或是云梦区内湖泊也被称作“云梦泽”。

3、江南说。我国著名历史地理专家、湖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石泉教授和我国地质地貌专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蔡述明教授合著的《古云梦泽研究》(年,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结合野外钻探资料,不但否定了“跨江(指今之长江)南北的大云梦泽”说,并否定江北有大湖。他们在《古云梦泽研究》一文中,作出了如下结论:

我们依据有关华容云梦泽(巴丘湖,江南之梦)的原始材料,在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定(特别是对《水经注》中的有关记载)之后,抓住一系列相关地名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繁复曲折的逐层考订,得出了与流行说法全然不同的新解(见《古华容云梦泽及相关地名位置示意图》):华容云梦泽当在今汉水中游以西的今钟祥西境(偏北)、蛮河南面、浰河北面的沼泽洼地上,泽薮的北面是华容、南面是巴丘(巴陵)城。

从石、蔡二教授的结论看,尽管还有一些细微之处有待商榷外,基本定位应是准确的,符合历史文献最著称的记载。

二、历史文献证如山

研究历史文化,唯一科学的途径就是求助历史文献。我们之所以如此肯定洞庭湖曾名云梦泽,因为此说的历史文献具有众多性、一致性和关联性,可谓铁证如山。

早在多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著《汉书·地理志·方南郡》(76~84年成书)就有记载:

华容,云梦泽在南,荆州薮。

接着,东汉学者应劭著《风俗通义·山泽·薮》(成书于~年)也载有:

谨按:《尔雅》:“薮者,泽也。……荆州曰云梦,在华容县南。”

虽然在《辞海》(年版)中,古华容县治被搬到了“今潜江县西南”的龙湾,而年之前的各版《辞海》均无此说。《辞源》年版和年版同称:

华容,春秋许容城也。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周废。故城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周老嘴)。

此说虽不尽正确,至少没有苟同《辞海》的说法。清康熙《潜江县志》称:

始皇废列国置郡县……潜江古南郡地,是潜故为郢邑。汉武帝置荆州刺史,南郡隶焉。潜江、江陵地属南郡。唐大中(~)间,置征科巡院于白洑,属荆南节度使。五代(~)改为安远镇。……宋乾德三年()改安远镇为潜江县,属荆湖北路”(见《潜江县志》(台湾成文公司印行,藏复旦。)

从上可见,从古至今,潜江县从未称古华容。且龙湾一直属江陵县第十区,年才并入潜江县。而今华容县乃古华容县。

清康熙《湖广通志》载:

“华容从西汉属南郡,……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立。”

岳阳市史学专家朱培高、华容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段心惠先生各有专著主张上述观点。

众多的史书将华容县、云梦泽(巴丘湖)方位作了客观记述,互为印证。

如晋代经学家杜预在《春秋释例·土地名》(年成书)昭三年“江南之云梦中”条下说:

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

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久居江南。他的《尔雅注疏·释地第九》也载有:

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

到南宋,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郡国志·南郡》(~年成书)载:

华容侯国。云梦泽在南。

往后,南齐刘澄之(~)《荆州记》云:

华容县东南有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荆之薮也。

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地部》(成书于年),也引用了以上所述。

再往后,很多史书转载或认可前史。

如,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成书于~年)载:

韦昭曰:云梦泽在华容县。……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

又载:

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东。

一千多年前,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年成书)载:

云梦泽,《周礼》荆州之薮,是为云梦。郑玄注:在华容县。《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注:“巴丘湖是也。”……宋《永初山川古今记》: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荆州之薮,故魏武帝与吴主书云:“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便失道。”是此。

至多年前,清代地理学家、经学家、浙江人胡渭撰《禹贡锥指》(成书于年)载:

九江(洞庭湖)至春秋时为江南之梦。战国时称洞庭五渚。

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郭景纯言:县东南巴丘湖是江南之梦。

有的史书也认为云梦泽“跨江南北”。

例如北宋进士、曾贬岳州监酒税的范致明著《岳阳风土记》(~年成书)载:

云梦泽,《寰宇记》曰: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土丘半出,杜预所谓云梦薮、巴丘湖是也。郦道元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薮,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然则夹江南北,皆其地也。

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的可信度当然是很高的,不但所处的年代较近,而且他就在岳阳任不称意的监酒税的小官。但他指的江,虽是专指长江,但长江正流当时却是经过今洞庭湖、古巴丘湖即云梦泽中的。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载: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今澧水),过九江(即洞庭湖),至于东陵(即巴陵)。”

那么到了多年前的《禹贡锥指》还是肯定了“南江北沱”之说:

王晦叔云:枝江县百里洲夹江、沱二水之间,其与江分处谓之上沱,与江合处谓下沱。(胡)渭按:南江在古时为岷江之径流,北江为沱。南江自枝江县南又东经公安县西又东南流,为涔水。

那什么时候角色调换,长江变成“北江南沱”呢?《荆江大堤志》称:

“道光十年()大水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百里洲北,河床形态因之演变成‘北江南沱’。”

因此,这里的云梦泽“跨江南北”之说与云梦泽“在华容县南”、“巴丘湖是也”,并不矛盾。

我们从由南宋万象之著《舆地纪胜·荆湖北路·岳阳》(年成书)中的唐宋诗作,也可证明云梦泽就是今洞庭湖: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诗)

千里晚霞云梦北,一洲霜橘洞庭南。(唐·张泌过洞庭诗)

一境并吞云梦国,四时间澹洞庭天。(宋·彭浚明诗)

诗狂直欲吞云梦,酒渴何妨吸洞庭。(王祐叔诗)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是长安。(唐·白居易题岳阳楼)

[唐]贾玉《送王员外赴长沙》也可证云梦泽在巴陵:

携手登高处,巴陵天一隅。春生云梦泽,水溢洞庭湖。

三、湖泽易名有缘由

古代非常有名的云梦泽名,为何被洞庭湖取代了呢?翻开史书,从字里行间,也许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一湖多名是易名的起因。巴丘湖既名青草湖,又是云梦泽。如祝穆著《方舆胜览·岳州》(年成书)载:

洞庭湖,在巴陵县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洞庭,南潇湘,东纳汨罗之水,自昔与洞庭并称。

赤亭湖,在华容县。郡县志:“有赤亭城,三面临水。”赤沙湖,与洞庭通。

云梦泽,杜预注:“云梦跨江之南北。”

又如,明弘治元年()《湖广岳州府志》载:

川附洲、矶类

洞庭湖,在府治西南。(洞庭)其间名为五潴。

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每夏秋水泛,与洞庭通为一湖。冬春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

赤沙湖,在洞庭西。水泛与洞庭为一,涸则惟见赤沙。旧《记》云:洞庭南连青草,西亘赤沙,七八百里,又谓之三湖。

云梦湖,在府治西。与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洞庭在北,青草在南,云梦在西,合为一湖。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即此。

以上不但一湖多名,且“水泛为一”。

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岳州府》中记载只有洞庭湖、青草湖(一名巴丘湖)、赤沙湖三湖了。由于一湖多名,其中的云梦泽名就慢慢消失了。

多湖连体是易名的基础。洞庭湖、云梦泽(巴丘湖是也,一名青草湖)和赤沙湖(赤亭湖)三大湖,水泛为一,上述史料已有表述。另如,《括地志·岳州·巴陵县》载:

洞庭湖在岳州巴陵县西南一里,现与青草湖相连。

又如,《岳阳风土记》云:

青草湖夏秋水泛,则与洞庭为一,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巴陵旧志云:赤沙湖当夏秋水泛,则与洞庭为一,涸时唯赤沙。

这些涸则各立,泛则为一的湖之名,在《舆地纪胜·荆湖北路·岳州》记载有云梦泽、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赤亭湖。《禹贡锥指》把一湖改为“三湖”或“重湖”了:

巴陵旧志云:洞庭一名五湖,又名三湖。三湖者,洞庭之南有青草湖,西有赤沙湖。又名重湖,一湖之内,南名青草,北名洞庭。

由于多湖连体,最后由一名著称,其余湖名逐渐消失。

湖面缩小是易名的理由。史书认为,今洞庭湖在周朝至唐宋时期,面积较大,包括后来称为云梦泽即为巴丘湖、青草湖位于东南,赤沙湖和赤亭湖位于西部,而洞庭湖位于北部。但随着长江正流大量泥沙淤积,不但江沱互换,湖面已是沧海桑田了。今天已经耕种的大片平原地貌的土地,应是泥沙淤积形成的湖相平原。到清代,由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2年成书),虽记载有云梦泽,只是引用史料罢了:

《后汉志》:“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郭璞亦言:“云梦,巴丘湖是也”。则巴丘又兼有云梦之名。旧《志》曰:“巴丘湖当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群蛮所据也”。则洞庭即为巴丘矣。

早期史料中,虽出现过洞庭湖一名,但不著称。这一点何培金等著《洞庭湖近代变迁史书》说得很透彻:

“洞庭湖”作为一个湖泊的名字,不见于《楚辞》之外的先秦、汉代典籍。《尚书·禹贡》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记有11处较大湖泊,惟独洞庭湖榜上无名;相传为大禹、伯益所作的《山海经》,在其《海内东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及“洞庭”,皆指洞庭山,非指洞庭水;战国时代的另一篇地理著作《周礼·职方》,所记11处湖泊,同样无洞庭之名;汉代辞书《尔雅》,载有“十薮”,亦无洞庭名;《汉书·地理志》,记了30余处湖泊,惟独不见“洞庭湖”;古书《水经》,记载了全国的江河水道,也无“洞庭”;直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问世,洞庭湖方与长江、震泽、云梦一道载入史册。

洞庭之名,就其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战国策·魏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有载:“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楚国屈原在《楚辞》中更是一再提及“洞庭”:《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章·哀郢》:“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至秦朝,则已成为一方名湖。

区泽混淆是易名的根由。前面所述,云梦多指陆地,是云梦区。但陆地或云梦区中也有水泽,也可叫云梦泽。这就和华容县南的大云梦泽重名了,容易混淆。这可能是云梦区存在而云梦泽消失的一个原因。取而代之的洞庭湖名又是怎么来的呢?史学界一致认为湖因山名,并说君山曾叫洞庭山。但君山上没有洞,或许是因湖名山。洞者,山洞;庭者,厅堂。说来也巧,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到“含远山”。这座远山只能是天井山。而在天井山腰有一石洞,洞大如厅,前后可进,堪称洞庭。山有洞庭,叫洞庭山就名之有理。湖以山名,且当年的洞庭湖正靠北,南面是湖。随着云梦泽名渐湮,洞庭湖随之著称至今。

结论

云梦多指云梦土、云梦区,为陆地。史上不存在跨今长江含两湖平原的大云梦泽。今江北没有云梦泽。众多史料记载古云梦泽即巴丘湖在华容县南。古今华容县范围基本没有变化,长江正流曾走虎渡河一线过洞庭湖。由于湖泛则为一,涸则各立,加上其它原因,云梦泽名被洞庭湖名逐步取代。

j

1
查看完整版本: 洞庭湖曾名云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