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记录原汁原味客家风土人情,欢迎投稿!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四卷)
赣州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年)
广东旅游出版社精品出版项目(年)
编辑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该项目是年赣州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之首,这套丛书的创作与出版,为赣州地域文化研究的方向或路径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模式。
◆《千年书乡》一书,概述了自唐代民间书舍至北宋书院兴起至清末书院改制的整个历史演变,收录了自北宋至清末计所书院的基本概况。
◆《千年书乡》一书,聚焦古代赣南书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遍搜赣州各县方志与文史资料,具有丰富的史料性;资料翔实、印制精美,具有极好的收藏价值。
◆《千年书乡》一书,是赣南古代书院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填补了赣南古代书院研究的空白,是对江西书院乃至全国书院研究的一大贡献。
◆赣南学校与书院教育在北宋庆历至绍圣年间,以虔州州学、南安*学、清溪书院(濂溪书院之前身)为代表的官办学校或书院教育已然处在江西领先地位,更有宋明清历代名宦主*一方时的诸多致力办学的讲学之举、修缮之功、置产之德,有许多学校与书院建设中具有全国推广意义的办学要素,《千年书乡》一书对赣南书院历史进行体系性地整理与阐述。
◆《千年书乡》一书,作者的编著目十分明确——寻找赣南这块土地的文化之根脉,将赣南书院的发展历史、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文章论述厘清、汇总,还赣南书院的原貌予读者,还世人对赣南书院一个完整的认识,还赣州书院应有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师大人文研究院及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散文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写作逾万字,出版《秦淮河上寻桨声》《山水赣州》《南康笔记》《王阳明在南赣》《王阳明南赣史话》《记忆赣南古村落》等近三十部文集。
内容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千年书乡》,引导你寻找赣南这块土地的文化之根脉,将赣南书院的发展历史、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文章论述厘清、汇总,还赣南书院的原貌予读者,还世人对赣南书院一个完整的认识,还赣州书院应有的历史地位,给赣南文化研究者们提供关于书院的最为丰富的基础性史料。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序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中国最早的书院
第二节书院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书院的特点及功能
第四节书院的有关概念
第二章赣南书院的孕育与发展
第一节唐代之潜孕
第二节宋代书院之勃兴
第三节元代之冷落
第四节明代书院的复兴
第五节清代书院之盛衰
第三章赣南历代书院简述
第一节赣南历代书院一览
第二节历代赣南书院
一、赣州府及赣县书院
二、南安府及大余县书院
三、宁都州及宁都县书院
四、兴国书院
五、于都书院
六、信丰书院
七、会昌书院
八、安远书院
九、龙南书院
十、寻乌书院
十一、定南书院
十二、南康书院
十三、崇义书院
十四、上犹书院
十五、瑞金书院
十六、石城书院
十七、全南书院
第四章结语
后记
内容撷粹
向上滑动阅览
宋代江西,名人与家族民办书院勃兴,有效地填补了唐末以来官学的缺失,延续了传统的儒学教育,许多平民弟子得到了读书、应举的机会。仅北宋一代,江西有人成为进士,官职副宰相以上的官员达18人之多,北宋江西在国家*坛上精彩亮相。有宋一代,赣南有近人考中进士,书院与乡学贡献不言而喻。
宋代,是赣州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赵抃开凿赣江十八滩与拓宽梅关古驿道,而真正意义地打通了自扬州大运河至广东虎门出海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而赣州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节点城市,赣南作为最重要的路段,经济上显著提升,带动地域的*治地位的提升,也同时带动了地方的文化、教育发展,书院与私学教育也随之蓬勃兴起。
宋代赣南,进士并不是特别多,虔州、南安*计十三县共计得进士人,与江西省全省平均数26.6%的水平接近,与此直接有关的原因有二,一是整体教育与全省靠拢,人才贡献主要集中在虔州府及赣县、南安*及大余、南康、宁都四个经济发达地区;二是两府的书院总量与全省靠拢。虔州、南安*两地进士人数偏少,但民间习文重教之风并不弱。比如,赣县曾准为代表的曾氏一门七进士,兴国李潜为代表的李氏一门十一进士,南康田辟生九子五人成进士,宁都一县出郑獬、谢元龙两状元,于都名儒王鸿在需岩一生为乡闾弟子义教,上犹隐士阳孝本归隐通天岩读书二十年,会昌进士赖克绍自费购书贮会秀楼,会昌赖克昌击鼓聚众、讲学不止……因此,学者在评价赣州古代教育时,认为“其文化影响完全不是人数衡量得了的”。
编辑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该项目是年赣州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之首,这套丛书的创作与出版,为赣州地域文化研究的方向或路径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模式。
◆《书香赣南》一书,荟集历代书院文献资料,虽然创作模式与表现手法相对自由,既有记叙,又有议论,还有抒情,但是其具有记体散文、纪实记事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亦或是写景;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亦或是抒情,都是有确切的事实依据的,是尊崇史实的,反映了书院或书院教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是研究书院历史发展、书院道德思想的宝贵史料。
◆《书香赣南》一书,文辑了历代官员、文人有关于书院或府学、县学的所有著述,此郑的辑成对整个丛书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具有不可视的奠基性意义。
◆《书香赣南》一书,除少数县邑外,绝大多数府、县书院配有古代书院图,通过图示,可以窥视古代书院的基本型制。
◆《书香赣南》一书,由龚文瑞编制体例,赣南师大郑紫苑博士具体承担内容的编制与校注工作,史料丰富,翻译准确,注释清晰,呈现院校学人的严谨姿态。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郑紫苑,女,博士,年生,河南省兰考县人。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师大人文研究院及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散文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写作逾万字,出版《秦淮河上寻桨声》《山水赣州》《南康笔记》《王阳明在南赣》《王阳明南赣史话》《记忆赣南古村落》等近三十部文集。
内容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书香赣南》收集了自北宋庆历至清代末期有关赣南书院、学校教育的几乎所有重要文辑。北宋庆历年间至绍圣年间,以虔州州学、南安*学、清溪书院为代表的官办学校或书院教育,已然为地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赣南书院在近千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大师们的教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书院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过程中,遗存了大量富蕴历代记忆、极具史料价值的书院各类文辑。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序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书院文辑
第一节赣州府及赣县
一、濂溪书院
二、阳明书院
三、爱濂书院
四、其他
第二节于都县
一、于阳书院
二、其他
第三节信丰县
一、崇正书院
二、其他
第四节兴国县
一、安湖书院
二、潋江书院
三、宝贤书院
四、文澜书院
五、其他
第五节会昌县
一、紫云书院
二、其他
第六节安远县
一、聚五书院
二、片云书院
三、其他
第七节龙南县
一、龙城书院
二、其他
第八节定南县
第九节寻乌县
第十节南安府及大余县
一、南安*学
二、道源书院
三、梅国书院
四、兴文书院
五、山堂书院
六、其他
第十一节南康县
一、旭升书院
二、其他
第十二节上犹县
第十三节宁都州及宁都县
一、梅江书院
二、其他
第十四节石城县
第十五节瑞金县
一、绵江书院
二、其他
第三章结语
后记
内容撷粹
向上滑动阅览
每当书院创办或重修等等重大事宜之际,都会请人特为书院撰记,以阐述书院的建造原因、过程、建造者的功绩及书院的作用,以求永久记载,流传于世。因此,自宋代兴起以来后发展至清末,曾有无数的文人学者参与了赣南书院文献资料的创作,其中自然不乏名士大家,有一些书院为了利用书院记来勉励那些慕名前来求学的生徒,甚至还将一些记文镌刻于碑石厅壁之上,永久流传。总体来看,这些文章诗赋、志、记等多重体裁,主要围绕书院,描述书院创建与重修、书院教育思想与实践、书院建筑与设施,等等,直观地反映书院发展状况,渗透着书院的教育思想。
这些散落在《赣州府志》《南安府志》《宁都直隶州志》以及其他文史资料中的关于赣南书院的文献资料,虽然创作模式与表现手法相对自由,既有记叙,又有议论,还有抒情,但是其具有记体散文、纪实记事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亦或是写景;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亦或是抒情,都是有确切的事实依据的,是尊崇史实的,反映了书院或书院教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是研究书院历史发展、书院道德思想的宝贵史料。因此,把散落在地方志、《四库全书》以及古代文集中的关于赣南书院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起来,为后期研究提供史料,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书香赣南》的主要任务则是对有关赣南书院的文献资料的进行搜集整理,为本丛书的其他著作及后期的学术研究提供史料支撑。
编辑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该项目是年赣州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之首,这套丛书的出版,为赣州地域文化研究的方向或路径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模式。
◆《文光射斗》一书,参阅历代《赣州府志》《南安府志》《宁都直隶州志》及各县县志,并在《江西历代进士名录》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完善,增补了历代武进士,首次编制《赣南历代进士一统表》,囊括名进士。
◆《文光射斗》一书,对辑录的进士的科考时间、榜次、入仕及致仕时间、行状、宦业情况,尽可能地进行了说明,具有丰富的史料性,具有工具书的文本意义,值得收藏。
◆《文光射斗》一书,对赣南历代科考起伏不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名人进士对当地当时科举考试有重大影响的观点,比如大庾戴氏一门两宰相四进士、宁都孙氏五贤及郑獬中状元、南康谢启昆做广西巡抚等,名人辈出,无不影响当地学子为之看齐,发愤读书。
◆《文光射斗》一书,首次对赣南十大乡贤进行全面介绍,旨在激励乡邑人众,学习先贤,荣耀地方。
◆《文光射斗》一书,选发了部分古代赶考图,以及散落在赣南乡村的功名柱及功名匾额。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师大人文研究院及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散文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写作逾万字,出版《秦淮河上寻桨声》《山水赣州》《南康笔记》《王阳明在南赣》《王阳明南赣史话》《记忆赣南古村落》等近三十部文集。
内容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文光射斗》,实则上就是一部赣南历代进士名录。解读历时一千余年的赣南科举,以及时光淬炼出来的名历代进士,其目的既是一次对科举历史与进士情况的归纳与整理,更是一次对古今赣南教育状况的比较与对照。理性地面对科举考试、进士选拔这些旧话题,可以引导今人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人文意义,从中明白“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发现品行道德的楷模。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序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进士榜
第一节赣县
唐(1人)
宋(71人)
元(1人)
明(17人)
清(27人)
第二节南康
唐(1人)
宋(37人)
明(7人)
清(17人)
第三节上犹
唐(1人)
宋(18人)
明(2人)
清(5人)
第四节崇义
清(7人)
第五节大余
宋(23人)
明(18人)
清(11人)
第六节信丰
唐(1人)
后周(1人)
宋(7人)
明(7人)
清(10人)
第七节安远
宋(1人)
清(7人)
第八节龙南
宋(3人)
元(1人)
明(3人)
清(18人)
第九节定南
清(6人)
第十节宁都
宋(84人)
明(15人)
清(24人)
第十一节石城
宋(14人)
清(9人)
第十二节瑞金
宋(3人)
明(3人)
清(4人)
第十三节会昌
宋(4人)
明(1人)
清(11人)
第十四节寻乌
清(7人)
第十五节兴国
唐(1人)
宋(19人)
明(6人)
清(18人)
第十六节于都
唐(2人)
宋(24人)
元(2人)
明(4人)
清(11人)
第十七节全南
第三章古代赣南十大乡贤
第一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
第二节北宋隐居名士:阳孝本
第三节陆游从学之师:曾几
第四节明代著名清官:李涞
第五节一门忠义人家:卢观象
第六节高风亮节之人:魏禧
第七节清代著名学者:邓元昌
第八节慕侠崇理大家:罗有高
第九节状元出身名相:戴衢亨
第十节志书研著专家:谢启昆
后记
内容撷粹
向上滑动阅览
以清同治十二年()版《赣州府志》、清同治七年()版《南安府志》、清道光四年()版《宁都直隶州志》、清雍正八年()版《江西通志》(影印本电子版)、《清代历代进士题名录》(影印本电子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影印本电子版)、《江西通志》(年版),以及赣南各县各个朝代县志为基础依据,参考赣南各县*协主编的文史资料,以及部分姓氏族谱及其他史料,经过统计、归纳,梳理出了赣南古代进士的整体情况。
即:赣南自唐以来,共出进士人。按县邑划分,赣南进士分布情况为(文武进士合并):宁都人,赣县人,南康61人,大余51人,兴国44人,于都43人,上犹25人,信丰25人,龙南25人,石城23人,会昌16人,瑞金10人,安远8人,崇义7人,寻乌7人,定南6人。
按朝代划分,赣南进士分布情况为(文武进士合并):唐代6人(赣县1人,南康1人,上犹1人,信丰1人,于都2人);后周1人(信丰1人);宋代人(宁都83人,赣县71人,南康37人,于都17人,大余23人,兴国19人,上犹18人,石城14人,信丰7人,会昌4人,龙南3人,瑞金3人,安远1人);元代4人(于都2人,赣县1人,龙南1人);明代81人(大余17人,赣县17人,宁都15人,信丰7人,南康6人,兴国6人,于都4人,瑞金3人,龙南3人,上犹2人,会昌1人);清代人(赣县27人,宁都25人,龙南18人,兴国18人,南康17人,于都11人,大余11人,会昌11人,信丰10人,石城9人,寻乌7人,崇义7人,安远7人,定南6人,上犹4人,瑞金4人)。
编辑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该项目是年赣州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之首,这套丛书的创作与出版,为赣州地域文化研究的方向或路径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模式。
◆《阳明传习》一书,概述了自王阳明在濂溪书院、阳明书院、道源书院、通天岩、罗田岩、祥符宫、府学、县学等处讲学的基本情况。
◆《阳明传习》一书,将王阳明在南赣活动进行了年谱式说明,较之笔者《王阳明南赣史话》有更为准确的修正性表述。
◆《阳明传习》一书,将王阳明赣南弟子、吉赣弟子、后学进行了概括性表述,有助于阳明学爱好者了解王阳明的师承关系。
◆《阳明传习》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形成背景、实质内涵、推进手段、历史意义、社会效果。对对王阳明“南赣乡约”阐明得最完整的文本。
◆《阳明传习》一书,撷录了作者近两年撰写的有关王阳明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散见于中国纪检报、赣南日报、客家摇篮杂志等报刊,并编入全国各地相关阳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师大人文研究院及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散文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写作逾万字,出版《秦淮河上寻桨声》《山水赣州》《南康笔记》《王阳明在南赣》《王阳明南赣史话》《记忆赣南古村落》等近三十部文集。
内容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阳明传习》,从“南赣乡约”入手,全面阐述了王阳明与南赣事功种种,特别是王阳明“破山中贼”后,通过办书院、兴社学、刊印《传习录》、传授良知学,在赣南完美地实践了其“破心中贼”的*治理想。赣州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形成地与实践地,王阳明是赣州得以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有一定地位的成就者。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序
第一章王阳明南赣年谱
第二章王阳明与南赣
一、王阳明对南赣的贡献
二、王阳明南赣遗迹
第三章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
一、《南赣乡约》的形成背景
(一)《吕氏乡约》对王阳明影响
(二)王阳明平“山中贼”后的思考结果
二、《南赣乡约》的实质内涵
(一)《圣谕六言》精髓的自然融入
(二)道德公约的一则民间版本
三、《南赣乡约》的推动手段
(一)以龙南为试点
(二)以教育为切入口
四、《南赣乡约》的历史意义
(一)乡村自治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由“破山中贼”而“破心中贼”
第四章王阳明治学赣南
一、关于阳明心学
二、王阳明讲学于都罗田岩
三、王阳明与《观德亭记》
四、《传习录》赣州问世
五、王阳明讲学濂溪书院
六、王阳明与阳明书院
七、王阳明通天岩“致良知”
八、王阳明讲学道源书院
九、王阳明与其他书院
第五章王阳明与教育
一、王阳明立教规
二、王阳明的教学目的与内容
三、王阳明的教育观
第六章王阳明南赣弟子与后学
一、赣南弟子
二、吉临弟子
三、官员弟子
四、阳明后学
附:论文
王阳明与石城考述
王阳明与瑞金考述
王阳明与赣县考述
从*泗《移易风俗申文》一文看王阳明时期的兴国乡村
王阳明掀南赣廉*风暴
王阳明亲赴和平考
略议滁州阳明文化特色
后记
内容撷粹
向上滑动阅览
赣州是一处玄妙之地。今天的赣州,尽管经济上尚属于三线之地,但其思想、文明的发源则跻身在全国第一序列。学术界公认,中国禅宗因马祖道一禅师马祖山驻锡、宝华山建丛林及其“平常心是道”的理念而发生重大转折及至盛兴至今,中国风水因杨筠松创立江西形势派风水、赣南开坛授徒而蜚声海内外,中国理学因周敦颐南安、虔州讲学并带教程颐、程颢而起源于南赣,中华民族正气精神因文天祥在赣州勤王、抗元而发祥于赣州,中国心学因王阳明巡抚南赣、刊刻《传习录》、通天岩提出“致良知”说而集大成于赣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因客家人舍命拥护红*、建立根据地而拔地起于瑞金。一个僻壤之地,远离都市的喧嚣,仿佛天生是思想与文明的母地,一旦有思想家落脚于此,便天然对接,思想被激活、萌生,活泼泼地,新事物在这里盎然孕育、成长。
而其中最完美、完整的当数王阳明的心学了。著名阳明研究学者董平说:“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这话一点不假,王阳明生在余姚,死在赣州,一生活了五十七岁,有五年时间与赣州息息相关,是除了其家乡之外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
王阳明是文人中侠客、侠客中的文人。作为一名主*一方的*治家,王阳明通过办学校、书院,教化百姓,改善民风,从内心改良民众的混乱思想,从而谋取地方的长治久安;作为一名身携平乱使命的*事家,王阳明在“平山中贼”后,通过攻心之术,即儒家教育,实现“平心中贼”的长久之计;作为一名怀有成圣之志的哲学家,王阳明通过讲学与办教育,完成其思想的锤炼,以及思想理念的有效传播;作为一名乐好于此项事业的教育家,王阳明在自己主*的领域,推行自己的教育化人的理想与主张。理解到诸多身份集于一身的王阳明的心路历程与思想脉络,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王阳明如此热衷于办学校、书院、社学的那份激情,这既与他的*治身份与官场职责有着直接关系,也与他的个人情怀与理想追求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以上各册邮资15元(购整套丛书四册元,包邮),欢迎购读!
购书