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站在季节的末梢
把丛生的枝蔓任性删除
苍劲的树干带着冰的亮度
留给人们最冷峻的线条
北风打开它的窗户
那些留下的记忆碎片
那些吹在脸上的痛
在季节转换中默默回味
太阳到达*经°时为“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压轴大戏,至此全年的一轮节气就要走完了。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大寒大寒,无风也寒。”“大寒,大寒,抱成一团”这些谚语,足见大寒节气的寒冷。《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者,乃凛冽之极也。”就是说“大寒”是气候达到最冷的时候,它沉淀在二十四节气的最底部,积蓄春夏秋的精锐,向外散发着冷峻和严酷。
大寒的寒冷天气,让古代的诗人感受深刻,他们留下的诗句,抒发了在大寒时节的复杂情感。
唐代诗人孟郊的《苦寒吟》诗,用冷峻的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意境,以及一个穷愁苦吟的形象:“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清寒的天,枯干的风,日是短的,光是冷的,冰厚得连裂纹都没有,石头也敲不出一点火星。诗人在寒冷的意境中情思浮动,透出无奈而凄凉。
宋代诗人邵雍笔下的《大寒吟》,描写的寒冬景象更为钻心刺骨:“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时值冰天雪地的大寒之日,狂风怒号,冷日不暖,人与人相见都没法开口,嘴巴好像都冻住了,连话都懒得说,这诗句形象真切地吟出了大寒之寒。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出门远行的游子心中一定非常难受,宋代诗人陆游的《大寒出江陵西门》诗,描写了一幅愁苦的游子形象:“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云寒风冷中,借着一点酒劲壮胆,游子驾一匹瘦弱的马儿出行。寒冷萧条的林野里,狐兔都已归巢;身后远处山村,隐约可见点点牛羊。岁末的寒冬,游子的前程惆怅而迷惘。
大寒之夜,处处都是冷,宅在家里会友读书岂不更好?宋代诗人文同《和仲蒙夜坐》诗,就是一幅蛰伏在家,清心寡欲,与好友冬夜读书长谈的画面:“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既然天寒地冻,怎能无酒相助?宋代诗人方回的《永乐沽酒》诗,却写出了在这极寒的时节,连酒都薄如水,冻如冰。“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
但现实中的气候,正应了物极必反这句话,天寒地冻的背后,看得见温度将一天天走高的影子。风寒低温的严寒景象,即将成为远逝的记忆。正如宋代诗人*庭坚《岁寒知松柏》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鸡乳。天寒地冻,老母鸡忽然变得浑身滚烫,羽毛蓬松,“咕咕咕”地叫个不停,烦躁地走上几圈后,跳进了鸡窝,再也不肯出来。老母鸡开始孵蛋,表示大寒到了。
二候征鸟厉疾。征,伐也,征鸟,杀伐之鸟,指鹰隼。大寒时寒气逆极,鹰隼也不能安然过冬,此时盘旋苍穹的鹰隼,正从容不迫地施展其高超卓绝的猎杀技艺。鹰隼的捕食能力处在极强的状态当中,它们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以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河里的冰结得又厚又坚实,上下都冻透了。此时可以采集冰块了,藏在冰窨里,留着夏天用。《周礼》上记载,古代设有专门掌管冰*的官员,叫“凌人”。并给他配了八十多个手下。在大寒的时候,凌人主持斩伐冰块。冰块要贮藏够夏天用的三倍,因为到时会有三分之二的会融化掉。
大寒节气已经到了岁末,所以进入大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这时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无锡民俗有所谓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农历岁末的尾牙祭,则是最隆重的。这一天老板要设宴请员工吃饭,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俗话说大寒不寒,心里发干。今年无锡的大寒虽说有点寒,但只要有阳光,窗外还是暖暖的,似乎已不是身处冬季,而是撞见了春天。山色是水墨的,花朵一小朵一小朵,梅花,水仙,风信子,都如此,淡泊素净,小小的瓣儿,像安静细碎的微笑,又像若有若无的那一点春。
天气尽管冷,画面却是绝美。人在大寒,大可不必担心风天雪地的仓皇,寻个暖和的所在,从容捧一卷书,沏一盏茶,凝视一堂山水。慢慢咀嚼,把万物与人生回味。
(本文系文化学者乐道也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配图素材来自网络及历史典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无锡闲话》记述无锡历史文化
以文会友,欢迎交流、赐稿
联系邮箱:wuxix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