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马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人民传统节日,自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端午节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在朝鲜、韩国、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国家也很流行。
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端午”。
关于端午节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我的解读,它主要有三大历史文化内涵:诗人节,女儿节,卫生节。
一、端午,诗人节——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官三闾大夫,忧国忧民,经常直言进谏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顷襄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眼看国君亲近小人,不听忠言,腐化堕落,一度兴旺富强的祖国一步步走向沦亡。他行吟泽畔,反复思考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和渔夫们交谈,询问苍天,和想象中的美丽山*及女神湘夫人唱和,考虑过出走他国,但又舍不得养育他的故土,心情纠结又十分愤懑,结果“愤怒出诗人”,写下了几十篇生动感人的诗篇,《离骚》《九歌》《九章》……他的很多名篇名句,被无数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传颂二千多年。如:
厚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齑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
屈原最终于悲愤交加中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当地渔民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很多的船争相赶往屈原投水处,都没有找到屈原,后来演化成每年划龙舟比赛这一风俗。当年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饭团投入江中喂鱼虾,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因为,端午节主要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诗人节。纪念屈原,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了。
此外,不同地方还加进各自文化内容:浙江有纪念跳河救父曹娥,纪念辛亥女革命家秋瑾等活动。江苏有端午纪念在楚国受迫害而去吴国的伍子胥的活动等。
二、端午,又是女儿节——每年第一个收获季节,午季开端,接女儿、女婿回来,共享天伦之乐。
中国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个重要的农时节点,在一年中,就像一天中的11点,接近中午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因为阳光越来越强烈了。麦子、油菜开始收割,古时农家度过春荒,新麦、新油登场可是一件大事。好好庆贺一番吧!马上就要进入午季抢收抢种大忙季节啦!便形成节日。除了吃粽子,插艾、菖蒲,端午节很隆重的一项内容,就是接女儿女婿回娘家过节。“常回家看看”,在古老年代就是出嫁的女儿心中最常唱的歌。在合肥农村,女儿回家带的礼物很有意思,诸如草帽、毛巾、雨伞、馓子等必不可少。为什么?阳光强烈又多雨的夏天来了,草帽、伞,可以遮风挡雨,毛巾擦汗。馓子,伞的谐音,又是可口方便食品。所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多么温情的一个节日。我想,这是对中国古代重男轻女思想的一个民间的自我纠正。因为没有听说男儿节。
端午节,最早就是一个重要的农时节点而形成的节日。加上女儿节民生亲情、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的内容,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又大大提升了。
三、端午,卫生节——民间自发形成的爱国卫生运动。
端午节,又是古时的卫生节。春夏之交,气温急剧升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微生物蚊蝇*虫滋生。春节大扫除之后,有四个多月了,家家户户又利用过节之机,搞一次大扫除,讲究环境卫生。门口插艾、菖蒲、薰苍术、白芷等药物,以其特殊气味,驱逐蚊蝇害虫;喝雄*酒,清理肠胃,防止节日吃的多,食物中*。也有用雄*酒洒在院子、卧室消*。给小孩缝制香袋,内装中药,也有抑菌防病作用。在淮北,有扫屋子角落寻找蝎子,找到烧吃的习俗。还有用艾叶、兰花等香草沐浴。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古人这些做法,很有科学道理。但也有一些迷信解释,什么驱邪啊,贴钟馗像驱*啊,等等。因那时人们科学知识有限。
今天,我们要去其槽粕,取其精华,扬弃迷信解释,把那些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好传统传承下去,更要把宣扬古人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马骐,年生于安徽临泉,后来肥西读书,下放,工作。历任肥西县志办编辑、副主任、主任、总编,全国地方志“十佳”先进工作者。为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等。主编《肥西县志》、国家清史《淮*乡土资料》等,著有《连战家族》《刘铭传家族》等编著近20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散文,诗词数百篇首。
编辑|安徽省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