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长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学者徐贲撰文《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评论卢新宁的观点:“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请综合分析上述材料,以“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议论文。
例文:
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名利双收,于是乎,就有很多年轻人被一些看似有经验的的前辈拍着肩膀说:“年轻人你不懂。”但我想说,未来的社会全被我们这些年轻人占领时又会怎么样呢?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之下,那些能幸免于难的人不仅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所以,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世故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的生活,选择坚守理想和信仰,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这样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光明,这个时代便不再黑暗;只要我们依然拥有信仰,这个时代也将不再“怀疑”。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选自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仍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怀疑、信仰。语段的前两节是从反面说这个时代让人“怀疑”,因为有时会“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最后一句是说“因为坚强和信仰让人屹立不倒。”
第二段以学者徐贲的文章明确观点“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可以怀疑,但需要坚信“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
“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的题目,和材料的核心词语“信仰”是一致的,所以考生要抓住“信仰”,紧扣材料作辩证分析,立意就切合题意。以前两段内容为切入点,学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即呼唤信仰的回归。学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现生活的美;可以展开阐述具体需要怎样去做。论述时要关照题目关键词“怀疑”与“信仰”。
1.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2.信、知、行,摈怀疑,得大成;
3.坚定信仰,知行合一;
4.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坚定信仰。
1.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文学理论无法识别*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也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数学公式和物理理论更加无法阻止“郭美美”们和“孙小果”们的唯利是图。所以,身处这个怀疑的时代,为了避免“怀疑”成为我们时代粉碎一切、解构一切的机器,我们有必要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不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从而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坚守内心的信仰,才不会让中国成为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中国有的是人才,却没有精英”。(精彩片段)
2.信,让知行合于祖国。毕玉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研发出一项成果,卖出了5个亿的专利。学校把其中的80%足足4个亿,分给了这个教授,他一跃而为亿万富翁。可是有谁知道,从年到年,他拿出了自己做教师的工资,每天都呆在试验室工作,进行了至少12万次试验。在此期间,有外国大公司闻讯而来高价收买他。他义无反顾,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完成了专利申报并获得成功——“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发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它把我国由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推向了在这个领域最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典型事例)
3.金钱崇拜指一种信仰,即认为金钱是人成功与否的惟一尺度。这种错误理念引导人们残害了自己的本性,降低了人生的快乐,增加了紧张的感受,使整个社会变得消极、厌倦、缺乏幻想。使人心中一切伟大愿望陷于沉寂。由于惧怕失去金钱,从而使人有了更多的忧虑和烦恼,使人把获得幸福的能力消耗殆尽。——罗素(名人名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时速60公里到公里,人们的出行速度越来越快,出行距离越来越远,但是,仍有81对“慢火车”行驶在祖国的大地上。这81对公益性“慢火车”,惠及多个边远山区。它们是当地百姓的上学车、赶集车、运输车,更是“梦想车”“脱贫车”“致富车”。有不少“带货车长”长期活跃在这些“慢吞吞”的列车上,给旅客推荐扶贫产品,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钢轨为他们编织起日益方便与美好的出行之路。比如,在成昆线上的大凉山“慢火车”,使用彝语和汉语广播方便少数民族旅客乘车;在枝柳线上湘西境内的“慢火车”,20余年票价未涨,减轻山区百姓出行成本;在辛泰铁路线上山东地区的“慢火车”,既是城里人的“旅游车”,也是山里人的“致富车”……
“慢火车”上不仅有旅客,还有农产品,有时为方便“带货”,还会把列车上的座位去掉。虽然是绿皮火车,但内在设施和乘坐体验却不断完善,座椅、餐食、时速等,早已不是“旧模样”。如果说一日千里的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就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读了以上关于“慢火车”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例文:
幸福慢火车,见证时代的温暖
在山东省临淄辛店至泰安间的辛泰线上,/次网红“慢火车”每天穿越崇山峻岭间,这趟最高票价11.5元的列车上随处可见中国驰名商标——“海之情”,这也是第一个中国旅客列车服务品牌,/次列车,原本只是铁路职工的内部通勤车。后来,为了方便沿线百姓出行,才对外售票运营。
在高铁网络发达的今天,慢火车显得并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尤其是,今天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已经实现了每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出行速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交通发达带来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铁路部门坚持开行慢火车表示并不理解,认为它们应该被时代所淘汰。
但是,“慢火车”全承载着满满的民生情怀,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架起了一条出行的通道。如果,把高铁比作畅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那么,那些深入偏远山区,保证偏远人民群众出行的“慢火车”,就可以被称为是毛细血管。慢火车不仅为老百姓的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更为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输出动能,载着大山深处的特产品走向城市,激活了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带着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诠释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如果说风驰电掣的高铁上演的是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那么公益“慢火车”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它独有的“坚守与温情”。低廉的票价、温馨的服务,将沿线的上百个村庄连接在了一起,满足了老百姓赶集、探亲、求学等需求。对于山区的老百姓们说,趟趟都停的慢火车,正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生动展示,彰显了铁路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次“慢火车”走乡串户,载着庄户人家走出了大山,沿线的农民早晨乘坐火车把山里的桃、杏等水果带出来,兜售完后再回家,在列车的助力下,他们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条件。如今,像这样的暖心“慢火车”,全国还有81对,它们驰骋在需要自己的地方,架起了沿线老百姓和*府之间的连心桥。为持续改善偏远地区交通出行条件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当地民生经济发展注入了磅礴的力量。慢火车并不慢,它已经走入了老百姓的内心深处,载着他们向美好生活的未来前行。
中国铁路高速发展,快时代里的坚守更显温情。如今,高铁与慢火车构建起了中国铁路网络一快一慢的格局,保证了全国人民的出行需求。向着未来进发,相信慢火车必定能承载着慢慢的民生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时评性质的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关键词为“慢火车”,使用由现象看本质或者由果溯因的方法确定立意,联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来写作。提炼关键句子““慢火车”传递的就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来确定最佳立意。
“公益慢火车”允许山区旅客突破携带品重量限制、允许在车上开办集市、允许乘务人员为沿线居民代购和捎带物品等15项惠民服务举措,积极主动为乘车的乡村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更有力彰显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可以说,一趟趟“慢火车”,既是老乡们出门乘坐的“公交车”,又是“便民车”、“致富车”和“连心车”。公益“慢火车”,让山区百姓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幸福快车。“慢火车”虽慢,但服务不慢。铁路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始终想到的是为老百姓谋幸福。为了提升旅客乘车体验,铁路部门将“慢火车”升级为空调列车,让寒来暑往偏远山区百姓出行体验更美好。在列车上,列车员积极为乡民们推销农产品,为山区人民设立“惠民助农”农副产品展示区,为山区特色农产品“带货”“带流量”,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将众多山民带入“微商时代”。“公益性”慢火车的惠民服务,在助力拉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游客享受慢生活。如今,有很多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特意来坐着慢火车在大山里穿梭迂回、翻山越岭,在慢节奏中,细细欣赏青山绿水、畅享鸟语花香,感受着慢火车驶到哪里就在哪里品尝特色美食,体验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暇和舒适。虽然没有高铁的风驰电掣,但慢火车在翻山越岭中留下的一抹温情,托起了沿途人民的美好梦想,连接着边区人民的希望,拉近了沿线百姓与美好生活的距离。
1.慢火车传递“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2.公益“慢火车”让百姓搭上“幸福快车”;
3.这样脱贫致富的“慢火车”多多益善。
1.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许多贫困山区的土特产品运不出去,百姓的收入一直都上不来。作为交通扶贫的重要举措,国铁集团在这些地区保留了81对小慢车。近日,脱贫攻坚大型*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热播,一幅幅生动的脱贫攻坚画面,一张张幸福的脱贫群众笑脸,令人感动和喜悦。在第四集《合力攻坚》中,“慢火车”的身影悄然出现,并迅速登上了热搜。81对“慢火车”为盘活当地经济发展,助力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在保障当地交通正常运行的同时,也用温情浸润着你我。
2.发展的“快速路”上有“慢火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守护初心,照亮前行的路。目前,全国各地开行了81对公益性“慢火车”。这些“慢火车”的票价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它见站就停,却深受偏远地区群众的喜爱。因为,“慢火车”减轻了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是钢轨为他们编织起日益方便与美好的出行之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其中也有“慢火车”的一份功劳,期待“慢火车”载着更多人“犇”向幸福生活。
3.随着中国高铁的速度越来越令人惊叹,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然而,全国还有81对“公益慢火车”,穿越在21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少数民族地区,停靠个车站,深受沿线百姓欢迎,给百姓带来方便路、致富路,更带来美好的幸福体验。
公益“慢火车”,让山区百姓搭上了致富快车。对于许多铁道沿线的村民们来说,坐慢车去卖东西是常事,沿线哪里赶集就到哪里卖。每个站上车的旅客都是当地农民和他们辛苦劳作收获的农产品,慢火车不仅成为了他们把农货销往城镇最快、最划算的交通工具,也打通了山区经济发展之路。近日,运行在通化至丹东的/7次列车上,一节悬挂“列车大集”的车厢热闹非凡,吸引来不少旅客。车厢里售卖货品的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山民,小小的车厢里堆满了山民们自家晒的山蘑菇、山楂皮、蕨菜,自酿蜂蜜等“山珍”。不到一个小时,列车大集上的山货就全被旅客们买光了。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从革命老区的“红色血脉”到边远山区的“绿色银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春色满园关不住”,81对“慢火车”,满载着民生温度和人民情怀穿山越岭数十载。现如今,中国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公益“慢火车”见证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幸福笑容越来越灿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文学大师林庚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到清华后,他渐渐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于是从物理系转到中文系,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材料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年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年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面对国家分派下来的任务,他从来没有犹豫。
材料三:年,已成为美国某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助理教授的陈杲放弃了海外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陈杲父母一直坚持“自立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自律生活、自主学习和自立人格,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涯规划,立足当下,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字。
例文: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材料中三个人物的择业观各有千秋,或是因为兴趣,或是承担责任,或是自主选择,做最好的自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电竞选手、AI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职业选择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价值。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
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加快,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职业选择需要看“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肯于付出,才可能会干出点名堂。
职业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享璀璨星光!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资料来源于网络,用于免费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16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