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一年回眸穿越千年风雨沧桑,跻身名人
TUhjnbcbe - 2021/8/26 18:26:00
得了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30626/4197052.html

自春秋时期的伍参扛起伍氏的大旗,率先亮相于典籍,伍氏家族名人辈出,并相继走进历代名人辞书中。商务印书馆年初版《中国人名大辞典》,是中国历代人名辞典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收录上古至清末各类名人4万多个,其中伍氏人物46名,约占总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位。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

这46位名人是:春秋伍参、伍举、伍奢、伍尚、伍子胥;西汉伍被;东汉伍孚、伍琼;三国蜀汉伍梁;东晋伍朝;南朝梁伍安贫;唐朝伍正己、伍洪(号抱朴居士);五代十国南唐伍乔;北宋伍佑、伍择之、伍文仲、伍仲休、伍仕阶、伍诰,南宋伍全、伍典章(伍正)、伍隆起;元朝伍良臣、伍宗尧;明朝伍洪(字伯洪)、伍文定、伍民宪、伍佐、伍希渊、伍成章、伍贞、伍袁萃、伍清源、伍钝、伍云、伍礼、伍福(字天赐)、伍让、伍骥(字弘道)、伍骥(字德良);清朝伍长华、伍崇曜、伍光瑜、伍福(字贻堂)、伍维寿。

其中,伍参、伍奢、伍尚、伍子胥被《辞源》所收录;伍奢、伍子胥被《辞海》所收录;伍参、伍举、伍奢、伍子胥、伍乔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名大词典》所收录。

◆《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伍氏名人之一

我们先从这些名人所处的朝代来看,明朝最多,达16人;宋朝其次,为9人。再从他们的籍贯来看,除伍参、伍举、伍奢、伍尚、伍子胥祖孙四代人以及伍长华、伍光瑜两位回族伍姓外,其余39人,按辞典中所载为某地人并结合其它相关史料,按现在的行*区划来划分,福建最多,为8人;江西、湖南其次,各为7人;广东居第四位,为4人;其他省份为:安徽、河南各3人,湖北、四川、江苏各2人,浙江1人。

虽然这些统计数据不能说明全貌,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伍氏的一些基本情况。自伍子胥后裔隐居武陵后,至少到西汉时就有人崭露头角,唐宋时迁入闽粤的伍氏声名显赫,到明朝时江西为伍氏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全国伍氏近10万人口的34%)并播迁四方,清代有闽粤伍氏流徙海外。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经过颠连的辗转迁徙,伍氏后裔散居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广大地区,主要是沿长江沿线分布。

◆海内外伍氏宗亲在伍氏祠堂寻根拜祖

现先将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载唐朝伍正己及明确为其后裔的伍洪、伍佑、伍择之、伍文仲和伍仲休的简介摘录如下(下面的引文除另注明外均引自该书),并根据族谱和方志等加以注释和说明(一般用“()”,引文中用“[]”)。

南宋《临汀志·进士题名》引旧志云:“自唐开元末至大中间百余岁,中第仅得伍愿[伍正己]。”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客家祖地先贤园伍正己(-)雕塑

伍正己,“唐[朝],宁化[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人,初名愿,字公谨。大中进士。累迁御使中丞。莅官略细故[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存大体。因朋*渐炽[盛],遂告归[辞官回家]。”另据《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正己登“唐大中十年丙子[]崔铡榜”进士。……自正己后,子孙蕃衍登第者至今不绝。”

◆年8月8日,福建宁化伍正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伍洪,“唐,[伍]正己子。兄泳、演、浚,皆以父荫补官。洪独不肯仕,隐武陵源,自号抱朴居士。”伍正己的4个儿子中,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只收录了这个不肯做官的老幺。

伍佑,“[北]宋,[伍]正己曾孙,字佑之。大中祥符[]进士。历知[执掌]雩都[今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海昌[今广东茂名高州市],以廉能称。寻[不久]差楚州团练推官,州有盐场久废,佑议兴复,役不及民,甫期而就,岁入缗钱[税金]数万,人称‘伍佑场’。官至太常博士。”伍佑的功绩被后人永远怀念,这个盐场后一直被称作“伍佑场”,如今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还有伍佑这个地名。

伍择之,“宋,[伍]佑子,字符宾。博洽[学识广博]有器识[度量与见识],淡于进取。仁宗时出宰长乐[今福建福州长乐市]。时诸司酷暴相矜,辄兴大狱,择之戚[忧伤]然,即日乞归,遂不复出。”《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择之登“皇佑五年癸巳[]郑獬榜”进士,曾“创义方堂,买监书,延明师,聚族*[聚居的同族亲属]子弟教养之”。

◆年11月8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伍氏委员会第三次会员大会暨第三届恳亲大会在福建福州福清市举行

伍文仲,“宋,[伍]正己五世孙,字仲成。七岁能属文[撰写文章],[人]目为神童。年十六魁乡荐[州县荐举],累七举,绍兴[圣]中第进士,应博学弘[宏]词科。”另据《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文仲登“绍圣元年甲戌[]毕渐榜”进士,“复应宏词科而卒”。

伍仲休,“宋,[伍]正己五世孙,字通远。博学善属文,第大观进士。知河源县[今广东河源市源城区]。丁母忧[遭母之丧]哀毁致疾,终承直郎[散官名号]。”另据《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仲休登“大观三年已丑[]贾安宅榜”进士,曾“辟差[帅臣奉旨铨选人才奏请朝廷授以职务]安远[今广西钦州市]令”。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大龙伍氏家庙

以上6人,在明《八闽通志·人物·汀州府》中也有详细记载,除伍洪隐居不仕之外,其他5人皆为进士,而领衔者就是伍正己。虽然在其生卒年份、世系传承等问题上还有分歧,但整个唐代汀州只诞生了这么一位进士却是有案可稽的。有人这样说:“如果没有伍正己,汀州的教育史和文化史,要推迟差不多一个世纪。”

在朋*之争愈来愈烈、众多无辜名流遭受禁锢之时,伍正己辞官还乡,独善其身,致力教育,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在他的带动和激励下,当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伍氏后裔更是率先垂范,勤学苦读。神童伍文仲进士及第继续冲刺而中道殒命,没有见到皇帝就先见了上帝,就连淡泊进取的伍择之也在亲友劝告之下走进考场而功成名就。

◆海内外伍氏宗亲聚会

据清康熙《宁化县志·题名志》所载统计,宋朝时宁化有进士28人,其中伍姓就有11人,伍佑、伍择之、伍懋(历任雩都、遂安、游溪、将乐四县知县)为祖孙三代进士,还有汀州长史伍锡、潮阳知县伍杞、重庆府节度判官伍唐等;特奏名36人,其中伍姓就有15人,如韶州仁化县令伍文炳、广州增城县尉伍文资等。唐宋时期,宁化最显赫的科举世家必属伍氏家族无疑。

清乾隆进士恽宗洵撰《毗陵伍氏胥城宗谱序》云:“至宋太祖开基宁化,有九思公[伍正己]为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一派之祖。五传至仲成公[伍文仲],敕赐绍兴[圣]间进士,其子复享徙处清流。越元及明,忠公[伍性忠,明初进士]殉难,其子[伍]贯一复奔荆楚,居于松滋。二传弘化间[明弘治、成化年间],[伍]文定公登进士第,为兵部尚书,令第四子[伍]廷征[武举人]守棠邑大夫,一朝为奸屈陷,廷征子无违[伍克孝]避难三吴,毗陵之有伍氏从此始。”

◆在江苏常州伍氏族谱中,伍正己记为伍九思

这里说明了常州伍氏一世祖为伍正己,伍文定为伍正己二十世孙,其父亲明初因避建文帝之难从福建宁化迁居湖北松滋。后又有两支松滋伍姓在明正德、嘉靖年间迁入江苏常州,至今已近年,伍氏子孙或散居常州城乡,或远迁它地。

明朝儒将伍文定(-),“松滋[今湖北荆州松滋市老城镇]人,字时泰,弘治[十二年()]进士,知吉安府[治今江西吉安市]。与王守仁平[朱]宸濠有功,累官兵部尚书。豪宕[意气洋溢,气量阔大]不羁,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卒谥‘忠襄’。”有伍氏宗祠联曰:“誓报父兄,英雄气概;才兼文武,儒将风流。”上联称赞的是伍子胥,下联褒扬的就是伍文定。

◆伍文定书札

民国十八年()《毗陵伍氏宗谱》载,伍正己三世孙伍又新迁居江西安福。但安福伍氏族谱中未见有其世系传承的记载。另据年版《安福县地名志》载,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有伍氏从福建迁入安福。

下面,我们就再接着看看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载伍氏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伍乔。

◆安徽合肥市庐江名人馆重点展出的南唐状元伍乔

我国从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废止科举考试的余年间,五代十国南唐唯一有记载的状元就是今安徽庐江县的伍乔,这也是庐江县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当朝皇帝李璟御览伍乔的《八卦赋》,赞其文字清丽精炼,降旨将其文刻石,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伍乔,“南唐,庐江人。性嗜学,以‘淮右[淮西]无出己右者’,遂渡江入庐山,勤学苦节自守。李璟[-年在位]时举进士第一,官考功郎卒。”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在伍子胥之后清代以前唯一只收录了伍乔:“五代时庐江(今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西南)人。少隐庐山勤苦读书。与张洎[南唐名臣,后降宋,累官至参知*事]为友。在南唐举进士,中状元。历官歙州[即后来的徽州,辖今安徽*山市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等地]司马、考功员外郎。有《伍乔诗集》。《全唐诗》存其诗21首。”

◆*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洞书院第一名状元就是伍乔

清同治五年()续修江西安福《伍氏族谱内集·旧序》,录有孝节处士十三世孙伍理撰于明洪武戊申年()的《明初修谱序》云:伍乔的曾孙伍醇“仕闽王,为福州长史,因乱由宁化麻仓乡迁于吉[安]之安城[今安福县平都镇安城社区]家焉。安城之有伍自长史始。”族谱以其官职称“长史”,相当于今之称“市长”,伍醇被尊为安福伍氏一世祖。

该谱还录有邑人伍骥撰于明景泰壬申年()的《明三修谱序》,序开头便说:“吾祖自闽徙安成之邑东,二世遂分为前街、后街,至今一十七世,累经兵燹,散居四方。旧谱虽存,乃后街[伍]世昌所重修。吾前街略存五世祖[伍]诰诗文行派,余悉未详。”其自称“长史十七世孙”。

◆年11月5日,江西伍氏醇配公宗亲联谊总会成立大会在江西吉安市安福县隆重召开

从这里可以看出,伍醇的长子伍端厚居后街,其世系是从孝节处士伍端厚开始的;而伍醇的次子伍杰(一作端杰)居前街,其世系则是从其父亲、长史伍醇开始的。后街修谱在前,从元末开始兴修,明洪武年间初修;而前街则从明宣德年间续修,明景泰年间三修,明万历年间再修,清同治年间续修。修谱像接力赛一样,代代相承。

据《安福县志》载,安福伍氏自宋迄清,考取进士20名、举人41名,为伍氏家族史又添上了精彩而又辉煌的一章。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4人明确为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人,他们是:北宋伍诰,明朝伍洪、伍骥(字德良)和伍希渊。

◆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伍氏名人之二

伍诰,“字纯甫,治平[丙午()]进士。[宋]英宗时知石城县[今江西赣州市石城县]事。为文上法孟轲,下及司马子长。王安石荐其文行过人,起为诸王教授。性刚直寡合,故不大显。”《吉安府志·艺文传》谓其聪敏博学,“才思天成”。安福谱将其列第五世,为长史伍醇玄孙、伍杰曾孙。

伍洪,伍醇十四世孙,族谱中所记“万石长”伍性中之子,“字伯宏,[明]洪武[辛亥()]进士。官上元[今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知县。以母老不复仕。让资产与弟,独隐居养母。有异母弟得罪逃,使者捕弗获,执其母,[伍]洪哭诉求代,竟死于市。”事见《明史·孝义列传》。

伍骥,伍醇十七世孙,伍洪曾孙,号荷溪,“字德良,景泰[甲戌()]进士。[明]英宗时巡按福建。时盗贼充斥,[伍]骥诣贼垒谕以祸福,咸感泣归顺。贼首李宗*负故不服,[伍]骥提兵深入,擒之。旋以冒瘴疠[瘟疫]得疾卒。”另据明《八闽通志·名宦传》载:“邑人感其功,具始末以上,朝廷义之,命有司[官吏]为立褒忠祠岁祀焉。”

◆年10月2日,江西伍氏醇配公宗亲联谊总会会长伍有德、副会长兼秘书长伍斌等在安福县山庄乡荷溪村毛泽东旧居(伍氏宗祠)前与来访的湖北、湖南伍氏宗亲合影留念

伍希渊,伍骥侄子,字上渊,明天顺甲申()进士,任刑部员外郎,“宪宗时知广州府。为*以通人情为先,兴革利害,虽险不避,士民称之。”《吉安府志·人物传》云:“乡评有[范]仲淹遗风。”这叔侄俩都很重视修谱,伍骥为谱作序,伍希渊亲自为谱“锓梓”(刻版印刷)。

另外,没有被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而见载于“二十四史”的安福县伍姓人物有南明忠臣伍经正,被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卷》所收录。《明史》载有伍经正(?-),“安福人。由贡生为西安[治今浙江衢州市]知县,唐王超擢知府”,衢州知府伍经正率守*官吏及百姓顽强抵抗敌*,城破,投井而死。*民痛哭,如丧考妣。《江西通志·人物传》还载有伍骥之子、随州知州伍希闵,伍希渊长子、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伍符,伍符之子、广西按察使伍全以及伍寔、伍柳等人。

◆伍氏宗亲聚会

以上10人,均被清乾隆三十三年()江西安福《伍氏族谱外集·志传》所收录,并有详细介绍。伍醇十三世孙、“万石长”伍性中生了7个儿子,其兄伍达中(字文通)也生了2个儿子,自此安福伍氏派衍各地,成为著姓。伍性中之弟伍季中(字德明),于明洪武二年()从江西安福迁往今湖北仙桃市成为始迁祖。

福建省姓氏源流硏究会伍氏委员会创会会长伍世才先生在《闽台百家姓》一书中谈到,福建的伍氏从唐代起有三大支:宁化的一支,以伍正己为代表;清流、将乐一带的一支,以伍乔为代表;时间更久一些的是莆田这支,以伍肇顺为代表。

◆伍氏宗亲聚会

据伍世才先生透露,福建伍氏的历史较为复杂,其焦点集中在伍正己与伍乔的辈分排列上。在宁化石壁*大龙家庙的门前对联上有“庐江”两字,就可以判断是秉承伍乔;而宁化县城原有的“大中丞祠”则是奉祭伍正己。

据此可以说明,宁化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支不同的世系。在清流,谱书对伍乔的记载比较清晰,而对伍正己的记载就相对模糊。福建是繁衍甚广的海内外伍氏后裔的发源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的历史迁徙过程与伍氏家族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多是从宁化、清流一带到闽西再到粤北、粤中南以及海内外的。

◆年10月19日,第22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福建三明市宁化县隆重举行

笔者在查阅各地伍氏族谱时发现,其自身世系传承或者分支记载某一时段的脉络基本清楚,但一旦与其他族谱世系及人物链接以后又出现了抵牾,尤其是宋代之前最为明显,而这又主要体现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又以伍正己与伍乔的辈分问题最为突出。譬如,湖北阳新、岭南谱记伍正己为伍乔祖父,江西都昌谱记伍正己为伍乔尊祖父,而湖南石门、湖北仙桃、湖北监利、福建清流谱则记伍正己为伍乔曾孙,前后相差好几代。

伍世才先生在《福建伍氏志》一书中,对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作了探析,认为其肇始于福建清流所修之谱,留下了“颠倒记载”,明末、清、民国初“谱匠”照抄而扩散,以讹传讹所致。从史籍记载所处朝代来看,伍正己应在伍乔之前,两人相距的最短时间不到一个甲子。

◆福建三明市清流县伍氏宗祠

笔者认为,伍正己和伍乔都是真实存在、名垂青史的历史名人,但是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比如说伍子胥后裔的隐居,族谱的缺载、误载及失传等等,相关地方的某一个链条出现了断裂,导致环环不能相扣。

值得注意的是,族谱中很多代记为单传就很值得怀疑。譬如,清同治五年()续修江西安福《伍氏族谱内集》就载伍正己“兄弟六人”,有的居宁化、有的居清流、有的居长汀,有的徙居浙江余杭;该谱另载,伍乔曾孙伍醇“行七”,即排行第七,也就是说其前面还有6个哥哥失传。而只要在某一个链条上加上一个或几个链环,那就必然会出现连锁反应。

再者,我们通过两个人来横向比较一下。辞书中所载伍正己的玄孙、福建汀州的伍择之年中进士,而伍乔的后裔、江西安福的伍诰年中进士,两人进士及第时间只相隔13年,应该是同时代人。假如伍正己与伍乔有直接血统关系的话,那么,伍诰在辞书中就有可能与伍择之一样记为“宋,[伍]佑子”,可辞书中没有这样的表述。而又假如按照湖北阳新谱记伍乔为伍正己子伍佑之子的话,那么按照江西安福谱所记来推断,伍乔就与自己的六世孙同处一片蓝天下生活了。

◆伍氏的重要先祖伍正己和伍乔,成为伍氏后裔寻根问祖的纽带,也成为他们着力研究的对象

因此,笔者倾向于伍正己与伍乔之间不存在直系血亲关系,各为某支始祖,分别承续,不宜将这他们强行拼接在同一世系中传承。

?谢谢打发越打越发

李光荣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年回眸穿越千年风雨沧桑,跻身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