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
田野里农机声此起彼伏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三阳村进入了夏收季节
这样的繁忙
让人看了欣喜
可是,在过去的三阳
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三阳三阳,十年九荒,
有水种麦,无水栽秧。”
修路挖渠,改变面貌
现场对比之过去: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在三阳,不光要修路,还要挖沟建渠。
“我们村河多水多,大大小小条河”,翻着老照片,老书记常金龙告诉记者,“村里地势又低,一到雨季,所有的水都往我们这涌,没得收成,农民就富不起来。”
三阳村金沙中沟南侧,金沙闸站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项目总投资多万元,于今年3月份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0%,有望在汛期前完工,建成后将覆盖60多条河流,有效解决农田灌溉和排涝问题。
村民说
常积玉:
以前,我们这路没得一条好路,闸站也是年久失修,是出了名的穷,别人都叫我们泰兴“南大荒”,现在路也修好了,花花草草栽得也漂亮,旯头旯落都漂亮。
数说
三阳村围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花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5年来共投入近0万元拓宽、新建、改造硬质路13.5公里,新建涵、闸17座,新建排涝站2座。年,将再投入万元,用于路道建设、河道清淤、整坡绿化等建设,其中河道清淤6条,新建泵站2座,补栽绿化面积平方米。
每天天一亮,奚小兵就会开着清运车,到村里一家一户收取垃圾。
47岁的奚小兵,母亲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家里还有年迈的祖母需要照顾,本是顶梁柱的奚小兵,几年前因为一场大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不能干重活的奚小兵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村主任、*总支副书记常小凤说:“去年开始,奚小兵身体逐渐恢复,在得知村里进行垃圾分类,需要人上门收集时,他就主动来报名。”
村民说
奚小兵:
早上6:30起床,收多户垃圾,10:00多就能干完,工作量又不大,每年还有元的收入。
丁如彬:
我今年71岁,村里跟我签协议,安排管护工作,每个月解决生活开支,还帮我把房子翻新,办五保,帮了我大忙。
数说
三阳村低收入户52户,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9户47人,一般贫困户18户53人,五保贫困户5户5人,三阳村以“精准帮扶、整村推进”为抓手,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硬”、“软”结合的方式,目前:
●6人与村签订管护协议;
●7人签订赡养协议;
●9户由村介绍工作;
●1户由*府和村资金帮扶;
●16户自谋职业;
●剩余户人均收入均达到脱贫收入,所有人收入由*府兜底。
曾经,有人这样说:“要做事,没有钱,学三阳;不会做,学三阳;怎么做,学三阳。”是说,在三阳村,只要村民有需要,村里发展有需要,三阳村的干部想方设法都会办成。
村民说
李凤英:
大到树木栽种,小到绿化修剪、垃圾清理,他们3个人一组,都是他们自己干,吃了不少苦。
戴培荣:
村干部以前在我们村是苦工作,没有人愿意来,拿不到工资不说,还挨杲;现在我们村绿化成形,河道水清,是很不容易的,村干部带了好头。
数说
三阳村现有31个村民小组、户、人,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9.7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多元;建成图书室、健身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道德讲堂、亲情连线室……别人家的村庄该有的,三阳村一个不落。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以农为本,农游合一”的产业布局,擦亮生态底色,做好乡村旅游文章,奋力推进三阳新跨越,让村民过上美丽宜居新生活!
——三阳村村主任、*总支副书记 常小凤
江苏省文明村、水美乡村、卫生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星级康居村……
三阳村早已完成从穷荒之地到幸福康居的华丽蜕变。
如今
新的民谣在三阳传唱:
“三阳三阳,鸟语花香,
四通八达,幸福安康。”
策划:邱永华
文/编辑:蔡艳
图片:聂友 徐磊
审核:丁晓* 陈杨
泰兴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出品欢迎转发侵权必究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