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天下之圣人,千古之名相。
自春秋时期的伍参扛起伍氏的大旗,率先亮相于典籍,伍氏家族名人辈出,并相继走进历代名人辞书中。商务印书馆年初版《中国人名大辞典》,是中国历代人名辞典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收录上古至清末各类名人4万多个,其中伍氏人物46名,约占总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位。
◆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
这46位名人是:春秋伍参、伍举、伍奢、伍尚、伍子胥;西汉伍被;东汉伍孚、伍琼;三国蜀汉伍梁;东晋伍朝;南朝梁伍安贫;唐朝伍正己、伍洪(号抱朴居士);五代十国南唐伍乔;北宋伍佑、伍择之、伍文仲、伍仲休、伍仕阶、伍诰,南宋伍全、伍典章(伍正)、伍隆起;元朝伍良臣、伍宗尧;明朝伍洪(字伯洪)、伍文定、伍民宪、伍佐、伍希渊、伍成章、伍贞、伍袁萃、伍清源、伍钝、伍云、伍礼、伍福(字天赐)、伍让、伍骥(字弘道)、伍骥(字德良);清朝伍长华、伍崇曜、伍光瑜、伍福(字贻堂)、伍维寿。
其中,伍参、伍奢、伍尚、伍子胥被《辞源》所收录;伍奢、伍子胥被《辞海》所收录;伍参、伍举、伍奢、伍子胥、伍乔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名大词典》所收录。
◆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伍氏名人之一(其他人在下篇图中)
我们先从这些名人所处的朝代来看,明朝最多,达16人;宋朝其次,为9人。再从他们的籍贯来看,除伍参、伍举、伍奢、伍尚、伍子胥祖孙四代人以及伍长华、伍光瑜两位回族伍姓外,其余39人,按辞典中所载为某地人并结合其它相关史料,按现在的行*区划来划分,福建最多,为8人;江西、湖南其次,各为7人;广东居第四位,为4人;其他省份为:安徽、河南各3人,湖北、四川、江苏各2人,浙江1人。
虽然这些统计数据不能说明全貌,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伍氏的一些基本情况。自伍子胥后裔隐居武陵后,至少到西汉时就有人崭露头角,唐宋时迁入闽粤的伍氏声名显赫,到明朝时江西为伍氏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全国伍氏近10万人口的34%)并播迁四方,清代有闽粤伍氏流徙海外。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经过颠连的辗转迁徙,伍氏后裔散居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广大地区,主要是沿长江沿线分布。
◆海内外伍氏宗亲在伍氏祠堂寻根拜祖
现先将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载唐朝伍正己及明确为其后裔的伍洪、伍佑、伍择之、伍文仲和伍仲休的简介摘录如下,并根据族谱和方志等加以注释和说明(一般用“()”,引文中用“[]”)。
南宋开庆元年()纂修的《临汀志》,为现存当地方志中最早(前修两部郡志均已散失)且资料较为翔实可信的一部,明《永乐大典》予以收录,且“为明弘治、嘉靖、崇祯三种《汀州府志》和清康熙、乾隆两种《汀州府志》之所本”(年版《临汀志》再版序言)。南宋《临汀志·进士题名》引旧志云:“自唐开元末至大中间百余岁,中第仅得伍愿[伍正己]。”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客家祖地先贤园伍正己雕塑,所标生卒年为-,当本《宁化县志》所载,“伍正己死后,第一个入祀乡贤祠”
伍正己,“唐[朝],宁化[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人,初名愿,字公谨。大中进士。累迁御使中丞。莅官略细故[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存大体。因朋*渐炽[盛],遂告归[辞官回家]。”另据《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正己登“唐大中十年丙子[]崔铡榜”进士。在“朋*渐炽,禁锢名流”之时,“正己曰:‘势不两立矣!吾祖子胥尽忠孝,引经直谏,不免奸谀之口,终受属镂之赐。今靖潜庸回[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以诬善良,吾岂能以一杯水救一车薪火哉!’遂丐归田里。未几,唐室俶扰[开始扰乱,动乱],年八十一致仕[辞官]。……自正己后,子孙蕃衍登第者至今不绝。”假如这个记载属实的话,结合历史来看,唐王朝开始扰乱当在僖宗时期(-),此时发生了*巢起义,伍正己辞去官职,至少活了81岁。
◆年8月8日,福建宁化伍正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伍洪,“唐,[伍]正己子。兄泳、演、浚,皆以父荫补官。洪独不肯仕,隐武陵源,自号抱朴居士。”伍正己的4个儿子中,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只收录了这个不肯做官的老幺。
伍佑,“[北]宋,[伍]正己曾孙,字佑之。大中祥符[]进士。历知[执掌]雩都[今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海昌[今广东茂名高州市],以廉能称。寻[不久]差楚州团练推官,州有盐场久废,佑议兴复,役不及民,甫期而就,岁入缗钱[税金]数万,人称‘伍佑场’。官至太常博士。”伍佑的功绩被后人永远怀念,这个盐场后一直被称作“伍佑场”,明清时还有“三十六盐场,大不过伍佑场”之说。伍佑由人名而成为盐场,由盐场而成为集镇,由集镇而日见喧嚣繁华成为地名,曾为伍佑市、伍佑镇,如今为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街道。
◆千年古镇——伍佑
伍择之,“宋,[伍]佑子,字符宾。博洽[学识广博]有器识[度量与见识],淡于进取。仁宗时出宰长乐[今福建福州长乐市]。时诸司酷暴相矜,辄兴大狱,择之戚[忧伤]然,即日乞归,遂不复出。”《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择之登“皇佑五年癸巳[]郑獬榜”进士,曾“创义方堂,买监书,延明师,聚族*[聚居的同族亲属]子弟教养之”。
◆年11月8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伍氏委员会第三次会员大会暨第三届恳亲大会在福建福州福清市隆重举行
伍文仲,“宋,[伍]正己五世孙,字仲成。七岁能属文[撰写文章],[人]目为神童。年十六魁乡荐[州县荐举],累七举,绍兴[圣]中第进士,应博学弘[宏]词科。”另据《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文仲登“绍圣元年甲戌[]毕渐榜”进士,“复应宏词科而卒”。
伍仲休,“宋,[伍]正己五世孙,字通远。博学善属文,第大观进士。知河源县[今广东河源市源城区]。丁母忧[遭母之丧]哀毁致疾,终承直郎[散官名号]。”另据《临汀志·进士题名》载,伍仲休登“大观三年已丑[]贾安宅榜”进士,曾“辟差[帅臣奉旨铨选人才奏请朝廷授以职务]安远[今广西钦州市]令”。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大龙伍氏家庙
以上6人,在明《八闽通志·人物·汀州府》中也有详细记载,除伍洪隐居不仕之外,其他5人皆为进士,而领衔者就是伍正己。虽然在其生卒年份、世系传承等问题上还有分歧,但整个唐代汀州只诞生了这么一位进士却是有案可稽的。有人这样说:“如果没有伍正己,汀州的教育史和文化史,要推迟差不多一个世纪。”
在朋*之争愈来愈烈、众多无辜名流遭受禁锢之时,伍正己辞官还乡,独善其身,致力教育,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在他的带动和激励下,当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伍氏后裔更是率先垂范,勤学苦读。神童伍文仲进士及第继续冲刺而中道殒命,没有见到皇帝就先见了上帝,就连淡泊进取的伍择之也在亲友劝告之下走进考场而功成名就。
◆年伍正己春祭大典
据清康熙《宁化县志·题名志》所载统计,宋朝时宁化有进士28人,其中伍姓就有11人,伍佑、伍择之、伍懋(历任雩都、遂安、游溪、将乐四县知县)为祖孙三代进士,还有汀州长史伍锡、潮阳知县伍杞、重庆府节度判官伍唐等;特奏名36人,其中伍姓就有15人,如韶州仁化县令伍文炳、广州增城县尉伍文资等。唐宋时期,宁化最显赫的科举世家必属伍氏家族无疑。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安远镇伍坊村宁阳笔山伍氏祠堂
清乾隆进士恽宗洵撰《毗陵伍氏胥城宗谱序》云:“至宋太祖开基宁化,有九思公[伍正己]为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一派之祖。五传至仲成公[伍文仲],敕赐绍兴[圣]间进士,其子复享徙处清流。越元及明,忠公[伍性忠,明初进士]殉难,其子[伍]贯一复奔荆楚,居于松滋。二传弘化间[明弘治、成化年间],[伍]文定公登进士第,为兵部尚书,令第四子[伍]廷征[武举人]守棠邑大夫,一朝为奸屈陷,廷征子无违[伍克孝]避难三吴,毗陵之有伍氏从此始。”
◆在江苏常州伍氏族谱中,伍正己记为伍九思
这里说明了常州伍氏一世祖为伍正己,伍文定为伍正己二十世孙,其父亲明初因避建文帝之难从福建宁化迁居湖北松滋。后又有两支松滋伍姓在明正德、嘉靖年间迁入江苏常州,至今已近年,伍氏子孙或散居常州城乡,或远迁它地。
明朝儒将伍文定(-),“松滋[今湖北荆州松滋市老城镇]人,字时泰,弘治[十二年()]进士,知吉安府[治今江西吉安市]。与王守仁平[朱]宸濠有功,累官兵部尚书。豪宕[意气洋溢,气量阔大]不羁,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卒谥‘忠襄’。”《明史·伍文定传》载有其事迹,民国《松滋县志》将其排在“人物”的第二位,松滋市人民*府门户网站“历史人文”中的第一人便是伍文定,载其“任常州推官时,魏国公徐佣与民争田,他秉公断案,时人称为强吏”。有伍氏宗祠联曰:“誓报父兄,英雄气概;才兼文武,儒将风流。”上联称赞的是伍子胥,下联褒扬的就是伍文定。
◆伍文定书札
民国十八年()《毗陵伍氏宗谱》载,伍正己三世孙伍又新迁居江西安福。但安福伍氏族谱中未见有其世系传承的记载。另据年版《安福县地名志》载,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有伍氏从福建迁入安福。(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李光荣著《万里寻访伍子胥》之《薪火相传》(四),并改正讹误、增加了些新内容。福建省姓氏源流硏究会伍氏委员会创会会长伍世才、江西伍氏醇配公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伍斌等先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如仍有疏漏或谬误之处,敬请指正。请加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